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插座的制作方法
智能插座的远程控制操作方法 #生活技巧# #居家生活技巧# #电器维修技巧# #智能电器操作手册#
1.本实用新型属于插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插座。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移动电源、无线耳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这类电子设备需通过带usb接口的充电线输入直流电进行充电,因现有的充电插座输出的是交流电,通过充电插座进行充电时,需要使用专用的电源适配器进行电压转换。充电过程中,充电线、电源适配器和电子设备缺一不可,涉及的电子元器件众多,不仅操作繁琐,还不方便收纳,经常出现因忘带电源适配器,导致不能及时充电的现象发生。此外,受到充电线和充电插座高度的制约,电子设备在充电过程中或放置在附近的桌面上或悬吊在空中或放置在地板上,不仅占用空间,还容易踩踏或摔坏电子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插座,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电子设备通过充电插座进行充电时,需要额外使用电源适配器进行电压转换,操作繁琐;受周围环境的制约导致电子设备无处安放,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充电插座,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内腔,所述壳体上设有外部电源接入口和usb插口;pcba板,所述pcba板包括电压转换电路和usb接口,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电连接于外部电源与所述usb接口之间,所述pcba板安装及固定于所述内腔,所述usb接口插设于所述usb插口;置物板,所述置物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置物板转动后能够定位在用于置物的展开位置。
5.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后壳和插座面板,所述后壳包括:所述内腔,所述后壳上设有所述外部电源接入口,所述插座面板包括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面板上设有所述usb插口,所述第一面板盖设于所述内腔并固定于所述后壳;所述置物板包括铰接座,所述第一面板的底部设有与所述铰接座铰接的转轴,所述置物板转动至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面板的底部与所述置物板抵接。
6.进一步的,所述插座面板还包括第二面板,所述第二面板盖设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面板,所述第二面板上设有与所述usb插口连通的对应孔,所述第二面板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铰接座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凹槽与所述铰接座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设置于被安装件内,所述被安装件内设置有连接件,所述壳体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置物板的侧边上设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用于防止所述置物板转动后碰撞至所述被安装件上。
8.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插座还包括磁吸组件,所述磁吸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置物板的第一磁吸元件和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磁吸元件,所述置物板转动至与所述壳体贴合时,所述第一磁吸元件与所述第二磁吸元件磁吸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置物板上设有与所述usb插口对应的避让开孔,所述避让开孔用于
所述usb接口从所述置物板中露出。
10.进一步的,所述置物板的边缘设有挡边,所述挡边用于在所述置物板置物时防止物品掉落。
11.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插座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贴合于所述置物板用于置物的表面。
12.进一步的,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氮化镓充电模块,所述氮化镓充电模块电连接于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usb接口之间。
