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患者排泄物及洗手间消毒处置,患者使用厕所后,应先使用()含氯消毒液将排泄物冲至下水道,厕所门把手应使用()含氯消毒巾及时擦拭消毒
A.500mg/L 500mg/L
B.1000mg/L 1000mg/L
C.2000mg/L 2000mg/L
D.1500mg/L 1500mg/L
答案
查看答案
使用含氯消毒湿巾擦拭桌面和门把手 #生活技巧# #个人卫生技巧# #日常消毒技巧#
网友您好,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请输入或粘贴题目内容(含选项) 搜题
拍照、语音搜题,请扫码进入小程序
扫一扫 进入小程序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A.500mg/L 500mg/L
B.1000mg/L 1000mg/L
C.2000mg/L 2000mg/L
D.1500mg/L 1500mg/L
答案
查看答案
更多“患者排泄物及洗手间消毒处置,患者使用厕所后,应先使用()含氯消毒液将排泄物冲至下水道,厕所门把手应使用()含氯消毒巾及时擦拭消毒”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患者排泄物及洗手间消毒处置含有患者粪便的尿片投入医疗废物袋,用两包含氯消毒粉洒粉覆盖()分钟消毒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方舱内患者排泄物(粪便、尿液)排入装有消毒装置的移动厕所,装满后,转移至吸粪车,再运至化粪池消毒处理。()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方舱内患者排泄物(粪便、尿液)排入装有消毒装置的移动厕所,装满后,转移至吸粪车,再运至化粪池消毒处理()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中医学观察场所临时厕所中的患者粪便等排泄物需要进行投药消毒或集中无害化处理。安排专人投药消毒,1日()次。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下列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A.污染区指病室、患者厕所、浴室及污物处置室
B.医护办公室、消毒室、走廊属于潜在污染区
C.清洁区指医护办公室、走廊
D.医护值班室、更衣室、配膳室、库房属于清洁区
E.传染病房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新冠肺炎患者大量污染物(患者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
B.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
C.作用30分钟以上(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后,小心清除干净
D.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
E.清理的污染物按生活废物集中处置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炭疽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呕吐物排泄物污染地面后,应当如何处置()
A.使用5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的布巾移除污染物后,以污染面为圆心,向外延伸半径为1米范围进行二次物表消毒
B.使用酒精大面积喷洒消毒
C.使用清水冲刷稀释污染物
D.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的布巾移除污染物后,以污染面为圆心,向外延伸半径为1米范围进行二次物表消毒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在HDs职业暴露防护中,关于人体排泄物的安全处理,错误的是()。
A.应穿好工作服和戴好手套
B.有可能发生有害液体溢出或溅出时,应使用眼罩
C.手套被污染后应立即丢弃,工作服被污染及时更换
D.洗手间冲刷患者排泄物一次冲净即可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职业暴露的标准预防措施以下哪一项不正确()
A.严格按照洗手指征洗手和手消毒
B.在处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或预计上述物质会发生飞溅时,不需要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C.及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污染的仪器、设备和布类,防止微生物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
D.小心处置锐器,防止锐器伤的发生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医务人员的防护包括()
A.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B.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C.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D.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E.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
F.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污染物的处理正确的是()
A.少量污染物可用吸水材料沾取1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小心移除
B.大量污染物应当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小心移除干净
C.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D.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含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按物、药比例1:2浸泡消毒2小时
点击查看答案
网址:患者排泄物及洗手间消毒处置,患者使用厕所后,应先使用()含氯消毒液将排泄物冲至下水道,厕所门把手应使用()含氯消毒巾及时擦拭消毒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