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织补师:街头摆摊修补衣物月入上万,25岁买下杭州一套房

发布时间:2025-02-19 09:05

修补衣物上的小洞,可以使用专门的织补针和补丁 #生活常识# #日常生活小窍门# #修理技巧# #DIY修补#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件衣服上挂几个补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毕竟我国一直有着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除非是特殊的时尚设计,已经很少有人再去给衣服打补丁了。

普通的衣服还好,但仅因为几处破洞就将一件名牌服装束之高阁,未免有些可惜,难道就任其成为既不能穿又舍不得扔的鸡肋吗?当然不是,织补师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织补师是指用织补针等专业工具和手工技能,将破损衣物原样修复的人员。经织补师之手修复的衣物,其颜色、材质和结构等各方面表现与原品相差仿佛,所以只要在一个地方有了口碑,他们就不用为客源发愁,相应的收入也非常可观。

在杭州,就有这么一位90后织补师,通过在街头摆摊修补衣物,他月入过万,25岁时就在杭州买下了一套房子。他就是董怀利,一个曾被媒体誉为“织补状元”的街头织补师。

织补师的母子传承

对董怀利而言,母亲王素珍既是织补手艺的传授者,也是其织补生涯的领路人。早在1990年,身负家传手艺的王素珍就在南京新街口开始了织补生涯,在一针一线的积累下,数年后她已经打出了口碑,甚至在整个南京织补界都小有名气。

1998年,在一名杭州顾客的极力劝说下,王素珍离开南京,来到了杭州市中心的武林路街头,一待就是23年。

彼时武林路的高楼大厦还未曾林立,但雅戈尔、迪奥等大牌服装已经开始流行,杭州奢侈品的消费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在这里,王素珍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周到的服务,王素珍很快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当地知名的街头织补师。

2007年,董怀利放弃了高中学业,先后尝试了各种职业,在微薄收入和强大压力下,他逐渐厌倦了工作,一度沦为“啃老族”。转折发生在2011年,那年他的妻子怀孕了,随着喜悦兴奋而来的,还有沉甸甸的家庭责任。

妻子的预产期越近,赚钱养家的心情就越迫切,由于学历水平和工作经验的限制,他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只能先帮母亲在家里做些辅助性的织补工作。已为人父,竟还要靠母亲的织补收入度日,这让董怀利心里很不是滋味。

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他还是作出了成为街头织补师的决定。王素珍闻后并不支持,她深知此行的辛酸,不想让儿子受苦,但在董怀利的一再坚持下,只能点头同意。

虽然手艺得到了母亲的真传,成为织补师的决定也得到了母亲的首肯,但董怀利的内心依然忐忑。毕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织补师就应该是女性,男人粗糙的大手能灵巧运用纤细的织补针吗?

手巧心细功夫深,谁说男子不如女

董怀利前期的织补生涯算不上顺利,这与技术无关,是男人的面子拖了后腿。

董怀利没有与母亲一起出摊,而是选择了延安路的一个商场门口,虽然潜在的客户不少,但他碍于面子不愿开口招揽生意,而且来往行人的目光里总有些别样意味,大都不愿意相信一个男人的织补手艺和耐心。

生意不景气,面子过不去,董怀利一度想过放弃,但他不能愧对倾囊相授的母亲,无法辜负有孕在身却坚持陪伴左右的妻子。只能咬牙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开张第一单赚了20元,董怀利对首位客户念念不忘,那是一位60来岁的杭州大爷,修补了一件破洞的毛衣。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后,董怀利的手艺日渐精湛,恰逢那片区域的织补师逐渐减少,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此外,通过不断的观察与思考,他对不同客户人群的特点也有了独到的分析见解,并将自己的精力更多的倾注到高质量织补领域。

由于技术过硬,服务精细,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把手中的奢侈品交给他来修补,因为相较于价格,他们更关心修补的质量。

随着名气渐增,有些奢侈品的售后与洗衣店也开始与董怀利合作,他终于有了稳定的客源和收入。

真正让董怀利名声大噪的,恐怕还是对豪车的织补。2017年7月,山东青岛的一位客户开出万元报酬邀请董怀利去帮其修复爱车,并报销来回机票费用。

据说那是一台限量版的奔驰越野车,因为倒车时将车篷刮了两个洞,如果在4S店维修的话价格极高。

因为车篷材质很硬,织补针必须借助钳子等工具才能顺利拔出,为此董怀利与母亲两人同时补了一天。由于织补修复后的效果很好,这位青岛客户极其满意,而董怀利也因此火了起来。

