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重连与共生:《重返生活·重返公共生活》夏日思想市集&论坛的创造与可能
公共场所发生火灾,不要返回取贵重物品,生命安全最重要。 #生活常识# #应急生存技巧# #公共场所疏散指南#
+
武侯区玉洁巷与玉洁西街交叉口的东北方向,一颗巨大的黄桷树树干上挂着粉色、蓝色、紫色等等各式各样的凳子贴板,树下盘根交错的根系中,一个个蓝绿相间的小风车缓缓旋转:“重返生活”(returning to life),“自由如风”,风车上的话语清晰可见又简洁明了。树下底座的一圈,围坐着拿着咖啡、啤酒、冰粉、扇子的人群,于这颗老树而言,他们既是老熟人,也是新朋友,因共同的生活,参与进这场盛大又平凡的节日中。
大树如转盘般分流了人群,指向室内与室外的两个空间,这是一场自由的游戏,人群漫游在不同的摊位之间。叫卖声、付款声、交谈声、咖啡机的打磨声,木质手工的香味、精酿的香味、皮革的香味等等形成了丰富的氛围,这一切如热浪般迎面涌入,让感官沉浸于此——这便是公共生活最直接的感觉体验。
一、首次进入国内双年展系统的社区艺术
2023年8月19、20号两天,一场名为《重返生活:重返公共生活》的夏日思想市集&论坛,在倪家桥社区院子文化创意园开张。以“重返公共生活”为主题,市集邀请了独立书店、当代艺术、音乐戏剧、社区营造、可持续生活等相关领域的机构/组织伙伴,在市井内贩卖他们的思想和物件,共同构成独特的气场。
70+机构参与的夏日思想市集,涵盖5个议题的夏日思想论坛,热闹的氛围既是“重返公共生活”带来的独特体验,又成为关于社区的记忆锚点——链接个人,形成趣味共同体——以行动推动公共生活的持续发生。
作为2023成都双年展平行展社区专题《重返生活:玉林的空间、记忆与社区行动》项目的一部分,此次市集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站在对社区艺术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与对成都艺术生态的持续塑造上来看,此次市集打开了公共艺术更多的可能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共美育”成都模式的形成。
因此,对此次活动的关注与思考,一方面是对这场别开生面的活动的记录,另一方面是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出发点,持续推动对“重返公共生活”、“社区中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空间改造与地方记忆之间的矛盾”等等议题的关注,并以此不断探索一种基于社会美育的,可深入与可普遍的公众讨论拓展机制。
不同于往届,2023成都双年展首次纳入社区艺术(公共艺术、社会介入式艺术),这也是国内双年展历史上的第一次。究其原因,这与公共艺术在我国的特殊发展息息相关,也与成都地区的艺术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治理、基层改革以及公共生活等概念也被不断提出,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更新必然要求着一种新的社区生活方式的形成。
在此背景下,“公共生活”带着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向我们袭来。面对流动性更高、文化背景更复杂、偶然性更多的现代城市生活,如何搭建公共生活的框架,以及塑造和培养居民的公民意识,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此意义上,国内的公共艺术转向更关注社会议题、强调公众参与、以及发挥现实功能的社会介入形式,以使人们与公共层面之间形成一种长期、有生产力的互动作用。
而成都地区的特殊性在于,不同体量与类型的文化艺术机构都与社区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机构层次丰富、功能多样,既包含专门化的美术馆和艺术中心,也包括社区中散点分布的独立文化空间,他们或多或少能通过公共美育的形式影响公共生活。除此之外,高校和学术研究组织的关注同样使得正在发生的社区艺术行动的影响力被不断扩大,专业化和理论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社区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被越发关注,进而才有条件进入到双年展的机制中。
