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手记|将捐赠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关系进行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15 14:44

将专业书籍捐赠给相关研究或学习团体 #生活技巧# #节省生活成本# #低碳生活# #二手书籍捐赠#


赵杰翔

将捐赠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关系进行研究

作者 | 赵杰翔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

原文 |

拙作《礼物关系视域下的“互惠三角”——以互联网月捐为例》有幸发表在《社会学研究》2024年第6期。非常感谢编辑部邀请我撰写手记,让我们得以梳理和回顾研究历程。我想这次复盘不仅是为了与学术共同体分享写作过程中的一些个人经验,也希望能在未来迷茫时,为自己带来鼓励与前行的力量。

一、研究缘起:内在兴趣与外在机遇

对捐赠的研究是我博士毕业后新探索的一个课题。我在读博期间一直关注的是中产阶层的另类教育实践(alternative education)——华德福教育,这种教育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发芽”与家长的捐赠密切相关。尽管在田野期间,我也留意到了捐赠这一议题,但彼时的我将关注重点更多放在教育对人的塑造上。捐赠这一议题仅仅作为背景,并未成为研究的核心。

2020年,我在继续修改博士论文之余参与了广州公益慈善书院的MPS班学习,不同于学校里的同学,我在书院里的同学来自关注各种社会议题的公益机构。在与他们交谈以及对公益机构参访的过程中,我开始了解“月捐”和“月捐族”这样的词汇。这对当时的我来说非常新鲜,以前我只听说过“月光族”,头一次听说还有“月捐族”。词汇的反差再加上民族学、人类学的学习背景,让我对“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探究的兴趣。

当时正值新冠疫情,社会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不少公益组织反映来自企业的捐赠显著减少。许多组织意识到,公众捐赠可能更为稳定。公众捐赠的额度较小,因而受经济的影响也相对较小。正因如此,相较于应急性捐赠、单次捐赠或随机捐赠,月捐因多次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对公益组织的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提高公益组织的抗风险能力,还能增强资源利用的规划性和可持续性。许多来自实务界的同学都高度认同月捐的重要性,并希望能够发展一批稳定的月捐群体。然而,在公益行业热议“月捐”的同时,我发现一旦离开公益圈,身边很少有人听说过月捐。

个体的研究兴趣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共同推动着我关注月捐,我开始主动学习和了解月捐,并成为多家机构的月捐人。恰逢腾讯基金会、腾讯公益和南都基金会发布“百个项目”资助计划,其中包含“捐赠与筹款研究类”方向,内在的兴趣与外在的机遇相结合,促成了我们对月捐的研究。

二、写作过程:不断推翻与重构

将研究兴趣付诸实践并非易事。根据研究计划,我们主要聚焦于“互联网月捐”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促进策略,研究对象涵盖作为捐赠方的个人和作为受赠方的公益组织。从2021年到2022年,我与项目成员持续推进研究,但起初的进展并不顺利。由于月捐群体远不如一般捐赠者那般普遍,初期的寻找过程异常艰难。

幸运的是,身边有许多鼎力支持的师友。在我主动寻求帮助时,他们总是热情地施以援手。最终,我们的项目完成了一份9万多字的研究报告和两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由我主写,也就是此篇文章的雏形。

这篇文章从初稿到投稿,始终关注的是个体捐赠何以持续的问题,但写作的视角和方式经历过几次大的改动。在复盘写作过程时,我看到了“躺”在文件夹里的几个子文件夹——“完整1稿”“推翻重来”“再次推翻重来”“再再再次推翻重来”等。从这几个文件夹的名称中就能看到我们写作过程中的挣扎与反复。

2022年夏,以月捐为主题的文章第一次投稿中国社会学年会,题目是《个人持续捐赠何以可能——互联网技术下“月捐人”的捐赠行为研究》。在这一稿中,我们主要从个体与公益机构的关系出发,对月捐行为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捐赠持续的原因。评议人杨永娇老师对选题给予了肯定,认为持续捐赠是一个重要且值得研究的问题。然而,她也指出文章中很多讨论尚显不足,许多内容未能充分展开。这些反馈不仅鼓励了我们,也促使我们对文章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深化。

2023年3月,借参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公众捐赠会议的机会,我们对文章进行了较大调整。虽然文章的主标题没有改变,但我们却放弃了原来的分析路径,转而从“关系性筹款视角”来分析月捐人与公益机构关系的建立、持续和终止过程。这一新思路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它是在一个失眠的夜晚被突然“顿悟”出来的。虽然最终我们没有采纳这个版本,但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灵感闪现时的喜悦和学术研究的乐趣。

经过反思,我意识到这一修改的灵感其实得益于我们持续参与的“启真读善会”。这个读书会专注于公益慈善研究的相关议题,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对“捐赠”有了另一种全新的理解。

我对捐赠的最初认知即为将自有资源(财产、时间、物品、技能、血液等)用于他者的福祉,以促进公共利益并推动社会进步。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在思考为什么月捐人愿意持续捐赠时,往往只关注捐赠者的意愿和动机,而前期的写作过程也让我们意识到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似乎难以在一篇文章中全面涵盖。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可以将捐赠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捐赠一旦发生,就至少生成“捐赠方—受赠方”这一对关系。换言之,捐赠不仅是资源的流动,更是关系的生成过程。

