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不 “营业”,谁在背后搞鬼?
在雨后发现街道上的水洼,欣赏自然的鬼斧神工 #生活乐趣# #生活点滴# #生活小细节发现#
AI划重点 · 全文约2376字,阅读需7分钟
1.今天是“雨水”节气,但天气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引发对节气实用性和象征性的质疑。
2.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3.然而,气候变化导致降水的模式发生变化,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威胁到文化传承。
4.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农业、自然环境,还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5.为保护二十四节气,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简单的行动减少碳排放,帮助减缓气候变化。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本期“野”知识局由野生救援出品,我们将持续为大家带来有趣好玩的冷热知识~


图源:可画
今天是“雨水”节气,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天上并没有下雨,气温也没有明显回升?杜甫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诗来描绘出“雨水”节气的温润春雨,但如今的现实却让人不禁感叹,季节的节律已不再稳定,甚至开始怀疑:“这节气表怕不是买到了盗版?”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历法文化的高度认可,更是彰显了其在全球文化多样性中的独特价值。作为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体系,二十四节气记录着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反映,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
从农耕生产到节令食俗,再到传统的节庆活动,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但如今,我们发现,这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却在气候变化的威胁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化打乱了原有的自然节律,二十四节气的实用性和象征性正逐渐被侵蚀。在一些地区,节气的变动已经变得难以预测,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生活习惯受到极大影响。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保护它,也意味着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图源:搜狐网
传承千年,节气里的生活密码
在农耕文明时代,二十四节气是农民们的 “农事宝典”。雨水节气被称为“可耕之候”,意味着春耕开始;谷雨时节,忙着播种移苗;到了芒种,南方插秧、北方收麦,过时不候;秋分之时,迎来丰收。农民们依照节气安排农事,精准而有序。
到了现代,二十四节气更是在养生健康方面,依然发挥着独特的价值:惊蛰时分,江南人吃梨润燥,暗合现代医学对抗春季过敏的智慧;白露时节,岭南饮茶防秋燥,茶多酚的抗氧化功能也在实验室得到验证;冬至北方的羊肉汤锅,与现代营养学的冬季热量补给理论不谋而合。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自然世界和人类文明的“双遗产”。

图源:即梦AI
气候异变,节气 “失灵” 警报拉响
可如今,传承千年的节气似乎开始“失灵”。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1至202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 年平均值)高出1.42℃。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1961年至2023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0℃。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这些看似微小的数字,却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极大地影响了降水的模式。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就像给大气这个 “蓄水池” 注入了更多的水。当这些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就会快速凝结,以极端降水的形式释放出来;而另一方面,由于大气环流异常,水汽无法正常输送,进而导致降水减少,干旱持续。
不仅降水的强度和频率发生变化,降水的分布区域也变得更加不稳定。尤其在亚洲和非洲,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雨季”可能被缩短或提前,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雨水来维持农业生产。
这意味着,以前在“雨水”节气时常规的春雨,在某些地区可能变得异常稀少,或者根本就没有降水。而其他地区可能会因为极端降水造成水土流失和洪灾。总之,气候变化让“雨水”节气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
对我国而言,过去50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降水的时空分布变得更加不均匀。以华北地区为例,过去“雨水”节气常常会迎来适量降水,利于农田灌溉和作物生长。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华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尤其是在春季,降水量偏少,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灌溉需求受到影响。此外,西北地区也正面临更为严重的干旱问题。数据显示,2023年,甘肃、宁夏等地的降水量分别比常年少了30%到70%,使得当地农业和水资源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2023年8月,甘肃省河西大部、中部及南部局地发生旱情并持续发展,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受到严重影响。近一个月未下雨,西湾村玉米地里的叶子发黄干枯 来源:中国之声

2024年,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6月24日,湖南长沙遭遇强降雨,外卖员打捞掉落积水中的鞋子 来源:九派新闻
生活 “变形”,气候变化的蝴蝶效应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着农业、自然环境,它同样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出行到衣食住行,气候变化在不经意间悄然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北方有句老话叫“二八月,乱穿衣”,意思是这两个月份气温变化快,昼夜温差大。而现在,乱穿衣的季节可能已经扩大到了秋、冬、春三季。
出行 “踩雷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过去我们习惯的交通方式不再适用。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影响了我们出行的便利性,频繁的交通堵塞和航班延误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菜价波动,钱包 “瑟瑟发抖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直接体现在我们日常消费的食品价格上。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导致粮食作物产量减少,进而推动食品价格上涨。你或许早已注意到,蔬菜和水果的价格波动越来越大,这背后往往是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水电告急,生活习惯被迫 “改道 ”随着气温升高,夏季空调和冰箱的使用频率也不断增加,导致家庭电费不断攀升。在一些地区,由于降水不足,水资源的短缺也开始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城市已开始实施限水措施,影响了用水习惯。
节气 “求救 ”!从这些小事给予回应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二十四节气面临“下岗”的风险。如果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季节的变化将变得更加无序,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自然规律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农耕传统、生活习惯,甚至文化传承,都将随之受到极大的挑战。
面对二十四节气消失的风险和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挑战,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保护节气不仅是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更是重新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简单的行动减少碳排放,帮助减缓气候变化:
饮食上的 “节气滤镜 ”
每周设定两天“本地食材日”,选择本地食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避免粮食浪费。
衣橱里的 “碳账户 ”
购入新衣前默念“30次法则”,如果一件衣服不能穿 30次,就谨慎下手,要知道快时尚每件衣服平均只穿7次;解锁“时空胶囊衣橱”,用基础款衣物进行混搭,逐渐减少衣橱里的闲置品。
出行中的 “节气律动 ”
5公里内选择骑行代替开车,减少碳排放;有条件的情况下错峰出行并尝试拼车。
更多气候行动灵感
登录野生救援气候行动灵感站获取!
也欢迎大家前往 “打卡气候行动 ”小程序
一起用气候行动,
守护二十四节气,
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续写属于我们的文明。
参考文献:
不建议囤到世界末日再看的10部片子

网址:雨水节气不 “营业”,谁在背后搞鬼?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84292
相关内容
雨水节气图片雨水节气养生法 雨水节气慎防过敏
节日就要玩新意|万圣节,来一场鬼马家居搞怪盛宴吧
雨水节气适合吃什么 雨水节气饮食养生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东风解冻 散而为雨
雨水节气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雨水节气健脾养胃吃什么好 雨水节气养生食疗方法
“雨水3不吃,春天病不沾”,2月18日雨水,节气变换,饮食要忌嘴
雨水节气养生小常识
雨水节气养生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