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椒”响曲⑭丨老家年味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25-02-10 13:05

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不强迫改变 #生活常识# #社交技巧# #老年人社交#

当前位置:

新春“椒”响曲⑭丨老家年味的变与不变

来源:红网 编辑:汪敏星 2025-02-09 21:48:07

【编者按】一个身影,诉说几许人生;一片土地,承载多少回忆;一段故事,映射时代轮廓。归乡时节,回望与展望交织。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2025“新春‘椒’响曲”蛇年特辑。今天,让我们跟随陈庆贵的视角,感受扬州司徒村新春年味的变与不变。

□陈庆贵

老家地处长江运河交汇处的丘陵山区,辖属古城扬州西北郊西湖街道司徒村,东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平山堂,南依蜀冈风景区西山森林公园。

进城求学工作45载,每年新春回老家过节拜年,是我不曾改变的必修课,也是感受年味嬗变的进行时。父母健在时,除夕与父母同吃年夜饭同守岁,父母过世后,正月初二回老家拜年,兄弟姊妹欢聚一堂,亲情满满,其乐融融。今年亦然。

老家原址上建起的新小区.jpg

老家原址上建起的新小区。

老家的原有样貌,早已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格式化。虽然原来的自然村庄,变成了现在的居民小区,但聊以慰藉的是,小区恰巧建在村庄原址上,新家也有幸建在祖屋地基上,庄上原住民全部安置在一个小区。得益于“保护式开发”,乡邻们正月串门拜年、户外晒太阳话新年等年俗,得以存续传承。

正月初二,我回老家小区拜年时,老远就看到庄上几位熟悉的老人,坐在居民楼下晒太阳取暖,他们用熟稔的乡音寒暄谈笑。我走过去,向他们递上香烟并向他们恭贺新年时,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祖屋土墙下,听他们用同样乡音拉家常的情景。此时此刻的年味原汁原味,仿佛萦绕在贺知章诗句的意境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老家老人们正月初二在楼下长椅上晒太阳.jpg

正月初二,老人们在小区长椅上晒太阳话家常。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老家乡亲对宗族血脉寻根问祖的朴素表达。今年在老家拜年期间,我发现,虽然老人们依旧保留着原始习俗,结伴上门给长辈拜年和平辈之间互拜,但“相见不相识”的后生小字辈们,则几乎都选择了用微信发拜年信息。

我特别留意到,农家门框上的对联和拜年祝语,也由过去“升官发财”“恭喜发财”之类陈词,换成了现在“喜乐安康”“新年快乐”等新语。贺年氛围变化尤其明显,往年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差不多已被满眼悬挂的红灯笼取代,一家家亲人团聚的地点,也由以往的居家客厅餐桌,转向了附近饭店的大厅包厢。

老家过年时兴在酒店举办亲人聚会年餐.jpg

过年时兴在酒店聚餐。

昔年上门拜年的队伍川流不息,手上拎着的大包小盒保健品,今年换成了送红包让长辈按需选购。随着私家车进入寻常人家,以往乡村公路上络绎不绝的拜年方队,徒步或单车行进构成的流动风景线,也已被如今急驰而过的私家车队取代。

老家拜年私家车经过的现代化公路.jpg

现代化的公路。

虽然拜年方式日新月异,年味也随之五味杂陈,但回家过年和给长辈拜年习俗,却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城市化进程和时代发展,天天为老家面貌整容美容,却从未改变我熟悉的刻骨铭心的年味。对老家的游子而言,无论你住在穷乡僻壤,抑或定居喧嚣闹市;无论你是地位显赫的高官,抑或是底层草根的平民;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抑或长途跋山涉水,面对回家过年,乡愁殊途同归。没有一种权宜和苟且,可以抵消游子魂牵梦萦腊月思亲的乡愁;没有一种阻力和能量,能够阻挡游子归心似箭回家过年的脚步。正是这种亲情力量的赋能加持,生生不息地延续着老家亘古不变的年味,让回家过年成为老乡们的世代信仰和恪守遵循,乃至形成他们集体认同的人伦大道。这种大道大于宗教、大于爵位、大于金钱;这种凝聚力历久不衰,任时代变迁、村落易容,初心如磐、矢志不渝、始终如一。

