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视频】吴志强:共享才能韧性,空间治理智能新基建架构丨城市数据派
5G与云计算、大数据结合,构建了智能城市的基础设施。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改变生活# #5G技术#
本报告是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吴志强院士在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本文授权转自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
智能新基建的基本理念
智能新基建的理念可以作为整个世界发展的一个大规律。人类文明的最初阶段是建设包含城市和居民点的物质的、物理的世界,随着城市的发展,建构城市和居民空间的目的,是为了社会文明世界底板的支撑。如今,城市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三个世界,除了物理世界和人类生活的社会世界,在生活中诞生了一个数字的世界,包含在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过去的物理世界到社会文明世界,再到数字世界。人类也从个体的力量到群体的力量,再到自然能源大量导入的今天,人类逐步掌握了数字的力量。而在整个周期中也发生着很多重大的变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影响。例如,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对整个城市空间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挑战,也因此,我们更加重视数据世界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的新的作用。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新技术导入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自1785年开始,机械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水动力、机械化生产力等技术的导入,城市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曾经未出现过的烟囱。
在1845年以后,钢铁与铁路的兴起,城市开始用钢铁来武装自身,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火车轨道,蒸汽火车头也变成当时城市的标识。
到1900年左右,电力、化工、汽车、内燃器的出现,城市又显现出新的风格,城市出现快速道路,汽车在城市中运行,这就使得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占据重要地位。
1950年代后,第四波新兴技术导入城市,出现了电视、航空、电脑、石油化工产品等,城市开始需要新的规划。机场也成为城镇群之间,乃至与世界连接的重要节点。
1990年左右,出现了第五波技术革命,出现了生物与信息技术,城市开始出现大量的生物与信息技术应用。
2000年左右,出现可持续发展技术,再生能源、可持续产品设计、生态、原料效率等概念在城市中产生,中国也产生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在这当中将城市自然要素、生态要素及大量可持续的技术导入城市规划后,如今城市开始迎来第七波新兴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大量导入城市,可以预测未来还将有第八波新兴技术不断向前递进。
正因为城市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导入的过程,我们将其称为 七波理论,其中的每一波都对城市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过去的技术发展是替代人类的肌肉去劳动,如今的技术替代的是城市中的智力劳动,而且是具有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以人工智能的导入对城市也会产生重大的颠覆性的影响。
智慧新基建不是偶然出现的,是存在于整个城市社会生活中的五个关键要素。先是建设的智能化,比如道路建设,告别了过去传统依靠大量人员停留在第一线,到现在在建设中使用大量GPS等感知传感器,实现动态监测,电子矫正,更加精准可靠。
城市空间也逐渐智慧化,城市空间内人们的活动都可以非常透明化的展示。比如今年疫情爆发的期间,通过追踪城市内感染区与区域人员的关系,分析人员早晚活动的关联度,把控好重要的社区空间,就更有利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现如今,几乎所有人都因为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智能生活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通过手机就能与某个朋友,某个群体,甚至与世界进行交流互动,我们的城市开始变得智慧化,我们的社会也会逐渐走向智能的社会。
所以,智慧新基建的核心是在支撑城市建设、城市空间、城市生活、城市整体、以及城市未来社会的智能化。
城市在不断智化过程中,落入到新基建上,新基建的本质就是智能的基建,其重要且核心的宗旨是关注人民的生活,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而我们的职责是为城市生活更美好作底层的支撑,这就是更美好生活的智能支撑体。
直击美好生活的痛点
提到新基建,智慧新基建,或是美好生活的智能支撑体的话题,都要回归到为什幺建设,回归城市生活重要的本质,找到影响美好城市生活的关键的痛点在哪里?
城市的痛点可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1. 智慧时代“家园”的痛点
涉及自然、治理、出行、商业、医疗、教育、产业、基础设施、创新、居住等等要素,都是生活家园的痛点,找到这些痛点也就找到新基建的出发点。
2. 城市生态韧性空间的痛点
3. 工业生产与园区发展的痛点
当下在工业生产园区中存在很多不能智化的问题,例如土地利用率低、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空间狭窄等问题,以及在工业生产制造和公司运营等方面的痛点,这些都需要园区智化来解决。
城市是饱含梦想的,所有人都向往着美好未来生活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的城市中,不管是家园生活、园区生产、街道生活,还是人类个体生活中都还存在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新基建要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让城市里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相互之间变得更加智慧。
新基建支撑美好生活
智能新基建能够直击城市中间的痛点,如今我们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化系统推进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现有基础设施的智化
即城市的技术路径支撑,包括能源、水务、环卫、交通、通讯、防灾等各个系统中现有的基础设施,如何进行智化?
例如城市的环卫系统,如何进行智能收集、无人运转、无人保洁、危险废物处置等智能处理,都是需要智化实现的。再例如城市交通系统,如何实现车联网、智能道路、无人驾驶的智慧化服务等。
依托城市现有基础设施实现大规模的智能化,在下个阶段将新技术直接运用到新的城市建设中,将对老城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化、智能化的提升。
2. 未来智能技术的基础设施化
大智移云技术是智能技术的主要依托,包括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网络、云计算等,支撑智慧城市生产、生活、交通、市政、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当新技术成为城市新基建之后,如同历史上有火车就会出现火车站和轨道一样,现在的新技术也出现了新的网络、节点等基础设施。这些新基建的出现,相信会给时代带来一个跨越性的发展。
3. 智慧基建创造未来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智慧基建为空间提供了智能化的可能。从空间角度来说,既有城市空间整体的优化,也有城市局部场景的优化,未来城市将存在大规模的各类子系统的智化的空间集成。
4. 智慧新基建综合应用
在家庭中,从智能手机、智能音响、声光热运动传感器等感知设备,通过路由器、网管等家庭中枢设备,到智能家居的反应设备,满足了对家庭安全、卫生、节能、舒适等响应需求。
在社区中,通过大量的智化可以提高生活的便捷,例如智慧菜场,通过食品溯源等检测分析、客流分析、物价分析、交易数据分析等,使得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走出社区,在城市交通中,通过与智慧道路、智慧社区等数据对接,打造“智能大脑”,为城市“智慧出行”提供更好的服务。
除此以外,智慧基建可实现人与绿色空间的互动,高科技监测树木生长健康状况,空气PM2.5数值等。基于此,我们对社会环境的贡献会更加精准。
智慧新基建学术组织
2017年,在上海成立了世界人工智能城市规划联盟,与众多同仁共同参与城市智能化设施规划的探索,将《世界规划人工智能宣言》在全球推广。
2014年3月,成立长三角新型城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与32个城市市长签订共同的数据诊断系统,定期举办协同创新发展会议,承担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与中国工程院合作智慧城市课题架构研究等。
我们建立世界上集聚最先进技术,将人工智能用于城市、城市群研究。建立世界最大的数据库。城市由此变得智能,生活由此变得美好,城镇由此变得联动。
END
网址:【院士视频】吴志强:共享才能韧性,空间治理智能新基建架构丨城市数据派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66249
相关内容
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线路新村社区为例基于POI数据的天津市主城区生活便利性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
城市空间与气候适应性设计
数字化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精细感知城市“脉搏” 张家港练就智治“最强大脑”
学术声音丨李翅 马鑫雨: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韧性规划策略研究
人民城市 上海实践|全要素赋能“微格治理”, 解锁金山卫基层善治“新密码”
交通治堵丨公益视频 “新鲜出炉”:绿色文明出行,共享低碳生活
基于POI数据的生活便利性分析——以烟台市城区为例
济南华山街道:数智党建“引擎”赋能多元共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