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年年有余”不应成为“餐餐剩余”
春节餐桌上鱼不能吃完,寓意年年有余 #生活知识# #饮食技巧# #节日饮食习俗#
近日,媒体披露的一个数据引人关注:春节期间,每户家庭平均能产生近2千克的剩菜剩饭。2千克只是个平均数,一些“大户人家”春节期间动辄席开数桌,各种菜式扎堆上桌,餐后仍剩相当一部分被送进冰箱。“上顿没吃完,这顿又剩余”,网友感慨,过年期间“做一顿吃三天”不是稀奇事,“所谓年味儿,其实就是剩菜剩饭的味儿”。
过年吃好点本无可厚非,但当“年年有余”逐渐异化为“餐餐剩余”,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种仪式感?
(一)
说起过年的剩饭剩菜,大家的槽点就爆开了:“明知吃不完,却又少不了”“反复加热后食用看似没有浪费,实际上胃口大打折扣”“堆满冰箱的剩饭剩菜,再次打开冰箱门的那一刻是纠结的开始”……近日,笔者就过年期间剩菜剩饭问题采访了50位市民网友,发现3人以上家庭基本吃不完年夜饭,两口之家或单身人士则相对好些。家住市区江北的钟女士表示,春节期间小孩子各种零食吃得欢,吃饭胃口很差,成年人也是各种饭局和应酬,整日饱腻,年夜饭为了“应景”做了一大桌菜,结果剩下一大半,有的菜只是被象征性地动过筷子。
“这餐吃不完,下餐接着吃。”这种看似不浪费、无公害的处理方式,虽能体现节俭美德,却难以掩盖剩饭剩菜损害饮食健康的“原罪”。
医学界人士指出,剩下的饭菜被储存在冷藏室,由于细菌污染及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蔬菜中亚硝酸盐的浓度会增加,不仅营养价值降低,还增加了有害物质的摄入。亚硝酸盐本身不具有致癌性,但是在胃酸环境下,可与胃中蛋白质的分解产物胺类反应,生成具有致畸性、致癌性的亚硝胺,属于“一类致癌物”。由此观之,“做一顿吃三天”等餐饮方式看似是对剩饭剩菜的合理利用,实际上更像自我慰藉,这种以健康为代价的“节俭”,显然背离了传统饮食文化中“食饮有节”的养生智慧。
另外,为了避免饭菜剩余过多,也容易被动开启胡吃海塞模式。为了消灭剩饭剩菜,从七分饱吃到十分饱是常有之事,这造成肠胃负荷过大,埋下健康隐患。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急诊科一主治医师做客《见医面》栏目时表示,春节期间,饮食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急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代谢异常,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从而严重威胁健康。
(二)
“年年有余”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语,寓意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和粮食,象征着富足和丰收。体现在春节期间餐桌上,是宁多勿少,认为“有余”才有好兆头。在这一观念下,过年期间剩饭剩菜似乎来得名正言顺。有“家庭煮妇”坦言,5口之家的年夜饭做了12个菜,只是为了满足“年年有余”的心理需求。
“年年有余”不等于铺张浪费,美好愿望不应建立在糟蹋粮食、损害健康之上。在食物相对匮乏的古代,中国人就提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粮食是现实生活所需,也表达着内心的敬畏。在食物丰裕的今天,同样要注重避免浪费粮食,过年过节犒劳胃口本无可厚非,但“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也不该被具象化为过剩的食物堆砌,适度丰裕才能让人身心舒适。构建文明社会,不应忽略“文明餐桌”,不妨以健康理性的方式重塑节日餐饮文化,让文明用餐走进千家万户。这不是对传统习俗的背叛,而是坚持理性过节、追求文明的生活主张。
餐饮机构应积极倡导“光盘行动”。在引导理性消费同时,不妨提供小份菜、半份菜等选择,在菜单上标注建议用餐人数,避免顾客过度消费。家中团聚也要注重控制饭菜数量,根据菜品和人数计算食材用量,把握不准时可考虑分批烹饪,灵活增量。家庭教育须始终在线,父母以身作则,不断增强孩子珍惜粮食的意识。
今年春节假期虽已过去,下一个节日已经在路上。节假日,我们珍惜粮食,理性过节,创造更加健康、环保、文明的用餐条件,“我们的节日”才会过得更有意义。
惠州日报记者凌保康
网址:三新漫谈丨“年年有余”不应成为“餐餐剩余”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71882
相关内容
低成本餐桌剩余食物低温存贮装置换个方式“年年有余”:简约精致不浪费正成时尚
节约粮食正成为一种新浪潮 拒绝餐桌浪费年轻人有妙招
装修剩余材料巧利用 剩余板材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丨生活中的厨余垃圾有哪些?
厨余垃圾有哪些 厨余垃圾和厨余垃圾不同之处
【厨余垃圾】厨余垃圾有哪些?
剩余药品应如何处置
装修材料剩余丢弃浪费 再利用三招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丨产生的厨余垃圾别急着丢,有可能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