13.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或所述置物板中内置有与所述pcba板电连接的无线充电模块。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插座上设有直接输出直流电的usb接口,电子设备的充电线与充电插座的usb接口插接时,无需额外使用电源适配器进行电压转换,充电过程中涉及的电子元器件少,操作方便、利于收纳。此外,电子设备放置在展开后的置物板上充电,不额外占用空间,还解除了踩踏或摔坏电子设备的安全隐患,更加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插座的结构示意图一;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插座的装配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cba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与置物板的装配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置物板与第二磁吸元件的装配示意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置物板与垫片的装配示意图;
23.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插座的结构示意图二。
24.100
‑
充电插座、10
‑
壳体、11
‑
内腔、12
‑
外部电源接入口、13
‑
usb插口、14
‑
后壳、15
‑
插座面板、151
‑
第一面板、1511
‑
第一安装槽、152
‑
第二面板、1521
‑
对应孔、1522
‑
卡勾、1523
‑
凹槽、16
‑
指示灯观察口、20
‑
pcba板、21
‑
usb接口、211
‑
usb
‑
c接口、212
‑
usb
‑
a接口、22
‑
电源指示灯、23
‑
电源接线柱、30
‑
置物板、31
‑
铰接座、311
‑
转轴安装孔、32
‑
缓冲部、33
‑
避让开孔、34
‑
挡边、35
‑
第二安装槽、40
‑
转轴、50
‑
磁吸组件、51
‑
第一磁吸元件、52
‑
第二磁吸元件、60
‑
垫片、61
‑
开孔、62
‑
卷边。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27.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28.如附图1、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插座100,包括:壳体10、pcba板20和置物板30。pcba板20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壳体10中。置物板30转动连接于壳体10,置物板30转动后能够定位在用于置物的展开位置。当置物板30处于展开位置时,可放置电子设备。
29.如附图1、2、3所示,为了方便电子设备充电,本实施例的pcba板20包括电压转换电路和usb接口21。电压转换电路电连接于外部电源与usb接口21之间,通过电压转换电路将充电插座100接入的外部电源如市电交流电转换为可供电子设备充电的直流电,并通过usb接口21输出。为满足不同usb接口的充电需求,本实施例优选的usb接口21包括usb
‑
c接口211或/和usb
‑
a接口212。本实施例分别设置了一个usb
‑
c接口211和usb
‑
a接口212,usb
‑
c接口211设置在usb
‑
a接口212的上方,在其他实施例中,usb
‑
c接口211也可设置在usb
‑
a接口212的下方。usb
‑
c接口211和usb
‑
a接口212的设置数量及排布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为提高充电效率,本实施例优选的电压转换电路包括氮化镓充电模块,氮化镓充电模块电连接于外部电源与usb接口21之间。与传统的充电转换技术相比,氮化镓充电模块所用的元器件体积更小,充电效率更高。除了通过usb接口21充电,pcba板20还包括无线充电电路,本实施例优选的壳体10或置物板30中内置有与pcba板20电连接的无线充电模块。支持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放置在置物板30上进行无线充电,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为方便用户实时了解充电状态,本实施例优选的pcba板20还包括电源指示灯22,当电源指示灯22亮起时,表示电子设备正处于充电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指示灯22亮起也可表示为充电插座100工作正常,可进行充电。
30.如附图1
‑
5所示,为方便安装,本实施例优选的壳体10包括:后壳14和插座面板15。
31.后壳14包括内腔11,pcba板20安装及固定于内腔11。为方便电路连接,本实施例的pcba板20上设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电源接线柱23,后壳14上设有外部电源接入口12,电源接线柱23从外部电源接入口12露出,外部电源的交流电线直接与pcba板20的电源接线柱23电连接。
32.插座面板15包括第一面板151,第一面板151上设有usb插口13。第一面板151盖设于内腔11并通过螺钉固定于后壳14,后壳14与第一面板151固定连接后形成的封闭壳体对pcba板20进行有效保护。pcba板20的usb接口21可从usb插口13中穿出,便于电子设备的充电线直接与usb接口21插接。usb接口21插设于usb插口13,usb插口13设置的位置、尺寸及数量与usb接口21对应。第一面板151上设有与电源指示灯22安装位置对应的指示灯观察口16,用户可通过指示灯观察口16观察电源指示灯22的亮灭,了解电子设备的充电情况。
