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NASA心理学专家:为什么你听到别人的建议就心烦?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能真的听得进去别人的建议,还总会想法设法去辩驳,甚至明明是在那些已经发现自己在一些情境中知识不足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大脑中专门负责接受、征求、评估和给出建议的系统出现失灵,之所以会失灵,是因为有一些因素会干扰人给出建议或者接受有价值的建议。
播放音频
NaN:NaN
特别鸣谢本期主播:天舒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能真的听得进去别人的建议,不仅如此还总会想法设法去辩驳,甚至明明是在那些已经发现自己在一些情境中知识不足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
事实上,若我们能从懂行的人那里得到些建议,这些建议就能起到很大作用。这能把我们从错误的方向上拉回,或者让我们清醒。
就职于NASA的心理学专家史蒂夫·卡斯纳认为:“建议会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关键是如何识别适合解决你的问题的建议,并且以正确的心态接纳它。”
当我们购买需要组装的厨房用具或书架时,制造商以说明书的形式提供建议。
交通指示牌立在路旁,告知我们前方限速或者小心弯道。
工作场所的办公规定或程序说明显示出公司希望我们如何工作。
医生、律师和会计师会在医学、法律和金融等专业领域给我们提供口头建议。
而有时候,人们只是走上前来,对我们正要做的事给出建议。
这世上有如此多不同的领域,每个领域里的人都掌握大量的知识,当然你和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设想建立一个丰富的网络,专门用于人和人之间交换知识就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了。
心理学家查尔斯·肖早在1920年就提出:
“一旦我们意识到人和人之间需要分享,新的建议就产生了。在这种分享中,个人的经验也会对他人产生价值。”
为什么你听到别人的建议就心烦?就像我们的大脑里有负责决定集中注意力的系统、是否冒风险的系统和进行快或慢思考的系统,我们也有专门的系统负责接受、征求、评估和给出建议,和其他大部分系统一样,它在大部分时间都正常运行,但这个系统有时也会失灵。
这个系统之所以失灵,是因为有一些因素会干扰人给出建议或者接受有价值的建议。
1、信息量太大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一样,被大量的信息包围。
在许多行业里,一些人通过面对面的、远程的、广播、广告牌、网页、手机以及书籍和杂志等各种形式博眼球,吸引大众的注意。
所有的物品基本都附有安全使用说明书,但里面也充斥了我们不想读的内容。
生产商因为责任的缘故,在里面放入很多冗余信息,其中一些是律师专门写给陪审团看的,以免在发生诉讼时被抓到把柄。
比如你翻开现在正穿在身上的T恤里面就缝着5个标签。然而你可能并不能够完全对上面写的东西有多少了解,只知道它们让你感觉很不舒服。
与此同时,一些人非常乐意给别人提建议,只是为了有人能听他们说话。这让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找存在感”,往往他们还没有多大的成就,就已经开始大谈成功经验。
正如查尔斯·肖所言:“ 那些好为人师的人……希望让你知道,他对你将遇到的情况了如指掌,因为他十分有经验。”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最合理的回应是置之不理。
2、理解不足
当我们在决定是否采纳建议时,往往面临一个问题:我们无从知晓给建议的那个人的思考过程。
想象一下,你正站在自己刚租的房子或者公寓前,一个人从旁边的人行道经过,他看着房子旁边的一棵树,不友好地对你吼道:
“让你的房东把树枝好好剪剪!”
然后就走掉了。
你该如何解读他的话呢?或许你会会追上前去,问他何出此言。
于是他回答你:“松鼠。”
然后继续往前走。你还是觉得好奇,接着追问他松鼠是什么意思。
于是这个人终于停下来转过身,和你解释他是消防员。他告诉你说,信不信由你,那些住宅火灾中,2%的火灾都要归咎于这种尾巴毛茸茸的小动物。
为什么呢?
因为它们会跳到阁楼和墙上啃房子里的电线,然后……噗的一声,就着火了。
接着他伸手向你指出,松鼠可以从屋顶进入这些地方,它们是从树上跳到屋顶的。
松鼠的平均跳跃距离是10英尺,这棵树的树枝距离你新房子的房顶只有5英尺。
“所以,”他再次强调,“叫你的房东把树枝好好剪剪!”现在你总算明白他的意思了。
这对于听意见的人来说,提意见的人说话“大喘气”;
对于提意见的人来说,却认为“我已经提醒你了,你怎么还不明白呢?”
