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盛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倡导和谐共处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解读#
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共享年夜饭,感受亲友团聚的温馨美好;亲手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灯笼、剪窗花,用指尖触碰传统文化的脉络……在北京古北水镇,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的留学生们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节传统习俗体验。
对于俄罗斯留学生梅丽莎来说,与同学和朋友一起在中国过大年是一件充满幸福感的事情。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国的春节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在浓浓的年味中,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并收获了许多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古北水镇把春节玩出了新花样!”
当得知有机会前往古北水镇过春节时,泰国留学生李绍瑞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是如何庆祝新年的?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怀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他和朋友们踏上了这次新春文化探索之旅。
当大巴车缓缓驶入古北水镇,这群国际学生立刻被那满眼的红色所吸引:红彤彤的灯笼装饰着古色古香的建筑;每扇门上都贴满了福字和春联;街边店铺的老板们也都穿上了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热闹的吆喝声和喜庆的氛围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佳节深深的向往之情。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们(前排右起郝强、李绍瑞、梅丽莎,后排右一王成功)在古北水镇体验写福字、制作花灯。受访者供图
加纳小伙王成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中国迷”,他在活动前就做足了功课。他知道春节期间人们会庆祝阖家团圆,一起享用年夜饭、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此次旅程让他亲身体验到了包饺子、观赏花灯等多项活动的乐趣。
擀皮、放馅、捏褶,几个简单的步骤后,一个形似金元宝的饺子就诞生了。王成功仔细观察带队老师梁国伟的手法,模仿着包出了自己的饺子,做得有模有样。
“我不仅学会了包饺子这门手艺,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团聚的珍视。”王成功感慨道。他认为,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幸福、团圆、财富与好运的象征。亲手制作美食的过程让他对中国家庭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法国留学生艾俊而言,今年是他第一次在中国体验春节文化。夜幕降临时,他与同伴相约去赏花灯。他发现,夜晚的古北水镇别有一番风味。五彩斑斓的花灯营造出梦幻而热闹的氛围,数百架无人机在夜空中变幻成司马台长城和圆通塔寺的模样,他和同伴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现代科技与创意元素的融入,赋予了春节国际化和多元化的色彩,令王成功不禁赞叹:“古北水镇把春节玩出了新花样!”
尽管旅程短暂,梅丽莎却感受到,春节让水与火、冰与灯完美融合,“我们在体验每一个项目后都会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和精彩的故事,整个旅程都充满了开心愉快的氛围”。
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者与组织者,北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留学生办公室主任李茂林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留学生办公室团队精心打造了以“传统与现代交融”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模块,为国际青年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他们希望通过真实的体验让课堂知识鲜活起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通过沉浸式参与传统节庆活动,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现代演绎后的时代魅力。
春节习俗“圈粉”国际青年
2025年的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古老技艺成为这群青年最期待的内容之一。
古北水镇的建昆堂灯笼铺延续着传统手工作坊“前店后坊”的格局。印有卡通图案和古代文人故事的纸质花灯、搭配薄纱的铁艺纱灯及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兔儿爷灯笼”,各种造型独特的花灯令贝宁留学生郝强发出惊叹。在花灯师傅的指导下,郝强小心翼翼地编织灯架、裁剪糊纸。虽然他制作的莲花灯略显粗糙,但其中蕴含了他的心意。他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参与非遗体验类活动,“我要把这盏充满美好祝福的花灯送给女朋友”。
“快看,我写出了中国的‘福’!”经过不断调整力道和手法,艾俊终于写出一个自己满意的“福”字。以前他只见过教师们书写毛笔字,但自己从没尝试过。这次与书法的邂逅,让他更加佩服中国书法的精妙。“毛笔书法比我想象中要难得多。每一横一竖都蕴含着中国千年文化的沉淀,韵味无穷。”
亲身体验过与春节相关的文化习俗,艾俊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奇妙世界。即使是不小心剪坏的窗花纸,也能创造出一个“特别版窗花”;新鲜的民俗表演引得他和同伴阵阵惊呼。原来春节的传统风俗比他想象中的还要丰富。他憧憬着有一天能在法国街头策划一场小型花灯展览,让更多法国人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春节文化。
