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故事|育儿育己育人,从焦虑到从容的专业蜕变之路

发布时间:2025-04-05 06:06

寻求专业育儿指导,避免误解和盲从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育儿生活经验# #育儿焦虑解决#

闫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16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北京化工大学企业管理硕士

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

T.E.T.教师效能训练讲师

Y.E.T.青少年效能训练讲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取向)

编者按

此文是小编基于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2016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高级)课程研修班2班闫珺同学的采访编辑而成。闫珺,北京化工大学企业管理硕士,两个孩子的妈妈,曾是某高校教师。和很多人一样,她也是由于育儿问题结识心理学,从此走向了心理学的“不归路”。文中描述了她如何从“半路出家”,经过一路的“摸爬滚打”,让自己最终成为专业的P.E.T、T.E.T、Y.E.T的培训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心路历程。这不仅仅是从育儿之忧到育儿之乐的故事,更是“半路出家”的心理学人士的专业成长蜕变故事,真实而又激励人心。一个学员,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她......

和很多“半路出家”的心理学从业者一样,我也是从养娃开始走上育儿育己的这条路,在那之前,我顶着高校教师和国家级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专家的光环,虽压力山大,仍能应付自如。直到一个小娃娃出现在我的生活中,让我乱了阵脚,从他的体重、奶量、尿量到每个阶段的发育,都令我焦虑值爆表,又经常陷入上班还是陪娃的纠结中,感到无所适从。

而今年的六一,大宝已经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小宝也快8个月了,在养育两个宝宝的同时自己也不断地成长。现在的我,可以从容的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尽力陪伴两个宝宝,允许他们以自己的节奏成长;也有自己的喜欢的工作,一边做心理咨询师,一边讲一系列(亲子、师生、青少年)沟通课;同时,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学习自己想学的内容,努力把理论和工作结合起来,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完成科研。

记得刚接触心理学时,两眼一摸黑,不知该从哪里学起,只能是哪儿痒挠哪,读过心灵鸡汤,看过很多心理学小说,也见样学样读很多晦涩难懂的大部头。虽然说,每往前走一步都是有意义的,但在那条“少有人走的路上”还是感觉到太孤独、太艰难了。

这样走过6、7年,回头梳理,还能清晰的看到那些对我来说促成我改变的关键节点,在此总结出来,希望对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 1

初识心理学,学着和自己和解

七年前的我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我的工作单位在北京郊区,离家距离60多公里,但我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回家,还同时接受了几个权威机构的邀请,主讲考试课程,为了兼顾两项工作和喂奶,每天早上4点多就要起床喂奶,白天上班,晚上备课,很快身体就被拖垮了,娃也没奶吃了,为此我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是一个连孩子都不会带的妈妈,每天为母乳的事情焦虑。这个阶段,没有及时的补充心理营养,让我迅速的陷入了抑郁状态,泛化为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这个阶段,对我而言是最艰难的一个阶段,但也给了我一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感受身边的亲人、朋友的无条件的爱,慌不择路的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其中对我来说,影响比较大的包括《少有人走的路》、《遇见未知的自己》、《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等等。

有人说武志红老师的书宣扬的是“父母皆祸害”,我相信他本人并无这样的本意,我从他的那些书里接收到的是:我的问题是有根源的,很多事情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对自己如此苛刻,如此一来,慢慢地放下对自己的不接纳,开始和自己和解。

0 2

“饥不择食”的开启心理学学习之路

从2011年到2013年,我看了大量的和心理健康相关的书籍、文章,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悟,对心理学专业有些心动,想系统的学习心理学,但那时候不知道应该去哪学,于是一个偶然,和朋友一起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考试,作为一个“考试型选手”,顺利通过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理论考试和论文答辩,懵懵懂懂之间成为了一名有证的“心理咨询师”。

这期间,在没有开始个案咨询的情况下,学习了一系列三天制的课程,内容包括“精神分析”、“意象对话”、“房树人”等,感觉自己很认同“精神分析”取向说的成年期的“这些这些”来源于童年期的“那些那些”,暗下决心要学习这个流派的理论和治疗技术。

这个阶段,我从不加选择的大量学习各个心理流派的理论框架知识,到选择适合我自己的心理流派,主要靠的是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往自己身上套,看哪个对我来说有触动、起作用。看的书也从各个流派的经典著作到聚焦于精神分析流派,对我影响比较深的包括南希的精神分析三部曲等等。

0 3

反观自我,将各理论技术与自我成长融合

密集的学习了一些理论技术之后,发现自己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一些生活中婆婆妈妈的小事经常让我陷入情绪中难以自拔,但又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成长自己。

直到有一天,一件小事压垮了我,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那天两个我的朋友要第二天到我家来作客,我本来并不在北京,但因为不懂拒绝还是答应了他们,从外地带孩子开车回来,风尘仆仆回到家,朋友就来了,一起去附近的饭店吃了饭,回家聊了几句他们就走了,这时我发现刚放在卧室的两千多现金不翼而飞了。那一刻除了震惊、愤怒,我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丢钱是小事,我却因为这个事陷入了自我攻击,责怪自己不懂拒绝、没妥善安排好,继而对自己全盘否定,觉得自己连交朋友的能力都没有,做人好失败。