往往是思考过程中的信息差,也让双方出现误会,聆听建议的一方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3、我们自身
现在我们来了解负责交换建议的系统偶尔失灵的最后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听上去有些伤人。
这个原因就是阻碍我们听从别人建议的是我们自身。
我们认为自己是相当聪明机智的。
绝大部分的研究已证明,90%的人认为自己在几乎所有事情上都能排在前10%。
我们不喜欢自己对某事一无所知。
但还有两件事情比一无所知让我们感觉更糟糕:
一件是当别人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时;
另外一件是当一些无知的人竟然也跳出来给我们建议时。
当我们听到建议时,也经常会出现一种心理学家称为“自我为中心地给建议打折扣”的行为。
只要给建议的这个人没有在他提建议的领域里得过诺贝尔奖,这种现象就会发生。
哪怕这个人或者此项建议已得到了部分认可,我们也会说:
“我明白你的意思,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然后走开。
当我们并未求助而他人给出建议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无论这个建议是好是坏。
即使是对最聪明的人来说,这也是个损失,因为往往人最需要建议的时刻就是我们以为自己心里有数,但实际上大错特错的时候。”
这无疑是被情绪支配导致的结果。
哈佛大学的弗朗西丝卡·吉诺曾做过一项研究,
在试验中她先通过人为的干预使参与者变得心情不好,之后让他们完成一个毫不相关的任务,并在旁边给出可帮助任务完成的建议提示。
结果表明,处于坏心情的被试更少接纳建议。
研究还指出,我们在得到建议时花费的金钱会对我们的判断有所影响。
研究人员对此做过另一项试验,内容为请被试回答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题目。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被试可以选择向组织者咨询,但有一个条件。
当研究者告诉被试,若他们选择求助,她就会抛硬币,当出现正面的时候,被试就需要付钱;当硬币是背面的时候,他们则可以得到免费建议。
试验的结果让人瞠目结舌:
比起免费得到的建议,人们更愿意接受和听取付费得来的建议。
请注意:无论付费还是免费,建议是相同的,但人们就是在掏钱后才更认可它。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会把免费的小册子直接扔进垃圾箱,哪怕它的作者是这个世界上最博学多才的人。
当然,若我们重复听到相同内容的建议,效果也会打折。
在游泳池旁观察救生员几分钟,你就会发现,他们花费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大声警告儿童,重复着那些顽童早已听腻了的内容,所以他们充耳不闻的反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我们通常不给建议?这个世界除了需要更多好的聆听建议者,还需要更多好的建议提供者:
我们需要更多对事情真正有所了解的人,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恰当的理由,以正确的方式为他人提供建议。
为什么我们没有做到适时地提出建议呢?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基于上文中的讨论,我们相信就算自己提出了建议也毫无用处。
我们会担心,在自己开口后,对方能给的最好回应就是他们不想听或他们表示已经想到了,最差的回应则是反问我们有什么资格给他提建议。
当然,现实生活中,当你面对不同的场景还会有不同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不提供建议:
我们只是不想掺和进去;
我们很忙;
我不做其他人也会去做等等。
我们有时会忽视要给出建议,原因是我们以为对方已经知道我们要告诉他的内容。
如果我们能更好地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我们就能活得更安全。
问题来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上,如何清除路上的障碍呢?
作为一个听建议的人,我们可以先暂时放下自己的骄傲,怀着更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尤其是对那些我们认为他知道有用信息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
同时,当有人给我们提建议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请他们多提建议。
这样做会帮助你挑选出知识渊博的人,从那里汲取知识,并使我们避免低估或忽略好的建议。
通常情况下,安全说明书里的建议都很重要,却常常最容易被人忽视。
你要知道,它其中的内容都来自一个专门对此负责的团队,他们很在意你是否安全使用了,因为万一有不测,他们就要承担连带的医疗、法律和经济上的后果。
我们也知道,这些说明书有时候写得过于严谨以至于有些啰唆,一些内容看上去甚至有些谨慎过头了。
当我们确信自己所说的内容确实有价值,甚至可能扭转乾坤时,我们应该站出来,自信地说出来。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自信、权威的人给出的建议,通常更容易被他人采纳。
千万别高估他人能迅速听懂你的话的能力,也别低估他们将你的建议大打折扣甚至驳回你的建议的可能。
请记得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也告知别人一些背景信息。
心理学家查尔斯·肖在100 多年前曾说过:
“ 关于建议,无论是给予还是听取,一直以来都被以幽默的方式对待。然而,蕴藏在建议之下还有很多秘密等待被探索发掘。”
(编辑:黎雨桐)
网址:夜读丨NASA心理学专家:为什么你听到别人的建议就心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4187
相关内容
心理健康专家就学生暑假居家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调适问题提出建议心理健康专家的10条建议,帮你积极的生活
7条心理学建议,帮你提高幸福感
心理健康小小建议
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的九条建议
E33 《金钱心理学》: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仍然做不好投资?
何为良好的家庭生活?这位顶流心理学家的十条建议
从居家到复课 中小学生心理如何调适?听听“陶老师”的建议
听听9位国际专家的育儿建议
【夜读】关于生活,可能有用的40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