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主城区蓝绿空间冷岛效应及优化策略研究
绿化可以作为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策略 #生活技巧# #园艺绿化建议# #绿化心理学#
杭州市主城区蓝绿空间冷岛效应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导致城市下垫面性质发生了转变,热岛效应日益增强,城市热环境与居民生活矛盾日益凸显,研究表明城市内蓝绿空间具有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周边环境温度的作用。因此,基于风景园林视角下,通过优化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来提高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杭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风景园林视角对杭州市主城区夏季地表温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量化分析下垫面景观格局指数对于地表温度的作用机制,并针对性提出蓝绿空间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1)杭州市主城区地表温度整体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空间格局,即中心城区热岛强度最强,随着远离城区,地表温度逐渐降低,局部区域呈现波浪状起伏波动的特征。(2)蓝绿空间主要分布在极低温区、低温区和次低温区,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次级高温区,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高温主要分布于钱塘江两岸区域,在上城区和滨江区、钱塘区的下沙开发区,萧山区的科技城、国际机场,以及临平区的老城区;低温主要分布在西湖区、余杭区、萧山区南部和整条钱塘江,以及临平区的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极高温区占比1.48%,呈主要现小斑块状分布在商业活动区,如湖滨、武林、下沙、临平老城区和滨江区一桥南。极低温区占比最小,仅为0.24%,分布在余杭区的西南部天柱岭——塘坞岭片区。(3)利用Moran指数分析了地表温度的空间相关性,通过对异质地区设定缓冲区进行分析,H-L地区温度差异较弱,并且均温低于L-H区域,研究分析得出蓝绿空间冷岛效应抑制热岛效应要远远小于城市建设用地对于热岛效应的贡献,即要大于甚至多倍于建设用地面积的蓝绿空间才可以有效缓解热岛效应,蓝绿空间一体化对于城市热岛抑制影响较显著。(4)建设用地(32.38℃)>其他类型(31.06℃)>草地(30.58℃)>耕地(30.41℃)>林地(29.53℃)>水体(28.98℃),除了与其他类型用地之间无相关性,与其余五类均呈现显著相关性。其中与建设用地、耕地、草地呈现显著正相关,与林地、水体为显著负相关。林地和水体占比越大,地表温度越低,成反比特征;建设用地占比越多,地表温度越高越显著;草地和耕地对于地表温度影响较小。(5)林地、水体、草地、建设用地、耕地用地五种景观的景观格局指数与地表温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类型水平上,蓝绿空间景观斑块越多、越大,景观碎片化越少,分布越集中,景观形态越复杂,平均地表温度越低。反之,建设用地景观面积越大,景观碎片化越少,分布越集中,平均地表温度越高,城市热岛现象越明显。在景观水平上,地表温度与CONTAG和IJI呈显著负相关。景观中的小斑块类型越少,优势斑块的连通性越好,邻接分布越均匀,地表温度越低。(6)通过改变整合蓝绿空间和建设用地景观格局,运用CFD软件进行模拟。绿地整合度71.61%,水体面积增加54.80%,建筑整合度降低52.36%,可有效降温3-5℃,最后针对杭州市主城区的特点提出相应绿地规划策略、水体规划策略和城市总体蓝绿空间优化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23
网址:杭州市主城区蓝绿空间冷岛效应及优化策略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7499
相关内容
兰州城关区绿地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基于夏季小气候效应的杭州街道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
城市街道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昆山开发区为例
社区生活圈视角下苏州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社区户外环境空间效率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日常生活视角下广州旧城街市空间优化研究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的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低碳导向下的广州地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张卫良:杭州城市国际化生活空间场景的构建与优化
中低层住宅建筑形态气候适应性优化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