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一屋子旧物曾是他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发布时间:2025-04-20 10:05

记录一次旅行中的心灵震撼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品质生活点滴# #心灵感悟#

  艺术家宋冬说他最近想要把“坚持”两个字从自己的字典里删掉,“因为‘坚持’意味着你不得不去干,而‘习惯’则无所谓好坏,”他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

  有一件事情他坚持做了二十年,开始是为了做作品,后来则慢慢变成了习惯:在石头上用水写日记。从1995年开始,宋冬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用毛笔沾着水、在一块扁石头上书写当天所见所感;如果出差外地就在住处洗漱台上用手指沾水来写。感触多的时候要覆盖好多遍,也有很多情况是“今日无事可记”。

  后来他还立了个遗嘱,交代说等过世之后就要把自己的骨灰放在这块石头上面让风吹走。“因为除了这上面的东西之外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这上面的东西就是他经年累月的感受,和肉身幻化的骨灰。

  与《水写日记》类似的,还有艺术家同时期的行为作品《印水》和《哈气》,分别是艺术家端坐在水中拿着印章一遍遍地往水面拍下去,以及趴在天安门及后海的地面、冰面上呵气。《一壶开水》更绝,他拎着一壶开水从胡同的头浇到尾。它们毫无意外都是些看似“徒劳”的行为。

  徒劳的行为逐渐演变成了对细碎之物的收集,近年来的宋冬又在身边随处可见的实物中找到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有和无的命题我一直都非常关注,它们对我来说是同一件东西。”他解释道。“开始的时候你看到的大部分是无,后来就大部分是有——但这个有也是极大的无,原来的那个无也是极大的有。”

  在佩斯北京近期开幕的个展上,宋冬的最新创作系列“剩余价值”呈现了艺术家以日常废弃物为对象的观念探索。在“有和无”的命题之上,他又往前走了一步。同时这也是宋冬最为众人所知的《物尽其用》和《穷人的智慧》系列的延续。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2月27日。

  曾经有多少人透过窗子向外望

  从无走到有的过程转折点是2005年。那段日子,宋冬的母亲因为突然失去老伴儿而精神萎靡,整天沉湎于家中囤积的种种旧物、回忆往事无法自拔。艺术家为了帮助她从伤痛中走出来,和策展人巫鸿共同组织了一场名为《物尽其用》的展览。

  整个场地就是一个超大型的当代艺术装置作品,由上万件破旧残缺、甚至从未使用过的日常用品组成。里面有成堆的肥皂、满箱子的布匹、成山的瓷器、无数的花盆、各式的餐盒,连热水壶都有十几只、坏掉的电视机也有好几台——它们全都不是垃圾,但却也几乎早已失去使用价值。在物质贫乏、生活动荡年代里长大的母亲早就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所以在过去几十年中,努力收集起所有的物件以备后用。

  这简直就是中国每个家庭都会见到的景象,而宋冬的母亲也几乎就代表着许多母亲和父亲。很快这件作品便获得了大量关注,随后开始在海外多个国家进行巡展——无论是北京、光州还是纽约、杜塞尔多夫,它们都凭借其巨大的体量首先让人震惊,然后便由无尽细节勾起每一位观众内心深处的记忆与共鸣。

  “虽然用的是现成的东西,但谈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宋冬说,“从2007年运出去至今一直在国外展览,终究还是会回来。我早已和母亲决定了这件作品是非卖品,并且最终我还是想跟这些物生活在一起。”

  《物尽其用》以当代艺术的手段完成了对日常物品价值的重新确认,其延续系列《穷人的智慧》中,宋冬将个体记忆与大众记忆交织在一起,更进一步呈现出从市井生活的窘迫中所爆发出的创造力。而继续这个线索“三部曲”的最新系列《剩余价值》,宋冬进一步探索了日常物的美学价值。

  “05年展览的时候很多人问我那么多东西以前都搁哪儿,于是我就开始思索老百姓日常怎么扩充空间,继而探讨生活空间和借权的问题。接下来就进一步考虑,为什么我对会这些东西感兴趣,什么是被忽略的价值。”他说。

  展览现场是几组由废旧门窗、木条等重新搭建组合而成的装置。有的是不规则盒子,有的是可以挂上墙的平面装饰,有的则类似屏风——还有一件巨大的柱形作品,参观者可以走入其中,抬头可见破旧门窗框被镶上金色镜面、在头顶几盏回收而来的吊灯照射下光彩照人。

