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民间传统工艺如何传承与振兴?专访重庆市民协主席谢亚平

发布时间:2025-02-08 02:31

探索剪纸艺术,传承民间传统手工艺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手工艺生活# #传统手工艺#

“民艺•乡愁——首届川渝民间工艺双创精品展”正在四川美术馆举行。这是川渝两地民间文艺家协会首次联合策划实施的大型民间工艺品展览。两地共遴选出包括剪纸、年画、农民画、藏族祥巴版画等在内的148件优秀作品参展。一件件作品涵泳着川渝人民的智慧,凝聚了川渝大地同根同源的情感,令观者震撼。

▲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市民协主席谢亚平。记者 赵欣 摄

当下,以剪纸、年画等为代表的民间传统工艺,正以全新的姿态重回我们的日常生活。川渝地区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如何携手共促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与振兴?本次展览配套的创作研讨会上,川渝两地专家就两地民间工艺的挖掘、传承与振兴展开了交流。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谢亚平接受记者专访,分享了她的思考。

“活起来”的传统工艺彰显时代价值

“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常说,民间艺术是‘活’的。本次川渝联展便生动体现了这一点。”谢亚平表示,生活之美在日常、在劳作、在人情事理中,这是民间艺术源于自然、源于历史、源于自我的恒久魅力。作为川渝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本次展览亮相的精品生动诠释了“活起来”的传统工艺,彰显了传统工艺的时代价值,提升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度,也有助于引领良好的生活方式,开启更深层次上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首届川渝民间工艺双创精品展”研讨会上,两地专家交流分享。记者 赵欣 摄

事实上,包括川渝地区在内,我国民间工艺也曾一度式微。部分原因与当代设计的兴起有关,作为传统造物的手工艺,曾被认为只是保留了审美与精神价值。谢亚平介绍,新世纪以来的20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手工艺复兴提供了土壤,从官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名,到网络卖场中“新国潮”的兴起,当代中国手工艺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兴,蓬勃的态势吸引了众多研究者注意,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新手工艺运动”。

民间手工艺正以全新姿态重回日常生活。“因为蕴含了丰富的生态话语资源和造物智慧,携带着极具表现力的美学肌理和极强亲和力的技艺表现,手工艺正生长成为一种跨越不同媒介的综合性表达媒介,在多类型、多感官的语境中启发着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合流。”谢亚平说,新形势下,越来越多专家致力于思考,民间手工艺的新情境与新价值如何塑造?作为一种文化特性的日常经验,民间手工艺是否能爆发出更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必须看到的是,一批手工艺践行者已经开始探索尝试重塑生活,表达的边界持续突破,这种生活美学观的消费正是价值重塑的民间工艺的未来,赋予了新的生机。

从三大维度助推民间文艺高质量发展

“川渝传统民间工艺构成了中国民间工艺的重要一极,我们探讨川渝民间传统工艺如何传承与振兴,实际上更是在关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振兴,进而推动中国民间工艺高质量发展。”在谢亚平看来,当代手工艺正在突破从美学到诗学的创作情境,逐渐成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最柔软的、密切的和弹性的价值存在,“从新价值、新趣味、新主体三个维度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予以关注,造物的民间传统与日常生活的价值、不同趣味的互仿与渐融、新创作主体的加入等角度,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有关民间工艺价值的启示。”

从新价值来说,要重视民间手工艺重新嵌入日常生活。虽然生产力革新重塑着人类劳动形态,但作为链接日常的手工艺并未失去存在意义。哲学家杜威观察到美的艺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认为“艺术是再造与模仿行动”,他后来更指出“习惯就是技艺”。手工艺是真正与生活一体的艺术,比如川渝地区的剪纸、年画,都是川渝人民长期以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使用、延续和传承的手工艺,体现了艺术让生活更美好。在文旅融合的今天,手工艺愈发体现着意识的延展,生成了丰富的价值与美感,进一步打破了美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

谢亚平指出,中国古代艺术的趣味大致可分为官方、民间、文人三类,中国手工艺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三种趣味的不断互仿与渐融。到了当代,艺术趣味的生产者逐渐转移到了官方、学院和民间之中。2006年诞生的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催生了在主流语境下手工艺的合法性,展现出了当代互仿与渐融现象,2015年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习研修培训计划”,更是搭建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沟通的桥梁。必须看到的是,中国哲学里,传统文化是一种终极文化,延续到当今国人的美学体系,呈现出一种官方主导下的自发性探索,传统工艺新趣味逐渐生成。

最后,还应该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的新主体——“第三种人”。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无论是元宇宙的物质世界模拟还是ChatGPT的人智模拟,均在重塑着世界。但人类本体,特别是从新的知识土壤中诞生的“新主体”,他们不仅在探索未知的领域,还在复兴传统的历史,成为创意创新的“第三种人”。

何为“第三种人”?谢亚平解释,这种提法源于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教授在《变成手工艺人的设计师》一文中的观点,要探索“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第三条道路”,关注新时代传统工艺创意阶层中的“第三种人”,即变成手艺人的设计师,他们善于“赋予旧物新价值,探索生活新形态”,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更为复杂的文化价值系统,既要把握对“手”的认知,品悟身体经验,也要保持对“眼”的凝练,成就交叉视野,拓宽传统工艺的价值实现模式与形态展示机会,激活新主体的力量。

“事实上,包括川渝地区在内,整个中华大地,民间手工艺都在深度参与中国乡村振兴,助推农村社会治理和社会创新发展。”谢亚平表示,川渝地区在民间传统工艺领域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方面,还有相当大的交流合作空间,“我们任重道远,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推动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弘扬与传承、延续川渝历史文脉、建设现代化新重庆都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网址:川渝民间传统工艺如何传承与振兴?专访重庆市民协主席谢亚平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0030

相关内容

民间艺术复兴的可能性探索 ——以重庆地区传统手工艺为例
谢亚平:传承“非遗”,回归生活,手工艺迎来“复兴热潮”
巧用资源 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 艺术何为?)
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设计》专访|章莉莉:非遗活态传承:重链手工艺和现代生活需求
巴渝乡村工匠的“独门绝技”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复兴百工 生活即道
“复兴百工,生活即道”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开展
老物新生 让传统工艺“活起来”
2024“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十三届居民服务业美发师项目职业技能竞赛正式启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