如果我们转换对捐赠的理解,那么关于个体为何持续捐赠的问题表述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即“捐赠方—受赠方”的关系何以持续。随着对捐赠理解的扩展,问题的思考角度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发现可以从关系的视角来分析捐赠行为。我们在查阅国内关于捐赠和关系的研究时发现,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探讨我国独特的“关系社会”如何塑造个体的捐赠行为,这使得大量善款首先流向熟人,而非陌生人或匿名性的、符号化的组织。

这确实是我国捐赠文化的重要特点,但在月捐研究中,除这一文化倾向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尽管我们开始以关系视角开展分析,但也明确了研究中的“关系”所具有的普遍性联系的内涵。我们更倾向于将捐赠作为一种关系建立的客观方式进行分析。在这种视角下,捐赠不仅会受到关系文化的影响,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建构关系的过程,属于社会动态交往的一部分。

正是在这一版的稿件中,我们提到了月捐关系圈的“礼物交换体系”,但这只是当时分析框架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在会后的交流讨论中,叶士华、王筱昀两位老师都提到我目前的分析面面俱到但不聚焦,人类学的礼物研究很有趣,也有很大的潜力,建议我们可以尝试从礼物的视角进行分析。我顿时意识到,“对啊,我有人类学的背景,为什么不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呢?”然而,转念一想,“古老”的礼物理论与当下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的新兴互联网月捐似乎距离太远。因此,当时并没有进一步展开讨论,在后续的修改中,我们也没有从这一视角开展分析。

2023年7月,关于月捐的文章再次投稿中国社会学年会,受到关系筹款(relationship fundraising)相关阅读的启发,我们又换了一个视角,从“关系生命周期”对月捐行为进行了分析,尝试建构中国本土的关系捐赠理论。此时,稿件已经逐步成型,身边的师友也鼓励我们先把稿件投出去看看情况,但我仍旧觉得还有需要提升之处。

由于关注了很多与月捐有关的内容,我的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与月捐有关的信息。有一次,我点开手机看到月捐人晒出月捐礼物,并附上了一句话,“地球是圆的,你送的糖,终会回到你手里”。这句话让我想到月捐人的这句话不正是“礼物”吗,表达了“给予—接受—回报”的观念,不仅唤起了礼物关系的积极效用,也表达了关系持续的可能性。无意中浏览的信息让我重新思考是否可以聚焦礼物关系进行对话。我把这个想法与文章另外两位作者进行了交流,之后便再次开始了漫长的文献阅读和重新构思的过程。

从秋入冬,看着窗外大树的叶子从郁郁葱葱到开始落叶,研究似乎毫无进展。幸而在这段枯坐书桌前的时光里,得到了朱老师和婧如的诸多支持。我们始终保持沟通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捐赠与回馈、互惠的多主体性等分析也逐渐明确,文中提出的由捐赠方、受赠方/施助方和受助方共同组成的互相关联的“互惠三角”也不断明晰。因此,又一版新的稿件被生产出来,聚焦于从礼物研究的视角分析月捐人与公益组织的互动关系,又经过几轮的修改和讨论,稿件才终于在2024年的春节前投出去。

三、投稿过程:不断学习,心怀感恩

转眼春暖花开,5月20日我们很惊喜地收到了编辑部发来的外审意见,稿件便开始了新一轮的生产过程。两位匿名外审专家肯定了研究主题、田野材料和叙述逻辑等,但也对礼物理论的对话、文章的理论贡献、行文叙述等大小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两位外审专家都提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文中有一个小节——“礼物关系为何终止”分析乏力,与整体框架整合程度也有待提高。因此,在第一次返修中,我们将整个小节的内容做了删除处理。这一修改过程也让我进一步意识到一篇论文的分析和论述需要更聚焦和凝练。也是在这个月,我参与了在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社会学会公益慈善研究专委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会上,王庆明老师对如何引出研究问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7月,我们收到了外审专家的复审意见,外审专家进一步对问题的聚焦、文献综述的充实、创新点的阐述以及行文逻辑等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修改提升。

转眼入秋,9月的一天晚上,我们收到了编辑部反馈的意见,指出文章仍需进一步修改完善。此后,我们与编辑部进行了多轮对接,反复修改与校对。在一来一回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编辑部各位老师的专业与耐心,也愈发认识到,文章的完善并无终点,而是一个阶段性且非线性的过程。

经过了数不清的建立、讨论、推翻、修改、重构以及反复打磨,文章才得以发表。即使文章已经发表,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礼物关系为何终止”等。与此同时,我们深知文章的发表并非仅为作者之力,从资料的收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稿件校对等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很多公益组织、月捐人、众多师友以及外审专家和编辑部的支持和付出。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网址:作者手记|将捐赠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关系进行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75219

相关内容

基于用户行为的旧物捐赠APP设计研究
捐书筑梦,墨香传情——会计学院研究生会图书捐赠活动
【透视社·民生沸点】转卖捐赠水果谋利?湖南一社区书记被免职
关于图书捐赠的倡议书
捐赠物资能不能贩卖?一文看懂3类捐赠法律关系
python毕设旧物公益捐赠系统7s4y2程序+论文
关于社会各界生活物资捐赠工作的说明
颐高集团“二手电脑”捐赠活动进行中
河北省规范城市社区旧物捐赠箱设置行为
旧物公益捐赠系统(源码+开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