是这件事,让我下定决心走近咨询室,开始了自我体验,因为连我自己都被自己惊到了,本来是别人做了“坏事”,我却统统怪到自己头上。

这一次突发事件加速了我的个人成长,我意识到是童年以来根深蒂固的自我认知让我在遇到事情时如此自我否定,而一次次的类似事件的发生暗示着我有一些问题需要去处理。可以说这件事给了我自己重新选择的机会,也让我领悟到,每一次痛苦都是成长的机会。

0 4

专心专职从事“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

一边做实习咨询师,学习更系统专业的咨询技术,一边做个人体验,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个人心智成长,就这样,我的心理学专业的“火车”稳稳地跑在双轨道的跑道上。

我同时感受着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双重幸福,看见自己和我的来访者在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取得的点滴进步,逐渐萌发了专职做这件事的想法,并最终梦想成真,离开了“体制内”的铁饭碗,开始了专职心理咨询师这项“用生命来影响生命”的事业。

这个阶段,我开始接受长程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和督导,师从国内著名精神分析专家李鸣教授学习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技术并接受个案督导,并在此基础上参加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依恋理论、温尼科特理论、比昂理论的系统培训,在心理治疗技术上实现了大幅度地提升。

闫珺在接受李鸣老师个案督导

随着时间流逝,我看见在来访者中,有很多带着童年的伤痕来到咨询室,他们勇敢的揭开自己的伤疤,等着我看见、“包扎”、抚平、疗愈,我萌发了不一样的想法,希望能防患于未然,让那些可能会造成孩子童年创伤的父母提早知道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做孩子“足够好”的客体,避免这些孩子成为二三十年后的心理咨询室的来访者。

带着这样的心愿,我开始学习并讲授一门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亲子沟通课程——P.E.T.父母效能训练,希望能影响到更多的父母看见孩子、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让父母通过参加工作坊学会倾听孩子、坦诚沟通、公平地处理问题、带着尊重分享价值观;给孩子更多信任更多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让他们长大之后可以自豪地说出“我为自己负责、是我选择了自己的生活”。

闫珺在P.E.T.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中讲解“亲子冲突”

我越来越深刻的理解“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含义,开始思考如何能更好的把我学到和领悟到的美好影响到更多的人。回过头来,我发现,自己做了十年的“教育”正是这样在发挥着影响力。

我开始更多的走进学校,把这套适用于所有关系的沟通模式通过教师效能训练工作坊(T.E.T.)教给教师,希望能让老师更轻松的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也让那些生命中家长不能给予他们光亮的孩子在老师的眼中看到光彩,这光彩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同时我也在青少年效能训练工作坊(Y.E.T.)教孩子们自我觉察、承担责任、倾听他人、表达自己,学会交朋友、处理冲突、制定行动计划以达成目标,成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的“超人”。

在这个阶段,我把心理学从工具变成工作,专心做专业的事,做个案咨询和心理学科普、培训,让心理学走进更多的学校和家庭,影响更多的人。同时我也开通了个人公众号“幸福家亲子”,记录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过程中值得分享的点滴,也记录我的生活中和孩子相处的小故事。

0 5

来到中科院心理所学习,让自己更加从容的走专业之路

作为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刻经受着各种挑战,从孩子的身心发展到智力发育,都牵挂着我们的心;我的学员家长们也会问我各种各样的关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我会倾听他们、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但同时我也希望能给那些父母一些方向,让他们能从容的开启自己“育儿育己”的道路。带着这样的期待,我找到了我想要的钥匙“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心理与教育”高级研修班。两年的学习,不仅超一流的师资配备让我喜出望外,老师们的科研和教学让我们每次学习满载而归。

闫珺在参加心理所班内同学的课外聚会活动

刘希平教授的普通心理学开始,每一位老师带给我们的都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他们多年研究实践的结晶,上课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场心灵盛宴。而从关梅林教授的积极心理学开始的专业课,感觉更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取果实,每摘下一颗都足以品味很久。举个简单的小例子,在曹慧博士的《儿童主体性发展研究》课程中提到的儿童主体性发展模型,我把它应用到我主讲的亲子课程中,帮助很多父母更轻松的面对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写作业磨蹭等问题。

在这个阶段,我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与我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工作实践相结合,深度思考那些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前沿理论,将它们转化为即使完全没有心理学基础的普通父母也能轻松理解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应用在教育过程中,让育儿之路变得轻松而从容。

经过这些年、这些阶段,我走过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从焦虑迷茫,希望有专家为自己指明方向,到成为一个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的人、成为自己的“育儿专家”,漫长而艰辛。我知道,只要走上了这条“育儿育己”的道路,父母们都在以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方式勇敢前行,希望我的这幅地图能帮助一些有共鸣的父母找到方向,成为你自己的“育儿专家”,只要方向对了,慢也是快,因为每走一步都算数。

备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18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修班7班将于7月1日开学,目前还有少量补录名额,请想报名的亲们尽快哦~~

END

网址:学员故事|育儿育己育人,从焦虑到从容的专业蜕变之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52178

相关内容

破解育儿焦虑,建言育儿之道
孩子王锦旗故事|唐小红:十年守护,从新手妈妈到“育儿守护神”的蜕变之路
万千教育学前·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教育叙事
焦虑是个伪命题?心理学家解读“育儿焦虑”
如何缓解育儿焦虑?
育儿即育己
从来就没有无压力的学习(解码·教育焦虑)
年轻父母的四大育儿焦虑
育儿焦虑如何缓解?父母学会 自我放松 ,从三点开始——顶端新闻
减少焦虑 理性育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