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赵大妈收集了一辈子旧物,最后成为了一名现代艺术家
妈妈给儿子理发,理到最后发现变成了一个光头,笑称是‘时尚发型’。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家庭幽默日常#
母亲节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关于我们所有人妈妈的故事。
知中君每次回家,都会发现老妈又收集了很多“破烂”。
家中堆了许多空的瓶瓶罐罐,还有旧衣服她也都收集了起来。问她为什么不扔,老妈说:“总会派上用场的。”而我却想,也不知道那到底是哪一天。
艺术家宋冬也和知中君一样疑惑。而他老妈赵湘源的“恋物癖”似乎更甚。
赵阿姨收集的废品有万余件,从破衣服到餐具,还有肥皂、鸟笼、瓶盖、玩具……凡是家里人用过的东西,赵阿姨几乎都舍不得扔掉。
▲赵阿姨留下来的旧物
宋冬试图去追问妈妈收集废品背后的原因。
1938年,宋冬的妈妈赵湘源在湖南桃源出生。幼年时期的赵湘源生活条件还算优渥。她的父亲虽然曾是国民党,但因心向共产主义,在战争中多次向重庆地下党提供帮助,共和国成立后便被介绍去极为重要的公安部任职。
好景不长,53年的“肃反”运动中,赵湘源的父亲被划为“反动分子”后锒铛入狱,她的家庭状况急转直下,只有母女二人相依为命,依靠贩卖家当、做针线活、打零工来维持生计。
因为没有钱购买新衣服,赵湘源和母亲学会了改旧衣。把旧衣服染上新颜色,再改动一两处,就成了一件新装。改衣时剩下的布头可以留下来,以后打补丁还用得上。
赵湘源就是在这个时候学会了保留旧物,以便让它们做到物尽其用。婚后,她生下了两个小孩,而家庭状况依然拮据,她不得不对所有东西都精打细算,能回收利用的绝不扔掉。
“等孩子们长大了,就能留给他们用。”赵湘源总是这样想。
赵阿姨的(部分)藏品们
赵阿姨的“藏品”里,有几十块干巴巴的肥皂。
60年代时,买肥皂要票本,每人每月只供应半条,肯定不够赵阿姨一家三口人用。
当时有些单身小伙子并不自己洗衣服,总是带回家给爸妈,于是他们就会把购买肥皂的票本让给赵阿姨。“到后来我把它们存起来,作为那些小伙子对我支持的一种纪念品,不想轻易地忘掉这段共患难的友谊之情。”
“当肥皂用到最后的小小头,就把它泡软之后再贴在大肥皂上,或者是把每小块集中起来泡软,用要洗的衣物沾上水包上,用手捏成球形使用,直至用完了才算结束。再出现小块就这样往复地用下去。”
赵阿姨收集瓶盖,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
她先前收集塑料瓶,是为了卖给收废品的赚点小钱,但赵阿姨发现了更大的乐趣:收集同颜色的瓶盖。黄的和黄的在一起,红的和红的在一起,赵阿姨总心想“攒够了同一颜色的再说吧”。
后来赵阿姨甚至想过,拿瓶盖当象棋也不错,红的当车,绿的当炮,“不用写字也能分得出来”。
赵阿姨不是农民,家里却有数量可观的花盆。
她的公公爱养花,但在当年,买花盆是很贵的,赵阿姨的丈夫世平就自己动手研究出了用铁模子铸花盆的工艺。公公也爱动手,甚至浇花用的喷壶,都是他自己用白铁加工出来的。
但是自从公公去世了,家里的花便无人照顾,只留下一个个空盆。世平曾试图恢复种花的习惯,以此纪念他的父亲,但在世平去世后,这些花盆又再次空荡荡了起来,成为了赵阿姨独守的纪念物。
赵湘源“疯狂”地收集着生活中的旧物,这已经超出了勤俭的范畴。在她看来,即使那些旧物失去了实用价值,却仍然珍藏着宝贵的情感价值:
“这许多物品不是标本,而是活过的生命。岁月给我们留下了这许多痕迹,但岁月也带去了许多东西。我千方百计的留下这些东西,为的是要延续它们的生命。”
▲赵阿姨留下来的玩具
赵阿姨留下了丈夫和公公从前遛鸟用的鸟笼,在他们去世后,她常常就这样睹物思人。还有儿子女儿从小玩的 玩具,她也一一收集。那些留下来的旧衣服、破布头,赵阿姨能说出每一块背后的故事。所有回忆,她都记得相当清楚。
可是丈夫去世后,赵阿姨的“收集癖”变本加厉,将自己沉浸在庞杂物品堆积出的世界中,仿佛这样就能从中释怀。但是,这却让她陷入了回忆制造的“监牢”,怎么也无法继续向前行走。
赵阿姨不肯扔掉任何东西,儿子女儿送给她的东西,她都只是存起来为了“以后使用”。赵阿姨的房间堆满了她积攒的物品,空间变得逼仄,而她对往昔的执着也到了一种近乎“病态”的地步。
▲赵湘源的房间堆满了旧物
儿子宋冬决定为妈妈找到一个出口。这出口就是艺术。
宋冬不忍心看着妈妈沉浸在失去挚爱的悲痛中,于是,他为妈妈设计了一个名为“物尽其用”的艺术展。可他并非意在展示一件曲高和寡的艺术品,只意在做一件简单的小事——为妈妈“治病”。
他将妈妈这辈子搜集来的所有物件分门别类地堆积在展厅里。这绝对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习惯于“用完就扔”的我们,绝不会想到我们的人生就藏在这样庞大的商品堆积之上。
▲ “亚洲再想象”展中的“物尽其用”,柏林世界文化宫,2007年
但是,展览最重要的地方并非这些数量惊人的物品,而是它们的主人——赵湘源本人。
在宋冬的构想里,他希望妈妈能够全程参与这个展览。观众可以自由地和赵湘源交流,而赵湘源将为观众讲述这一件件物品背后的故事。
事实证明,宋冬的决定很正确。赵湘源对旧物的感觉不再是痴迷,而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她乐此不疲地向观众们介绍自己的“藏品们”,讲起来滔滔不绝。她此刻比儿子宋冬更像一个艺术家,只不过为了完成这件艺术作品,她用去了自己一生的时间。
这是私人经验向公共领域敞开的过程。在和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这些物件不再只是赵湘源的独家记忆,而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传授给他人的一个过程。
更重要的是,那些赵湘源没有机会再“用到”的东西,那些只被用于“缅怀”的东西,如今终于完成了“物尽其用”。
你的妈妈是怎样将废品“物尽其用”的呢?
留言区分享下吧
·本文资料来源于 巫鸿编著 《物尽其用》
撰文 | 思涵@知中ZHICHINA
邮箱 | rumpud@hotmail.com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请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C O N T A C T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
他从垃圾站里选出3000张废弃胶片做成动画,
放进他一个人的美术电影制片厂 | 知中TALK 08
网址:隔壁赵大妈收集了一辈子旧物,最后成为了一名现代艺术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77655
相关内容
后现代:生活与艺术合一了吗老一辈人的“物尽其用”太牛了!不花一分钱,让家里旧物变废为宝
艺术家赵子辰|把残缺变成“美”的中国美学
艺术 | 宋冬 重现废旧物的价值
一万多件废旧物品,变成艺术品在全球巡回展出,竟场场爆满,为何
妈妈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辈子都没弄明白,
第一个艺术家:探索旧石器时代艺术
回收了19161件旧衣物还用旧衣做出了艺术品
古器再造的艺术行者——赵子辰
当代国画艺术家==赵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