事实上,对董怀利来说,织补豪车的机会虽然不常有,但也绝对算不上稀少,甚至曾有一台宾利还排过两个月的队。

或许是街头织补师与豪车的交集令人新奇,董怀利一时间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除了国内各路媒体的争相报道,BBC为了拍摄名为《寻找中国工匠》的纪录片,也曾找过他和母亲。

能够获得这么多媒体的青睐,董怀利街头织补师的职业生涯可谓达到了顶峰,他用自己深厚的技术功底与稳定的质量口碑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事实证明,粗糙的大手与纤细的织补针并不矛盾,街头织补师并非女性的专属领域,男人一样可以做的很精彩。

街头织补师风光背后的辛酸,人生不能只谈钱

2016年,年仅25岁的董怀利在丁桥附近买了一套93平的房子,再次刷新了人们对街头织补师的认知。

很多人对这个收入颇丰的职业羡慕不已,但他们并不知道,街头织补师风光背后同样有很多辛酸无奈,职业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对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

在正式织补之前,织补师需要仔细研究衣物的组织结构,分析出衣物的经纬捻向、捻合度和紧密度,然后在不破坏结构的前提下从原物抽取用于织补的材料。

根据衣物破损的形状和面积确定适配的织补手法,用隔针、排纱等技巧进行修复,最终通过熨烫来使其更接近原样。

而由于衣服的花纹和面料都十分细密,这就要求织补师必须做到手眼协调一致,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其体力和精力的消耗都非常大,所以织补师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活动几分钟,以保证自身状态满足织补要求。

除了身心上的劳累,织补师的收入也并非特别稳定。与很多行业一样,织补同样有淡季与旺季之分。

每年5月到10月,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往往穿着汗衫和T恤,除非是极其特殊的奢侈品,很少有人会选择织补修复。此外,雨雪等天气也会造成一定影响,董怀利甚至因此在杭州本地媒体中当过一段时间的“晴雨表”。

但即便是淡季,街头织补师也不能放假休息,正如王素珍所说的那样,“客户需要你的时候,找不到你,这生意肯定是做不长久的”,所以,即便是收入一般的时候,他们依然会坚守街头,风雨无阻,以维持稳定的客户群体。

总体而言,街头织补师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

董怀利在买房后,为了减轻还贷压力,不断给自己加码工作量,白天在街头做不完的就带回家晚上继续赶工,甚至会因此熬个通宵。

由于劳累过度,他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也不可避免的下降了,先是牙痛了半年,后来还因为太困发生了车祸,在医院修养一周后才勉强恢复。

这件事对董怀利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反思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钱是赚不完的,而我的家人离不开我”,人生的意义不可能只是赚钱,陪伴家人、感悟生活同样重要。

看开了不代表着躺平了,董怀利对自己的事业有着严谨的规划,而且特别善于顺应时代潮流。随着通信和物流越来越发达,网上交易也越来越普遍,所以董怀利借助自己的名气开通了织补的网络渠道。

借助网络,他的客户不再局限于杭州延安路的街头,而是遍布全国各地。如此以来,淡季的收入也就有了更多的保障,随着过手的衣物越来越多,他对织补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和领悟。

织补师修补的不仅仅是衣物,还有衣物承载的文化与温暖。2018年,董怀利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为一位浙江绍兴的老人修补一件百年旗袍,老人想将其捐献给国家。

除了这种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文物,对客户来说一些普通的衣物往往也有着特殊的背景和意义,有30年前的结婚礼服,有丈夫去世前买的裙子,有亲人赠送的毛衣,它们都承载着温暖的深情和美好的回忆。

一个90后的街头织补师,通过一针一线的积累,有了月入过万的稳定财源,有了杭州的温馨小家,再次印证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

董怀利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我有一份被认可的工作,美满的家庭,我很满足了”。在此,我们也衷心祝福他的织补事业越来越顺利,生活越来越美满。

网址:90后织补师:街头摆摊修补衣物月入上万,25岁买下杭州一套房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82351

相关内容

月入2万多只花250元的萧山90后小伙,极致省钱法攒下一套房
让“小修小补”便民服务跟得上
爱上“缝缝补补” 成都三个90后开起服装改造店—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
老百姓对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改衣服等需求长期存在 让“小修小补”便民服务跟得上
90后美女衣柜整理师月入近万 专为懒人整理衣柜
“小修小补”便利百姓生活
细数“低门槛高收入”职业 街边裁缝师月入4000
旧房装修补贴政策全面落地,部分城市最高可补贴5万元
“小修小补”摊位为百姓生活添便利
「衣物修补」衣物修补公司黄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