芒针,创新传承医路繁花

发布时间:2024-11-14 20:41

人民网 薛育建

图片

四川省名中医唐德厚正在为患者切脉问诊。受访者供图

人们常说“医不自医”。然而,一年前的一次脑出血后,“唐氏芒针”第四代传承人唐德厚,硬是凭借一身家传,指导自己的学生治好了自己的病。立下大功的,是一根银针,因针锋锐利,形如麦芒,故名“芒针”。

见到唐德厚时,他正在为患者治疗。只见一根长约30公分、细如麦芒的银针,通过娴熟的提、拉、捻、转等施针手法,短短十几秒钟就进入人体内穴位。一针下去,这位支气管炎患者一下就止住了咳嗽。

这根银针,就是“芒针”。2023年,“唐氏芒针”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唐德厚亦把“唐氏芒针”注册成了“唐德厚芒针”以图发扬光大。

图片

作为四川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唐德厚多次撰写建议,为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发展鼓与呼。受访者供图

芒针之术,百年传承

《内经》记载,伏羲尝百草,制九针。芒针,就是九针中的长针。但《内经》中对长针厚薄和宽度无记载、无图解,致使历代模仿沿袭,却又不尽相同。

“20世纪50年代初,芒针一度濒临失传,幸亏国家发出‘西学中’的号召,成立中医研究院,建立中医学院,芒针之技得以传承。”每次聊到中医绝艺传承,唐德厚都感叹不已。

唐德厚祖籍资阳大腰,曾祖父唐兴山是清末时期名噪内江资中的名医。1925年,祖父唐相臣举家迁至成都,在内姜街、北校场等地坐堂看诊。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唐古尧在卫生机构工作,1951年参与西南铁路基地医院(现为中铁二局集团中心医院)组建工作,系该院建院元老之一。1979年,青年唐德厚携“唐氏芒针”之技进入该院骨外科行医。

在百余年的家族传承中,唐家四代人代凭借高超的中医医术救死扶伤无数,特别是在针灸术、中医外科、皮肤病防治和中医妇科方面,享誉大西南。

图片

年幼的唐德厚(前右一)与祖父唐相臣(前右二)、父(后中)母(后右)、哥哥、姐姐、妹妹留影。受访者供图

羊骨练技,芒针进阶

作为“唐氏芒针”第四代传人,也是唐氏家学唯一的传人,唐德厚7岁便被父亲强迫诵记汤头、辨针识穴。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父亲一再告诫唐德厚,学中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为了弄清楚脊柱骨骼关节的构造,唐德厚曾去羊肉汤店买回羊骨架,仔细观察,在不同部位不断揣摩、比画如何接骨和下针的手法,这样废寝忘食地钻研,一揣摩就是十天半个月。

祖传手法疗效确切,但理论体系尚不完善,这是藏在青年唐德厚内心的心结。

1979年,22岁的唐德厚进入中铁二局中心医院骨外科工作,但芒针治疗依然不能在临床展开。为了丰富理论、探索功效,年轻的唐德厚只能在亲朋好友和同事身上试针。结果发现,芒针取穴少,重枢纽,进针深,一针多能、一针多穴的独特疗法,效果出奇的好。一位面瘫的朋友经唐德厚的芒针疗法治疗后,很快就纠正了“口歪眼斜”的问题。

1981年,唐德厚考进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中医名家邹学熹。在传统技艺中有“一徒不拜二师”的说法,拜师邹学熹,他担心家族长辈的反对,没想到父亲却大力支持。父亲认为一个医者应不拘泥于家学,就该“学无止境,行以致远”。

在邹学熹先生的鼓励和教导下,唐德厚将在师父那里学到的中医理论知识体系,与家传的针灸临床手法相结合,经过多年不断钻研和探索,终于在“唐氏芒针”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微创特点的针灸疗法——“唐德厚芒针”。

2018年11月,74岁的黄大爷头颈不适且睡眠差,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右手臂出现疼痛、发麻的现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经好友介绍,他便在家人的陪伴下专程从资阳赶到成都,到唐德厚处求医。唐德厚仔细问诊,结合MRI颈部平扫检查与CT头颅检查报告,诊断其为脑梗塞(腔梗)。对此,唐德厚精心制定了以“芒针”治疗为主、中药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一个疗程后,黄大爷右手臂发麻、头颈不适等症状得以明显减轻,并能正常下床行走。

唐德厚倡导“以指代针,以术代药”的治疗理念,首创“治疗糖尿病手法”和“唐氏定点复位正骨手法”技法,通过推拿按摩直达病灶,让血糖快速降下来;通过手法让“筋出巢、骨错缝”等筋骨问题定点复位。

近年来,“唐德厚芒针”已治愈众多颈、肩、腰、腿痛患者,为治疗骨伤及软组织损伤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唐德厚被患者赞誉为“圣手神针”,“唐氏芒针”疗法蜚声海内外。

图片

“唐氏芒针”第四代传承人唐德厚与第五代传承人在展览展示现场。受访者供图

传承芒针,一路前行

唐氏中医家学颇多,推拿复位居二,芒针为最。芒针主要用于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

作为唐氏家族的中医绝学之一,早期,“唐氏芒针”是家族秘不外传的傍身之技。由于唐家第四代后人大多志不在医,唐德厚因此成为唐家唯一的继承人。

“家传绝技是族内几代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些结晶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瑰宝,单纯家族传承极易导致技艺失传,更不利于发扬光大。” 唐德厚坦言,芒针的传承与创新非打破陈规,广纳门徒不可。

