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特色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5-02-25 17:27

合肥的安徽博物院:探索安徽历史,领略地方特色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购物消费指南#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高度重视劳动的教育价值,切实发挥劳动育人功能,让劳动教育成为补足实践育人“短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修课,不断擦亮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的品牌内涵。

一、以高质量劳动教育培养“活力”少年

高质量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全人培养的教育生态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五育融合”视域下,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在于推动劳动教育实现发展体系融合、校地资源融合、课程内容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品格。

(一)发展体系融合

瑶海区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构建凸显区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1135”劳动教育发展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个“1”即一个目标,立足人人具备,实现“养成一个意识,形成一个习惯,练成一项技能”的育人目标;第二个“1”即一条主线,立足时时融合,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主线;“3”即三大理念,坚持系统观念、项目为王、效果导向;“5”即涵盖五大行动,立足处处行动,实施保障、师资、课程、阵地、评价等五大行动。

通过创新劳动内容、劳动方式、评价方式,瑶海区鼓励各校基于学生的劳动能力水平开展多样的劳动教育项目,让学生创造性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劳动。采用“探究式”项目,引导学生在劳动中锻炼思维能力。例如,幸福路小学将编程、模拟实验、STEAM教育等内容融入劳动教育,学生通过编程设计实现自动延时摄影,记录农作物在酸碱变化环境下的生长过程。采用“互助式”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劳动。例如三十八中东校区成立“立春公社”劳动教育社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风筝、草帽图案。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促进劳动教育高效开展。全区依托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建成覆盖8万多名学生的劳动教育数据库,根据劳动强度、劳动态度、劳动成果给予实时正向评价反馈,构建多维度、全周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校地资源融合

一是深挖校内资源。各校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建设农耕基地、手工坊等劳动场所,实现校校有劳动基地。例如,临泉路第二小学校园占地11.6亩,创造性地将教学楼顶400平方米的空间改造成空中农场,构建了“一道四园”的劳动教育场域。

二是拓展校外基地。评选认定一批区域内生态园、食品工厂、老工业遗址等为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事农技、手工劳作等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前往植物园体验园艺师剪枝技巧,到牛奶厂体验质检员工作,到汽车厂体验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等劳动实践,由企业对学生劳动行为表现、知识掌握、劳动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三是创新“智慧+”劳动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育云平台等作用,整合劳动课程与劳动技能网络资源,实现线上知识获取与线下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如各校充分利用全区已建成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机等47个科学实验室,建立一批创新创造实验室,开设“太空种子培养”等智慧课程,让学生探索体验无人机播种、智能洒水等各种现代劳动技术。

(三)课程内容融合

瑶海区立足《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学习、创造与劳动三者紧密相连,构建融合视域下优质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培养“活力”少年。一是立足“一标一手册”,以课程标准为指引,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区域特色和融合案例,编制区域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开发《认识劳动工具》等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读本”。二是建立“1+X”课程体系。“1”为基础性课程,各校分年级制订劳动教育清单,每周至少开设1节劳动课;“X”为融合性课程,鼓励各校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劳技课程,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发展,打造了“晴耕雨读”“本草工坊”“悦耕园”等一批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三是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内容相融合。例如,劳动园地在美术课中化身学生的绘画写生基地,学生观察、描绘所种植的蔬菜,用绘画表达审美感知,欣赏劳动之美。劳动园地成为数学课堂上的实践探究素材,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测量种植地面积、绘制蔬菜数量统计图、计算菜苗成活率等。

二、健全高质量劳动教育实施机制

(一)注重教师全员全程培养

将劳动教育教师纳入全学科师资培养体系,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一方面构建校内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由班主任与专职教师承担劳动教育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组建校外教师队伍,聘请劳动模范、非遗传人、工匠大师等担任劳动教育指导师。例如,瑶海区在全区范围内建设了“校园优化大师孵化基地”,挖掘学校有园艺、木工、花卉养殖等“一技之长”的艺体教师、门卫、家长等资源,组建10余个校园优化大师工作室。这些“大师”利用旧石板铺设校园绿地小径,利用废旧木板制作学校关键词标牌,修建学校苗木盆栽打造园林文化空间等,为学校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和劳动教育实践氛围。

(二)科学规划课时安排

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确保每周至少安排1课时,鼓励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开设劳动教育类课程,并结合固定课时开设跨学科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劳动实践机制,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展示活动,形成人人有一招、校校有特色的“一校一品”的发展格局。

(三)确保评价精准有效

一是保障评价任务必须“让管理者想明白”。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目标应当指向生活实践中的劳动技能提升和“全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需要关注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意识、能力和素养,是否陶冶了学生情操,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是否观照了“全人”发展等。

二要保障评价任务必须“让学生学明白”。实施“清单式评价”,包括校内劳动清单、校外志愿服务清单等,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可持续地开展劳动实践,通过长期坚持养成劳动习惯,达到以劳树德的育人目标,同时形成完整的评价反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改进方向。日常生活中以“雏鹰争章”方式激发学生人人争当劳动小达人。自理章、巧手章,引导学生从关照自我开始引入自我劳动;打扫章、厨艺章,引导学生从关心家人出发强化家务劳动;躬耕章、爱心章和奉献章,引导学生从关注社会责任做起参加公益劳动。学校将“劳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通过评价推动劳动入脑、入心、入行,在学生中逐步形成“再小的我,也可以成为榜样”的向上风气。

三要保障评价任务必须“让教师做明白”。从评价任务设计的角度,需要构建不同样态、不同维度的评价任务体系。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分别关注任务的探究性、挑战性、项目式等属性,综合考查学生劳动项目学习和实践运用的效果。

(袁乃玉 陈义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

《人民教育》2025年第1期

网址: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特色模式探索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94463

相关内容

基于“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分析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劳动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合肥瑶海区化妆培训学校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汇总十篇
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乒乓热潮燃动合肥
生活教育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
安徽颍上:劳动教育助力“立德树人”
【五育融合】劳动教育: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探索党建服务业务融合新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便捷模式探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