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星河中的璀璨传承——评纪录片《四川非遗100》第五季|西岭雪·影视评论

发布时间:2025-02-08 00:38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记录了中华美食文化 #生活乐趣# #电影排行榜#

马琳 侯景仁

在华夏大地的西南一隅,四川这片巴山蜀水环绕的神奇土地,宛如一座蕴藏无尽瑰宝的文化富矿。纪录片《四川非遗100》第五季,恰似一把精妙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深入探寻四川非遗世界的大门,引领观众沉浸于一场跨越时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中。


视听交织,绘就非遗绚丽长卷

《四川非遗100》第五季在视听呈现上堪称一绝,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用镜头为笔,以音乐为墨,精心勾勒出非遗的绚丽图景。

镜头语言是这部纪录片的一大亮点。它时而如灵动的飞鸟,俯瞰四川的壮丽山河,从雄伟的雪山到秀美的古镇,为非遗的诞生与传承铺设了广袤而独特的地理背景。

在第10集中拍摄手工真丝毯制作时,镜头细腻地穿梭于丝线之间,精准捕捉丝线在染缸中浸泡后的每一个纹理、每一片颜色都清晰地展现,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那细腻光滑的丝缎。

第8集拍摄苗族民族蜡染技艺时,镜头从宏大的建筑全景逐渐拉近,聚焦在苗族人民精妙绝伦的手艺上,以特写镜头展现传统工艺的精妙绝伦,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匠人的巧思所折服。

配乐方面,创作者们更是匠心独运。他们深入四川各地,采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元素,如悠扬的川江号子、婉转的羌族民歌等,并将其融入到纪录片中。

当第7集讲述南坪琵琶时,清脆的琵琶拨弦声与婉转的哼唱相互交织,刹那间把听众引入南坪琵琶那韵味悠长的音乐世界里,让人们领略到南坪琵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情和深沉的吸引力。

音乐与画面的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享受,使非遗的魅力通过感官直抵内心深处。

人物为核,传承非遗传递温度

人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在《四川非遗100》第五季中,一个个鲜活的非遗传承人物跃然屏幕上,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诉说着非遗传承的坚守与执着,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非遗传承背后的人文温度。

第10集讲述岐坪真丝地挂毯手工编织技艺传承人刘华,他用地道的四川话讲述了岐坪真丝地挂毯的两大特点:植物染色和纯手工编制。10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坚持上山采染料,在不断的研发与改进中,已经可以染出1200多种颜色。

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专注与坚守。刘华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专注于岐坪真丝地挂毯的编织。每一根丝线的选择、每一次经纬的交织,他都倾注全部心血。

刘华深知,要让岐坪真丝地挂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就必须与时俱进。他不断探索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编织技艺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当代审美的挂毯作品。

第5集还有年过半百却依然充满童真的北川羌族草编传承人黄强,他自幼便与草编结下不解之缘。在长辈的指导下,他触摸着柔韧的草茎,学习编织的技巧,对草编的热爱在心底悄然萌发。

北川羌族草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最初是羌族人民为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技艺。从田间地头的寻常草茎,到一件件精美实用的生活用品、装饰品,每一个草编作品都凝聚着羌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传承的道路上,黄强展现出令人钦佩的专注与坚守。他日复一日地坐在草编工作台前,精心挑选材料,反复琢磨编织手法,用双手编织着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他们深知,每一件草编作品都是羌族文化的鲜活载体,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

他们的故事展现了非遗传承的接力与创新,既有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也有新一代传承人的担当,共同汇聚成非遗传承的强大力量。

这些传承人的故事中,有艰辛的付出,有执着的坚守,也有成功的喜悦。通过纪录片的讲述,观众看到的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他们用生命诠释着非遗的价值,让非遗不再是冰冷的技艺,而是充满人性光辉和情感温度的文化瑰宝。

文化溯源,挖掘非遗深厚内涵

《四川非遗100》第五季不仅停留在对非遗技艺表面的展示,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探寻非遗与四川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观众呈现一幅丰富多彩的四川文化全景图。

从第9集拍摄的古老的钦斋泥塑技艺中,我们可以追溯到那段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历史。这些造型丰富、制作精美的钦斋泥塑作品,不仅是历代匠人们高超技艺的杰作,更是特定时期独特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将过去的故事和记忆封存其中。

通过纪录片的讲述,我们仿若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先辈们展开一场心灵的对话,亲身感受那个久远时代的独特气息。每一个细节、每一处纹理,都在诉说着过往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更深刻地领略到钦斋泥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灯影牛肉作为四川非遗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纪录片第3集得到全面且深入的呈现。它不单单是一种风味独特的美食,更是四川人民生活态度和地域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

灯影牛肉薄如蝉翼、色泽红亮、麻辣香甜的独特口感,彰显出四川人热情奔放、爽朗大方的性格特质;繁杂精细的制作工艺,从选料的严格把控,到腌制、烘烤等多道工序的精雕细琢,反映出四川人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传统美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纪录片全方位地讲述了灯影牛肉的起源发展、食材挑选的讲究、制作工艺的奥秘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地方民俗风情,让观众透过这小小的一片牛肉,深切领悟到灯影牛肉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感受到四川人民在传承和发展这一非遗技艺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此外,像苗族蜡染,自贡井盐,川派盆景技艺等非遗项目,都在纪录片中被置于四川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非遗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中孕育、发展和传承,深刻认识到非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时代交融,展望非遗传承新篇

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下,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四川非遗100》第五季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脉搏,在展示非遗传统魅力的同时,也积极探索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为非遗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

纪录片中展示了许多非遗项目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作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四川非遗。他们还借助现代设计理念和工艺手段,对传统非遗产品进行创新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如传统的竹编工艺,经过设计师的巧妙构思,被制作成时尚的家居用品、装饰品等,既保留竹编的传统技艺,又赋予其新的时尚元素。

结语

《四川非遗100》第五季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纪录片。它通过精湛的视听呈现、生动的人物故事、深入的文化溯源以及对时代发展的积极回应,全方位地展示四川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价值。它不仅是对四川非遗的一次深情礼赞,更是对所有非遗传承人的致敬,也为观众提供一次了解非遗、感受文化魅力的难得机会。

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如同一颗种子,在观众心中种下对非遗热爱的种子,让更多的人关注非遗、参与非遗传承,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四川非遗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址:中华文化星河中的璀璨传承——评纪录片《四川非遗100》第五季|西岭雪·影视评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59911

相关内容

中国十大传统面食制作技艺 中国面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舌尖上的“非遗”
生活美学视域下“非遗”纪录片“活态”文化影像实践研究.pdf
生活美学视域下“非遗”纪录片“活态”文化影像实践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之中华服饰文化展(2)
中国十大自驾游景点 中国自驾游去哪好 中国适合自驾游的地方
成都十大自驾游景点 成都自驾游景点排行 成都适合自驾游的地方
二月四川旅行攻略:探寻四川美景与文化精华之旅
2023年度四川省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川菜烹饪技艺研修班招生简章
视觉盛宴绽放时代之美——评北京国际摄影周2024“云影像”大众手机摄影展|西岭雪·摄影评论
传承非遗智慧 享受健康生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