1999年,唐德厚创办唐氏推拿学校,教授推拿复位和芒针之术;2013年,为专门而系统地收徒教学,他又在文殊坊五岳宫街28号创办成都青羊德厚中医馆,后迁址西马棚街28号附6号;2019年,四川省第二中医院四川省名中医“非遗”唐氏芒针工作室挂牌成立;2023年8月,唐德厚发起创办四川省中医芒针协会,并担任首任会长......从最早创办推拿学校开始到今天的非遗芒针工作室,唐德厚已经培养了第五代传人15名,预备传承徒弟3人。最得意的弟子胡意凤目前在帮他打理医馆,协助培训工作,整理学术资料;弟子肖雪琼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团队,开设诊所传承芒针;弟子董麟(Keith Dowling)在爱尔兰开办集体诊所,传承中医药文化和芒针技艺。

“选择传承人的关键是看对方是否有较高悟性、是否具备严谨的钻研精神、是否具有攻坚克难的吃苦精神,现在还要关注高职称、高学历。” 唐德厚目前的预备弟子中,职称最高的是主任医师,学历最高的是医学博士。

梳理“唐氏芒针”的传承之路不难发现,今天的芒针不仅总结了经验,完成了理论构建;还在临床技法上已经拥有很多创新,才形成了现在的“唐德厚芒针”。在唐德厚守正创新的传承路上,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期望:恩师邹学熹的教授帮他完善了芒针理论建设,四川省第二中医院为他建立“非遗”唐氏芒针工作室,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帮他成立了“成都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我有一个毕生的心愿:那就是把‘唐氏芒针’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学会它,并用它解决更多人的病患。”唐德厚说。

图片

中医药展览展示大会上,唐德厚(左)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右)介绍“唐氏芒针”。受访者供图

非遗光芒,照耀医路繁花

40多年的中医从业经历,唐德厚不仅帮助患者解除了痛苦,还让患者开启了新的人生。

成都简阳的蒋才国因电焊工作造成双目失明家庭陷入困顿,妻子不堪重负悄然离去,孩子老人无人照顾。蒋才国的人生瞬间坠落低谷,几欲轻生。在简阳残联的牵线搭桥下,蒋才国进入四川省唐氏推拿学校学习盲人按摩,学成之后在双流开办了盲人按摩院,如今已重组家庭开启了新的人生。

西昌的蒋伟、广安的李志强、北京的吕荣金等残疾人在唐氏推拿学校学成之后,都有所成就。蒋伟在西昌先后创办了西昌市蒋伟理疗店、凉山阳光逐梦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经过踏实勤奋的苦干,不仅成为当地残疾人创业的典范,还当选了西昌市盲协主席,积极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发家致富。李志强不仅在广安区有自己的志强盲人按摩中心,也因突出的带头作用和为盲人按摩工作做出的成绩被选为广安市盲协主席。在北京市从事健康理疗工作的吕荣金因毕业于四川省唐氏推拿学校而骄傲,在北京创下了“四川唐门”的理疗门派,并获得患者高度赞杨,赞誉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像他们这样从学校走出去,创业成功并带动更多人生活富足的,比比皆是。特别是盲人按摩店散布大街小巷,很多盲人因为一技傍身拥有新的生活;经过工作室言传身教带出来的徒弟,也成了各大医院、门诊的核心中坚力量。”说起这些,唐老一脸自豪。

作为“唐氏芒针”传承人,唐德厚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与治学上亦成果丰硕,《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喘复康丸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弘扬国粹”发展中华推拿特色疗法》《肩周炎的诊断与治疗浅见》《唐氏芒针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中的优势》等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

对于芒针绝学,作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传承非遗高级技师,唐德厚正潜心《唐氏芒针临床集萃》的编撰,这部凝聚世代家传与40余年临床创新经验的医学著述初稿已经完成,全书逾20万字。

图片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右)与九三学社优秀社员唐德厚(左)亲切交流。受访者供图

图片

四川名中医、副主任医师唐德厚经常走进基层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受访者供图

【采访后记】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几千年的文明与智慧沉淀了浩瀚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近代以来,中医药领域很多智慧结晶已然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发出“西学中”的号召,对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寄予了厚望。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正是有唐德厚这样的中医药传人,持之以恒、守正创新,那些即将遗落的传统绝学才重焕新枝,那些精湛的非遗技艺才能惠泽今天的人民。

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是中医药学在新时代发展的整体态势。四川省正在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我们希望四川更多的中医绝学、非遗技艺得到更多关注、支持,采取医共体+中医药、中医药+互联网等多种新模式加以运用、得以传承,助力中医药强省。

网址:芒针,创新传承医路繁花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5068

相关内容

传统节庆:怎样在传承中创新
中医药传承特写:一根银针道来古与今
郭生白大医传承中医
印度:针灸已合法化,传统医学互鉴还有哪些路可走
【名院 ▪ 名科 ▪ 名医】杏林求真功 妙针蕴真情 ——记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针灸二科
艾热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传承艾灸从娃娃抓起!
民间中医牛方华针刀力判定公式————针刀力=刺切+供排+配伍+松解+顺从……
一根针如何调节人体阴阳,保持健康?中医绝技针灸,看完你就明白
中医针灸:五千年华灿闪耀至今
数字时代的烹饪文化传承:老板电器走出“科技+人文”新路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