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民族梦想

发布时间:2025-03-07 12:57

幸福不等同于物质富裕,精神充实更重要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幸福哲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下大同的思想理念、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以文化人的人文精神,是历史变迁中衍生出的天下观、道德观、社会观,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来源。

  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

  “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精神品质,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导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崇正义”是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是中国古人精神世界的支柱。中国传统价值观以义为骨架,加之“仁、礼、利、知、乐”而构成具有丰富内在逻辑的一个整体。《论语》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此外,“知”赋予“义”以力量,只有明辨是非善恶,才能做到舍生取义。经过“乐”的熏陶,将“礼”潜移默化地转化为自身的修养,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教方式与孔子“乐教”的目的不谋而合。由此可见,中国先贤一直在构建礼乐文化,以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思想,是独具特色的东方哲学智慧。“和合”思想来源于中国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多思想的交流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和合”二字最早出现于《国语·郑语》,文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指商契能使五种伦理教化和谐融洽,百姓和谐生活。其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浸渗“和合”思想,扎根于百姓安身立命之中。华夏作为礼仪之邦,推崇“致中和”,更致力于“天下大同”。

  大同社会是中国人关于理想社会的千年梦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篇描绘了一幅美好世界的图景,把天下作为所有人共有,选贤任能,众人都诚信友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构建出人民丰衣足食、各尽其力、人人平等、世界和平的大同社会。

  以“天下”为名,慕“大同”为旨。求大同的思想,凝聚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大同社会的理想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目标,更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崇高理想和至高境界。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传统美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内重人格德义,外成礼仪之邦。高尚的道德是个人立身之本,是国家兴旺发展之根。“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更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崇高价值追求。

  “崇德向善”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道德是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过程的鲜明特色,是中华文化各要素的核心。中华文化的崇德精神在引领整合社会、协调人际关系和培育高尚人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论语·里仁》中讲到君子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需要以修身为本。《易传》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相较于文化知识,孔子之学更强调对道德的修习,就君子的品性而言当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老子》也提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见贤思齐”是传统社会中学习进步的重要手段。“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孔子强调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重要观点不仅体现了积极求学的态度,还体现了以人为镜的方式方法。他还强调 “三人行,必有我师”。人非生而圣贤,需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成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字经》里也提到“昔孟母,择邻处”。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滋养了中华人民的道德世界,守护了中华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人民道德实践的风向标。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人文精神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创造力的根本所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诸多思想、观念、道德的融合方式。“文以载道”,就是用文化作为承载历史前进的道路。“以文化人”则是用传道授业的方式感化他人。不可否认,文化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提升久久为功,一个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柱。

  中国先哲很早就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强调重视教育民众,以教化的方式培养民众的道德情操,进而塑造整个社会的风俗美德。《管子·牧民》中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集中体现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首要前提。同时,管仲也强调了精神生活对于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重要作用。“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即“礼义廉耻”,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国家的四根“栋梁”,缺一个就会使得社会动乱、国家灭亡。要想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则需要通过教化的形式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士以弘道,文以载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理念也塑造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文化品格和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论语》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正是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他们将这种大义凛然、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中华文明饱经风霜而屹立不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神源泉。同时,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承中华文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融合用户偏好与社交关系深度学习的精准社会化推荐” (LJKMZ202216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民族梦想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12169

相关内容

人民网评: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的底色
【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的底色】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让“精神富足”成为“共同富裕”的最亮底色
“科技化”提升用户体验,多层次赋能共同富裕
海天相连远 同心逐梦圆——三亚多民族融合发展共绘新时代画卷
杭州萧山:共同富裕“小单元大治理”的“电力答卷”
搭乘“数字快车” 提速“共同富裕”,南通网
1993:《精品购物指南》开辟精神富裕新时代
以数字经济推动共同富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