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活在当下脱离嘈杂的内心,获得快乐
日常感悟心得:珍惜当下,感恩遇见。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个人生活感悟# #日常感悟心得#
丹·米尔曼是一个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诠释自己心灵修炼的全美顶尖导师,他宛如无数的浩瀚星辰的结合体,传递着光辉。
1966年前他作为国家体操运动员拥有无限的光芒和幸运,然而内心的不平静与与欲望让他极度崩溃。命运的的降临,他遇见生命中的导师“苏格拉底”,亦师亦友的奇怪老头。后来的时光中他花费20年到世界各地去演讲导师对他的教诲,涉及教育、政治、体育等领域。
2006年他出版了《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通过相遇苏格拉底的故事经历,诠释快乐不等于满足欲望,学会培养清心寡欲的能力;活在当下才能就此解脱能免于痛苦与恐惧,脱离心智的束缚。
《深夜遇见苏格拉底》被誉为改变生命的书,世人的评价褒贬不一,名声不如《苏菲的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追风筝的人》等畅销海内外的佳作。但这部半自转体小说用第一人称的角度,亲切清晰直观得传递出人生的领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初学者学会素食、静坐、察觉带来的清心寡欲的心智,阐述出不必追求表面一时的成就与娱乐,活在当下。不是昔日辉煌的过去,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是就让思绪活在当下,快乐变得很简单。
驾轻就熟地掌控心智,逃脱罪恶的本源
丹·米尔曼在作品中将自己化为想冲出苦海得不到满足的普罗大众,沉迷在世人的簇拥中的“勇士”。他以自我变化的视角,描述出朴实无华的技巧,更能让人接受。
①从素食中认识无知
清楚认识自己的无知,摒除固有思维的无知,重新去认识和建立新的观念,获得有益的营养。我们只能采取行动改变旧习,建立争取的习惯,素食。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层面就隔绝对食物的欲望,身体行动上的懒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都在满足果腹上的需求,追求浅层的生活满足,我们就开始了最基本的生活欲望,然而快乐=满足/欲望的。
在《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中主角与苏格拉底就有一场素食的修炼,其中的痛苦、半途而废、坚持的喜悦不言而喻,让每一位初读者产生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有同样经历,真实感和油然而生的一种被看穿的惭愧。
苏格拉底给主角制定食谱计划:早餐吃新鲜水果加奶酪,午餐生菜沙拉或马铃薯,晚餐生菜沙拉或水煮蔬菜。前期主角咬紧牙关,坚持完成每一条戒律,但是他破功,由于美丽护士的邀请他拥有美味的晚餐。主角决定再坚持一个月,重新出发
素食的生活方式带来光芒的人生,击垮对食物的欲望,正确的进食习惯,获得更多的新挖掘的自信。
②在静坐中控制心智
静坐有两个同时并进的过程:一个是内观:注意逐渐冒出的思绪,另一个就是放下:放下对冒出思绪的挂碍。如此便能摆脱心智。
摒除杂念,不让情绪所左右,净化心灵,训练专注力,静坐。对于大多数普通人,静坐很陌生,在生活学习中很少出现。现代文学巨匠郭沫若,每天清晨起身静坐30分钟,在临睡前静坐30分钟,让他少私寡欲。
静坐时心智集中灵性,身心都在放松没有外界的纷繁复杂的侵扰。此时,人一天的思绪就会冒出来,静静冥想,仿佛静坐就是生活中的过滤器,我们每天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没有静坐,人会全盘接受,思绪烦恼才会越积越多。
“放下”就在静坐中起关键作用,曾今一群研学静坐的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在自己的幻像中看见血腥、死亡和邪魔,他走过去告诉大师,大师说“随它去吧”;有一名学生在享受幻像、洞悉生命的意义,看见天使的美好幻像,而大师用木棒敲打后背“随它去吧”。我们静坐时对所思所想都不要太牵挂,只会徒增自己的思绪,像大师对待邪恶与美好一样,全都是过眼烟云,没有更多牵挂,自己的心智才不会被控制。
③在觉察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当每天在清空思绪的同时,还要接受身边的美好。我们每天都在抱怨生活的剥削,像无限循环小数一样没有尽头的解脱,无法沉静下来观察周围一切。苏格拉底和主角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读者觉察自己的好处,主角通过觉察发现“人都在社交的面具下,看不到共同恐惧环绕苦恼,看不到他们的光芒。尽管外表的差异,却有同样的需求,相互指引”,而内心的而忽视就会将所有一切都视而不见。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因为心情的烦躁对身边的亲人恶语相向,不顾别人感受。或许你会觉得彼此之间了解熟悉,理应包容自己做过一切,不必要过于斤斤计较。其实这都是自己的忽视和自私,没有察觉的理解别人的心情,一昧关注自己,明明身边拥有美好风景,却贪恋其他地方的月亮。没有觉察他们的光芒与需求。