因此,作为双年展社区专题的一环,此次“夏日思想市集&论坛”既是成都地区独特艺术生态面貌的缩影,也是一场盛大的公共艺术(公共美育)活动:它既在展示,也在发问,既关注当下的艺术体验,也引发持续性的公共生活思考。某种程度上,市集的形式正是对此次双年展平行展社区专题主旨的最好呈现,因为它既包含了现代性背景下的“生活本质”——公共生活,也在重新建构社区空间的关系网络,唤醒历史记忆,开展社区行动。
二:作为公共领域的夏日思想市集
市集实质上是一种节日庆典(狂欢节),它意味着在某个特殊的日子,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个体可以因为一个“主题事件”,在某个有活动边界、有时间限制的“异托邦”空间中,获得一种暂时性的氛围体验:这使得“原子式”的个体重新返回生命总体中,通过共同的行动、讨论与想象,形成一种“审美共同体”。而在如今高度发达的现代性效率社会中,“节日”更是提供了一个暂时性的逃逸空间——可以不依照“手段-目的”模式来选择自身的表达与行动——这也可以称为“余暇中的漫游”。
因而,本次作为社区艺术的“市集”以“重返公共生活”为主题,正是在揭示以下三种思考:
1.“市集”本身就是一种公共生活的形式;
2.“市集”为逃避现代程序式生活提供了时间与空间;
3.“市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能够基于个体间的“共通感”形成良性的“审美共同体”。
以上既是公共生活本身具有的,同时又是在当下社会中重新返回的途径与方式。
从内容上来看,不同于通常意义上以售卖商品与食品的组织方式,此次市集以贩卖“思想”为主。之所以用“思想”冠名,则是因为参与市集的各个摊贩涉及成都地区大大小小的文化艺术空间、艺术媒体以及学术机构。并且,市集的两天下午,都有各个与社区和公共生活相关的空间、机构来开展关于5个社区议题的论坛:小到“家”的设计,大到社区的整体打造;关注到社区中独立书店的公共责任,也谈及青年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力量与使命。他们既是公共生活实际的参与者,也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和塑造着公共生活的当代模式。
更进一步,以市集的模式将成都地区各类文化艺术相关机构(组织)聚集,并划分不同的主题板块让其共同“在场”,这实则反映出社区艺术对于一种“平等性”的要求。如同在“白盒子”中放置的各类艺术作品,它们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以及不同目的下被创作,但却因为美术馆空间的普遍性和平等性,让其本身的可感性质得以凸显,而这使得无论是大师的画作亦或一个不知名小画家的画作,都可以被平等地展示在一起。
此次市集中不仅有专门化的美术馆机构,例如A4美术馆、近悦儿童美术馆,也有态度立场鲜明的学术研究机构“极少艺术中心”、UP-ON向上行为艺术档案馆、“吸土Situs”,同时还包含了诸多独立书店、社区营造组织、社区青年组织以及各类风格的艺术媒体。这些代表着成都艺术生态方方面面的多元机构或组织,以平等的身份,共同进入进集市的空间中,在总共三层的院子文化创意园内,展示着自身特殊视角下的社区介入与公共艺术方式。这既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艺术生态联结共生缩影,也反映出各个不同的“艺术生态切面”对社区艺术以及公共美育的关注。
三:“重返公共生活”市集的多重进路
“感性分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朗西埃在面对极具变动性的现代社会时提出的一种社会感知方式,它意味着对当下生活的理解需要从“归摄判断式”的先天知性范畴,转化到以感性机制变化与分配的实践领域,通过现场体验与想象力运作,形成对不同审美对象的感性综合。因此,如果以“感性分配”的方式进入到市集的各个空间中,我们便能够在丰富多元的现场感受中,整理出具有“感觉逻辑”的进入线索,以此来探索市集提供的重返公共生活的思想进路。
院子文化创意园的三层空间内,根据楼层的划分,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重返”路径,这既可以是具体生活式的、美术馆式的、“社会雕塑式”的、也可以是学术性研究式的、宣传媒体式的,以及独立书店式的。它们之间互有联系,又各有观念与立场,在“院子”的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一种非整合的差异型艺术生态研究切面。