33.为了兼顾美观,本实施例优选的插座面板15还包括第二面板152。第二面板152盖设并固定于第一面板151,并通过卡勾1522与第一面板151固定连接形成一体结构。为保证充电线与usb接口21顺利插接,第二面板152上设有与usb插口13连通的对应孔1521,相应的,第二面板152上也设有指示灯观察口16。
34.如附图5、6所示,为实现置物板30在转动过程中定位,本实施例优选的置物板30与插座面板15上设有铰接的配合结构。置物板30包括铰接座31,铰接座31上设有转轴安装孔311。为了增加置物板30的可置物面积,本实施例的铰接座31设置在置物板30的边缘。第一面板151的底部设有与铰接座31铰接的转轴40,转轴40与第一面板151的底部轴孔连接。第
二面板152上设置有避让铰接座31的凹槽1523,铰接座31设置于凹槽1523内。转轴40穿过凹槽1523,并穿设于转轴安装孔311中与铰接座31连接。在外力作用下,带动置物板30绕转轴40转动,当置物板30转动至展开位置时,第一面板151的底部与置物板30抵接,置物板30停止转动并定位在该展开位置。
35.如附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10设置于被安装件内,常见的被安装件包括墙体或物体的侧面等,被安装件内设置有连接件,壳体10与连接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优选的置物板30的侧边上设有缓冲部32,缓冲部32用于防止置物板30转动后碰撞至被安装件上。本实施例的缓冲部32与铰接座31相邻设置,既可有效防止置物板30快速放下时侧边撞击墙面回弹,还可使置物板30垂直止挡于墙面。
36.如附图7所示,为了方便用户在置物板30收纳折叠时也可使用usb接口21,本实施例优选的置物板30上设有与usb插口13对应的避让开孔33,避让开孔33用于usb接口21从置物板30中露出。本实施例的避让开孔33为椭圆形结构。此外,置物板30的边缘设有挡边34,挡边34用于在置物板30置物时防止物品掉落,本实施例的挡边44为向上的圆弧形结构。
37.如附图1、2、7所示,为避免占用更多的空间,本实施例的置物板30在收纳状态与壳体10贴合固定。本实施例优选的充电插座100还包括磁吸组件50,磁吸组件50包括固定于置物板30的第一磁吸元件51和固定于壳体10的第二磁吸元件52。第一磁吸元件51和第二磁吸元件52的设置位置对应,置物板30转动至与壳体10贴合时,第一磁吸元件51与第二磁吸元件52磁吸连接,将置物板30固定在壳体10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面板13上设有放置第一磁吸元件51的第一安装槽1511,相应的,置物板30上设有放置第二磁吸元件52的第二安装槽35,第一磁吸元件51和第二磁吸元件52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511和第二安装槽35中。本实施例的第一磁吸元件51和第二磁吸元件52为一对磁吸的磁铁,在磁力的作用下,将置物板30固定在第二面板152的表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吸元件51和第二磁吸元件52也可设计为铁片与磁铁。
38.如附图8所示,为增加置物板30表面的摩擦力,本实施例优选的充电插座100还包括垫片60,垫片60贴合于置物板30用于置物的表面。本实施例优选的垫片60的尺寸与置物板30的尺寸对应。垫片60上设有与置物板30的避让开孔33对应的开孔61,及与置物板30的挡边34对应的卷边62。垫片60与置物板30的表面相贴合,置物板30带动垫片一起转动。垫片60选用防滑的硅胶材质制作,电子设备放置在垫片60上,可有效的增加与电子设备的摩擦力。
39.如附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充电插座100的尺寸符合市面上通用的充电插座的尺寸标准,如86型和118型等。实际安装时,将壳体10放置在墙壁的预留安装孔中,并通过螺钉将壳体10固定在已内嵌在墙内的面板底座上。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将置物板30展开至与墙壁垂直的位置固定,电子设备放置在垫片60上,通过充电线将电子设备与usb接口21电相连,即可进行充电,用户可根据充电线的接口尺寸选择合适的usb
‑
c接口211或/和usb
‑
a接口212插接,并通过指示灯观察口16观察电源指示灯22的亮灭,了解电子设备的充电情况,整个过程操作简便,电子设备存放在置物板30上,更加安全、可靠。当然,在充电过程中也可不展开置物板30,将电子设备放置在安全位置,充电线直接穿过置物板40,与usb接口21电相连即可。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网址:一种充电插座的制作方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42396
相关内容
新能源汽车家庭充电插座,新能源汽车家庭充电插座等方法充电储物盒的制作方法
插座怎么接线 各种开关插座的连接方法介绍
一种组合式吸盘座的制作方法
小区电动车充电站的插座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种开窗式可充电的便携式工具箱的制作方法
扫地机器人充电插座布置
以风幕机安装插座收纳方法(打造整洁高效的风幕机插座收纳方案)
业余爱好者利用闲置插线板和灯座制作一个简易维修插座
Gosund 港兴达 电小酷智能插座扩展插座短线转换器电源插头插排快充多插位 99元(需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