在老家拜年期间,我还欣喜地发现,虽然亲人团聚大餐随着食材和做法与时俱进,以及乡亲们对健康营养需求的改变,餐桌上每年都会增添新品种和新花样,但“三道菜”一定雷打不动。今年的餐桌一如既往,与菜品花样翻新相映成趣,豌豆苗、水芹菜、青菜豆腐“三道菜”旧貌依然。

老家必上“三道菜”的餐桌.jpg

餐桌上有必不可少的“三道菜”。

自打我记事起,在老家年餐食材准备上,似乎就立有一条不成文规矩,无论富家穷户“三道菜”都不可或缺。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对老家年餐而言,则可谓“宁可食无肉,不可无三菜”。缘此,每当时节进入腊月二十后,“三道菜”食材都会走俏涨价,尤其是数量相对稀缺的豌豆苗,更是一日一价,甚至一时一价。有没能买到豌豆苗的城里人,不得不请乡下亲友,临时从菜园赶采送来救急,抑或与邻居商讨,分享少许以应时节。在菜品做法上,“三道菜”依旧延续着不变的“祖宗之法”。第一道是素炒豌豆苗,第二道是素炒水芹菜,第三道是素烩青菜豆腐,都是过年餐席上必不可少不可代替的品种。在食用习俗上,在桌每人都要尝一口“三道菜”,哪怕你不喜欢,也得被长辈强令动一筷子,或被强行塞入碗中。

“三道菜”均产自家乡本地,不仅食材做法亘古不变,而且菜品传承的文化意蕴,寄托的美好愿望一以贯之。一代又一代,在乡亲们心目中,“三道菜”都被赋予神圣含义。家乡方言将豌豆念作“安豆”,当地人相信吃了“安豆”苗,来年就能安安稳稳。水芹菜中间空心上下直通,谓之“路路通”,笃信吃了水芹菜,来年就能路路通达事事顺利。“青菜豆腐保平安”乃家乡俗语,自然吃了青菜豆腐,来年就能平平安安。“三道菜”并非一成不变,事实上,它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悄悄演化变迁。今年,我从餐叙中得知 ,家乡的“三道菜”功能也发生了华丽转身,已由年夜饭桌上应时节的“看家菜”,成为乡亲日常餐桌上的“保健菜”。设若说,在但求“吃饱”的年头,“三道菜”源于自产自销,藉以成本低廉赖以果腹,堪称生计使然迫不得已的话,那么,在追求“吃好”的时代,“三道菜”则凭借丰富营养和保健功效,成为撩拨男女老少味蕾的“万人迷”,则可谓实至名归水到渠成。老家“三道菜”文化意蕴万变不离其宗。变的是,人们对健康饮食习惯和科学生活方式追求的日益强烈;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如一。

正月初二中午,我一边品尝着今年“三道菜”的口味,一边陷入老家年味流变的沉思。老家年餐由丰盛向简约,由铺张向节约,由多肉、多咸、多甜向少荤、少盐、少糖转变的背后,年味的变与不变耐人寻味。如若将“三道菜”视为老家年餐的文化标签,其标记的,则是家乡城市化带来的健康文明的文化信仰,寄托的是,完成市民身份置换后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眼里,老家被物质文明和科技进步加持的年味,变的是对健康文明价值的愈益认同,不变的是对亲情内核和文化基因的信守不渝。

亲情因血浓于水而根植骨髓血脉,文化因信仰敬畏而世代相传不息。我相信,无论老家年味的表现形态和外在颜值如何流变,年味的亲情内核和文化基因,永远不会变异。

来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6/91/14689812.html

网址:新春“椒”响曲⑭丨老家年味的变与不变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5201

相关内容

曲美新春家居布置秘笈出炉,为你烘焙家的年味!
乙巳蛇年春节的“变与不变”
吉祥挂饰添年味,龙行龘龘迎新春丨爱申活暖心春
春天的味道,辣椒汤的五种诱人做法与生活小技巧
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丨“老胡同新生活”的样板——草厂地区的环境整治提升
Tips丨新衣服买回来有异味?学会这几招,让你的新衣变香香~
奇味录丨三餐四季的食物美学
银发耀新春!浓浓年味儿里的老年“新”生活
银发耀新春 浓浓年味儿里的老年“新”生活
老饶家丨巧剥冬笋/春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