一层的空间更多地提供了具体生活式的重返进路。其中,有关注到“家”空间营造的大鱼营造、LanTalk`成都以及大城小村等社区营造组织,作为社区生活的设计者,他们不断处理着私人与公共之间的问题,并以空间的形式巧妙规划与设计;还有以公益的形式参与进社区生活的蓉城社区淘、善淘Buy42慈善商店、倪家桥社区、BlueSheep岩羊手工、两手商店;同时,社区行动也以多元的方式展开:他们既是社区戏剧、喜剧与音乐的共同编织,也是行空间(Action Haus)、一亩四方等文化空间营造的艺术氛围,又是艺术家张晓“蘋果百貨大樓”项目对故乡和东方文化的思考。而链接一楼室内室外的“非正式行动小组IAG”更是以自身的实践调研关注着城市与社会发展中的“微行动”。
二至三层实践并反思着社区公共生活的复杂性,根据体量的不同则可以得到:
1.以美术馆为代表的专业艺术机构;
2.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艺术空间;
3.具有媒介传播与研究性质的媒体。
1.随着美术馆的转型,社区式美术馆提出了一种美术馆研究和发展的“新美术馆学”。这意味着具有研究性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美术馆,不断关注并参与进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美育”活动培育和塑造新的公民意识。除此之外,更多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专业艺术机构,也不断通过公教活动,以艺术展览为话题,链接人与人。而这集中呈现在“观念与立场更重要板块”A4美术馆、艺术与社会创新实验室、UP-ON向上行为艺术档案馆、极少艺术中心以及近悦儿童美术馆的摊位。
2.发轫于系统边缘,多元化的社区小型艺术空间更能折射出城市的艺术活性。在林林总总的成都艺术生态中涌现出的小空间,总是以差异化的进路,探索着公共生活的模式,并提供给我们漫游的可能:“匿名书店”以号召的方式首次提出“重返公共生活”;小酒馆与野地诗歌精酿成为诗与酒的玉林生活名片;野梨树书店、库闻书店、浮于野书店、有杏书店、一介、一苇书坊、童年秘密档案馆、寻麓书馆、Local本地等等独立书店与社区美育空间散点式分布在成都的街头巷尾,多元交互、联结共生,形成了艺术生态的“基质”。
3.媒体与研究组织的关注不断推动“重返公共生活”话语的形成,作为记录者,同时也是塑造和推动的重要力量:《1314》设计与艺术杂志立足西南辐射全国,以艺术资源平台的模式探索着“公共生活”的可能路径;“Situs吸土”以学术化的研究方式与深入的访谈相结合,在关注西南艺术生态中鲜活个体的同时,也持续性地观察着不断涌现的变化;天府文化ChengduCulture新媒体与《你好成都HELLO Chengdu》更加洞悉当下社区生活中的城市景观,既关注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也面向全球介绍着成都的公共生活方式。
四:公共美育:更多地是发问
“重返公共生活”不仅是一种号召,更多地其实是发问。它的提出意味着如今的公共生活本身已经出现问题,“消失的附近”“异样的熟悉感”“原子式的个体”“直面问题本身”等等议题不断暗示着日常生活中“公共性”的丧失。
究其原因,这恰恰反映着现代社会个体内在纬度的分裂与综合感知的缺失,正如当代哲学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所说:“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纹理’,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对他者感知的消失,必然导致一种内心的极度抑郁,来自自我的压迫使得一切陷入进“同质化的恐惧”——被数字化媒体摧毁的自我内在思维的外在化。因此,“重返公共生活”需要在密闭的处境中打开可能性,制造一场对谈、组织一次市集、倾听一场讲座,以“公共生活”的方式,建立联系,恢复感知。
19世纪的德国,面对现代分层组织系统造成的社会分裂和动荡,席勒提出审美教育来调节和平衡各种冲突力量,使一个稳定和健康循环的整体社会得以重新建立。他强调公共艺术在拆解藩篱、培养意识和发出号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艺术作品、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对公民的培养和教化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和抓手:“只有通过培养广泛的有教养的公民才可以被想象,只有这样的公民才能做到不仅在道理上,而且在情感上与他人形成共鸣。”