“活在当下”是最好的救赎
作者丹·米尔曼通过导师苏格拉底的教导完成素食、静坐和觉察训练,走上和平勇士的道路。但他仍然欠缺充足的元素:活在当下。主角是一名运动员,他非常享受和热爱体操训练,因为在训练过程中他内心没有嘈杂,把握训练的每一分每一秒,幸福和快乐就在此。
只管专注当下就行,免于痛苦,免于恐惧,免于心智的束缚,思绪接触当下时,就消散了。
书中一个故事,一名老和尚和一名小和尚在路途中发现一位昏倒在地的女子,老和尚抱起她放到安全地方,小和尚就问“你这样有违和尚清规”,老和尚不假思索回答“我已经放下她了,你还抱她吗?”老和尚清奇想法说得无可厚非,抱的行为已经过去与他无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每天在患得患失,别人一个眼神,一个无意的动作都能影响自己。每天都在思考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否做错,令旁人看轻自己。生活过得小心谨慎,恐惧别人的评价。这样的我们生活很痛苦,沉浸在过去当中,我们不必拘泥于过去的既定事实与未来的虚无缥缈,追求当下的幸福。
时代思潮的交融
丹·米尔曼的生活在美国六七十年代,禅意和东方文化的传播。书中作者很巧妙运用西方的文学家“苏格拉底”作为书中的上帝来指引读者,整本书既有西方文学的内核有透露出东方文化的外壳。
①西方文学的内核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书中很大篇幅都在描述主角的主观感受,每一个成功的小阶段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去突出主人公的变化。当打破素食计划是自我谴责的内心对话,书中有3次幻象中的旅行,全都是角色的心魔,站在主角角度出发编写的暗示。
而西方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主观色彩,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让读者有更大阅读感。
美国的六七十年代年代,经济动荡不安,很多的价值观开始崩溃。各种思潮开始涌现,混乱与变革成为主流,信仰的崩溃,大多数的年轻人产生反叛思想和行动,作者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却接触到东方文化的洗礼。
②东方文化的外壳
书本中出现的静坐在中国的古代早已推行,唐宋之风的影响渗透在文字中,强调修行心智的方法,学会呼吸平气,甚至我们在“活在当下”中看出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主人公通过“苏格拉底”的指导运用呼吸观、静坐冥想做到修行,其中发现迷惘和挫败,也有对儒家文学中庸之道的鄙夷,作品中饱含东方文化的元素并且占据不少的篇幅。
我们读者总能在书本中发现许多熟悉的地方,边阅读,一边进行思考。不管是西方本土的自由主义文学风格,还是来自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熏陶,作者都在用自己一生的沉淀引导我们走进他讲义的“和平勇士之道”。
结语
著名作家韩良露评论此书:“这本书不只适合青年人读,更适合中年人读。青年人随风出征,中年人随风而立,老年人随风而逝。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之中,阅读此书自然有不同的心境与感悟。”
我们会被生活挤压,哪怕生活在光环之下也摆脱不掉内心的邪魔。《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正是告诉我们可以净化心智,改变自己内心,活在当下,才是快乐的源泉。而我们所有追寻的成就与娱乐享受,都是在规避内心痛苦的本源。
正如作者说,人生没有平凡无奇的时刻,想要做到不平凡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
网址:《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活在当下脱离嘈杂的内心,获得快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7116
相关内容
苏格拉底的快乐哲学:心灵富足的智慧之光苏格拉底对爱情、婚姻、幸福、外遇、生活的解释
苏格拉底的幸福哲学
王阳明:活在当下,收获快乐人生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这句话的含义是A.只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可以获得快乐B.快乐是从
幸福生活的条件——基于苏格拉底德性伦理学的探讨
我们如何在喧闹的世界中获得内心的平静?
生活的艺术:让内心获得幸福、快乐与宁静
当代青年靠着钓鱼,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加油站
智慧人生 获得幸福的秘诀就是活在当下 生活越简单平淡越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