  “重点不是旧物改造,而是认识的价值。旧物改造就好比用易拉罐变成花瓶,把一条裤子做成书包;但我谈的并不是把窗户做成了艺术品。”艺术家说道。

  之所以选择门窗,宋冬认为它们是连接不同空间的出入口,除非需要更换、否则平时人们只会关注窗外的事物。而且这些来源于胡同老房子拆迁的废料,几乎又映照了他过去亲历的生活。

  “我生活在胡同里,目睹着老建筑的消失,早上出门还有的房子晚上回来就没了。”他说,“这些窗子来源于千家万户,有多少人透过这个窗子看外面,开启窗户新鲜的空气进来了、雾霾进来了。”

  市井艺术与伦理情感

  艺术史家巫鸿曾经在评论文章里为宋冬的独特艺术路径冠之以“市井”之名。因为其作品灵感和名称通常都源自百姓生活之中的智慧,擅用俗语、具有质朴的幽默感,并且最重要的还有源自家庭情感的动力。

  《物尽其用》在各地展出时,宋冬的母亲也作为创作者参与到旧物的整理、搬运和展放过程中,还借此机会与慕名前来的许多陌生观众话家常——于是老人的精神状态有了显著改善,宋冬的初衷也早已达到。

  甚至在母亲去世之后,宋冬依然非常珍惜每次展前和姐姐、妻子一起去整理那些伴随他几十年岁月的老物件,每次都还期待着能有新的回忆被挖掘出来。

  在艺术家心目中,另一件和《水写日记》、《物尽其用》有着同样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品是1997年的影像《抚摸父亲》。

  自诩为多媒介艺术家的宋冬在学校的专业是油画,但毕业之后基本就没再使用单纯的绘画来创作。他早早地便意识到,当代艺术最大的魅力正是在于语言的丰富性和自由度。于是他开始做行为、做录像、也做装置。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拘泥于某一种表达方式。

  “我做录像的原因在于,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束光。它‘虚’但是却‘在’,所以才能用影像的手来抚摸我的父亲。”他说。

  影像中,宋冬的父亲端坐在镜头前,看着一束儿子手的投影映照在自己身上。开始时他不自在地抽烟,但慢慢地脱掉了夹克、衬衫、背心,直到最后光着上身——依然看着那只手的投影。从那之后,原本仿佛君臣关系的宋冬父子打通了代沟,有了很多交流、并且也陆续合作了《父子太庙》《父子照镜子》等作品。

  2002年宋冬的父亲突然离世,在遗体告别式上艺术家拍摄了自己真实抚摸父亲议题的过程。而这段录像太触目惊心以至于宋冬将其尘封在录像带里。之后他又拍了第三次抚摸父亲的影像:将其投映在水面上,用手摸水时“父亲”消失,手离开时“父亲”出现。

  这三次的“抚摸父亲”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作品,各地展出均惹人动容。

  “我从小就喜欢艺术,后来却发现艺术有另外的功效:它可以调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像是游戏、又像是个日常生活中的事儿、有时候是个功利性的东西,很难界定。”他说,“虽然我们家遭受了特别多的苦难,但我经历了幸福的童年。买不起玩具,父母就做了个玩具,我很喜欢,当时是喜欢玩具本身,现在更喜欢是因为折射出来的爱。”

  当记者问起家庭亲情是不是他最大的创作动力时,宋冬却不置可否。“亲情是与生俱来,情感是个恒定的东西。而且我做东西特别喜欢真心去做,所以特别不喜欢‘策略’这个词,很多东西不能靠谋略什么的来做。比如跟我女儿一起做东西,她高兴我也就觉得足够,能展出也很好。但这并不是我的全部,也有思辨的、深入探讨的、逐渐发展的作品。”

  宋冬,1966年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重要的艺术家。他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行为、录像、装置、摄影、观念绘画和戏剧等多媒介的当代艺术创作,并参与策划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活动。宋冬大多数作品都关注艺术的过程而非最终成品,因此也创造了其独特的媒介和装置方式。他的作品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比利时尤伦斯艺术基金会、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等重要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

网址:母亲的一屋子旧物曾是他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77653

相关内容

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这15幅对比图震撼人心
【爱德幼儿园——第二届“旧物购买”活动震撼来袭邀请函】
美国父母这样处理孩子的旧物品
【震撼来袭!让您的生活焕然一新!】
“一个母亲”与许多个母亲
日本男子母亲失踪10年!搬家打扫房屋时发现其母遗骸,引发网友质疑
一个家最好的样子:父亲省力,母亲省钱,子女省心
藏在旧物里的母爱
“拾房子”重塑的不仅是家庭空间 还有他们的亲子关系和整体尊严
一个家庭最好的样子:父亲省力,母亲省钱,子女省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