李茂林表示,这类活动不仅是学校深化国情教育的重要创新举措,也是构建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无论是非遗项目体验还是带领学生登临司马台长城感悟中华文明,通过一次次小而精的国情教育实践活动,国际青年不仅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能领略到中国社会发展情况与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大美画卷,提升个人跨文化理解能力。
在“古北水镇过大年”活动中,李绍瑞(前排右一)、梅丽莎(前排右二)和艾俊(后排右一)等人收获了许多温暖美好的时刻。受访者供图
“我想邀请家人来北京过春节,让他们也感受过年的喜悦与热闹。”李绍瑞说。
春节奏响全球文化共鸣乐章
“过年期间,俄罗斯也有灯会,但中国的无人机秀更多些……我们在冬日也会出去滑冰,但不会有中国这么多样的趣味活动。”体验过多项春节文化活动后,梅丽莎对“中国年”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每一个春节习俗背后,都蕴含着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与祈愿;每一项文化体验活动,都拉近了国际青年与东方文化的距离。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对成长在东南亚地区的李绍瑞来说,北京的冬天是寒风凛冽的。面对滑冰、滑雪这样的冰雪活动,他内心不禁泛起了畏难的情绪。然而,在古北水镇的冰场上,他和同伴们一起滑冰,尽情享受着碰撞带来的欢乐,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完全忘却了身处寒冷的冰场。
与朋友们共度的时光让这些年轻人真正感受到了别样的冬日乐趣,并更加愿意去拥抱中国北方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
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春节习俗各有千秋,正是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色彩。在与当地居民和手艺人交流的过程中,王成功深刻感受到中华大地不同地区和民族间的深度融合,对此他深感着迷。
年夜饭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国家的文化习俗,他们发现各国文化独具特色,但对于家庭、团聚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是相通的。
李绍瑞注意到,在泰国,由于华人数量众多,农历春节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而且当地的许多春节习俗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南方的传统特色,如舞龙舞狮、祭祀祖先等。对于王成功而言,“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这句俗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中国和加纳的新年日期不同,但人们都会回家过年。”对家的向往、对亲情的珍视始终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纽带,也是人们内心深处最为柔软且坚定的部分。
“古北水镇过大年”的春节文化体验活动更像是一场生动的文化旅程。起初,这群国际学生对中国春节充满了好奇与陌生,但在参与各类非遗活动及逛庙会集市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被浓郁的年味和温暖的力量所感染。
“这一转变正是文化交流的力量。”李茂林表示,为了确保活动既能深入展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又能充分激发国际学生的参与热情,团队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例如,在策划初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学生意见,以确保活动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在设计上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体验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创新的文化体验模式。
同时,活动中采用了“讲解+实践+互动”的沉浸式教学方法,让国际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从而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此外,还创造性地加入了冰上运动和年夜饭环节,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学生们在交流中不仅提升了中文交际能力,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王成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希望能成为搭建中非友谊桥梁的参与者。目前,他计划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无论是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还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将是我记录的内容。”他表示,“我要将真实的感受分享给更多的非洲朋友,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友谊。”
【责任编辑:袁野,王国强 编辑:董志成】
网址:共赴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盛宴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69551
相关内容
共赴文化产业盛宴原创:把握时间管理艺术,用写作共赴一场灵魂盛宴
20个主题策展!来西安设计周赴一场文化创意盛宴
当机械“工艺”遇上园艺“花艺”,共赴一场独特的美学“盛宴”
传承文化,共筑美好,小糊涂仙“双节”文化盛宴焕新国民体验
赴一场前沿的“数字盛宴”,畅想“未来生活”
芬琳漆:解锁色彩魔力,共赴艺术生活盛宴
雪季预热进行时:冰雪盛宴即将开启 共赴冬日体旅之约
成都双流:文化惠民走基层,一场家门口的视听盛宴
世界庄园国风大赏,广佛新世界海纳多元文化,与大生活家共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