如今,现实处境变得更加复杂与易变,一种更加具有综合性与感知性的公共美育模式需要被提出,以此次《重返生活·重返公共生活》夏日思想市集&论坛为切口,能够看到成都艺术生态内部已隐隐约约呈现出的“公共美育生态”转向,其中既包含着学术性的理解与选择,也具有生存处境性的考量。这是不同体量和形式的“艺术生态细胞”重新联结并共同作用的可能形式,也重新打开了社区艺术新的可能——一种整体式的公共美育艺术生态联结体。
图片提供:胡燕子工作室 编辑:桃桃
/ 新浪微博 /
@1314杂志
/ 豆瓣 /
1314杂志
/ 艺术微店 /
1314杂志 | 艺术家的日常器物
/ 新贩售点 /
渡口Ferry
成都锦江区水碾河路6号院32栋3单元旁
—
其间 THE ROOM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花园6栋9号
—码字人书店
北京东城区和平里北街6号15#109室
—润生书局
无锡市梁溪区南长街501号
—
ten ounce
成都高新区天府四街1986号
—
匿名书店
重庆市江北区鲤鱼池四村7号楼101
—
一介·在街上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三巷26号 一介巷子里
—
三克岛图书馆
贵阳市云岩区忠烈街15号
—
鹿鸣书店
上海市浦东北张浜路88号B座七楼716
—
诚与真书店
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117号附10
—
野梨树书店
成都市武侯区紫竹西街20号附1
—
理想书店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朝阳街11号
—
围坐WEZO
成都市青羊区过街楼街92号
—
浮于野书店
成都市武侯区安居街46号
成都市青羊区玉沙路111号
—
米地书屋
西昌市火把广场阿惹妞艺术街
——
the second floor bar
成都市成华区建设中路54号附2号
—
过去百货公司
成都市成华区建设中路58号
——
长野书局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西街6号附1号
/ 贩售点 /
麦田书店(昆明)
先行图书(佛山)
一稚书店(贵港)
远方书屋(上海)
地下书房(宁波)
好语录的安慰(湘潭)
再望书苑(台州)
散步去艺术商店 (厦门)
红书店RedBookShop(广州)
阿奇书店(成都)
阿克梅书店(长沙)
Rosabooks/無早独立书店(成都)
NUSPACE空间(成都)
一山杂物(成都)
方所(成都 / 广州/ 青岛)
博来居书吧(重庆)
德芭与彩虹书店(武汉)
刀锋书酒馆(重庆)
大隐书局(上海)
一介 gallery | workshop | café(成都)
武汉视觉书屋(武汉)
百读书社(武汉)
崇德里(成都)
一苇书坊(成都)
左边右边书店(乌鲁木齐)
CAFE G1(成都)
自然生长艺术中心(重庆)
归来书店(西安)
待用空间 · 有声书店(成都)
野狗商店(郑州 / 成都)
读本屋(成都)
飲水村咖啡馆(成都)
屋顶上的樱园(成都)
宝墩书房(成都)
天堂时光旅行书店(西宁)
138BAR(长沙)
不安分书店(广州)
nugget小块儿咖啡(北京)
Combo!书店(武汉)
有个计划(郑州)
星星诗社(成都)
万花筒书店(沈阳)Inky Pixel书籍实验场(广州)
普通读者书店(杭州)
大地书房(成都)
幻 Photism(成都)
再书房(成都)
公共文化 公共空间
投稿 | 推荐 | 合作
1314@icm1314.com
看直播,更现场,小编带你逛艺术
扫码关注 | 1314小红书账号ID:9506855994
网址:现场 | 重连与共生:《重返生活·重返公共生活》夏日思想市集&论坛的创造与可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77656
相关内容
重返生活:玉林的空间、记忆与社区行动差异与重连:都市社区中的成都艺术生态再讨论
重温80年代艺术与生活,思想启蒙与市场狂飙的隐秘对话
城市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场景分析与路径重塑
有鱼生活APP:购物优惠与返利的双重盛宴!
可持续发展设计奖杭州论坛完美落幕,共赴低碳生活
阅读:让儿童重返“生活世界”
平台赋能,让地方戏重返日常生活
共倡绿色发展 共建美好生活|地产与家居绿色创新融合发展趋势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阅读段义孚:重建与生活之所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