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有方”团体动力在精神康复家庭支持中的应用
保持乐观心态,减轻精神压力也有助于康复。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慢性支气管炎#
一、活动基本情况
(一)活动名称:“了解情绪,减压有方”YT社康减压工作坊
(二)活动对象:YT社康精神康复者和家属
(三)参与人数:22人
二、活动背景
截止到2024年5月,YT社康有在册精神康复者99人(户籍83人,非户籍16人,男/女45/54),其中精神分裂症46人,偏执性精神病1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3人,双相情感障碍33人,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精神障碍14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人。
在精防社工的日常工作中发现,精神康复家庭中,家属在照护康复者服药和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很大,有的家属既要上班,还要照护康复者;有的家属年龄很大,在本该获得他人照顾的年龄还要照护康复者;长年累月的照护,家属和患者之间相互不能理解的现象较普遍。
为了减轻康复者和家属的压力,开展“了解情绪,减压有方”YT社康减压工作坊,让YT康复者家庭在活动中学习减压方法,从而在日常压力中使用,减轻压力的同时,提升精神康复者家庭的生活质量。
二、理论与方法
(一)介入理论
1、团体过程理论
根据团体过程理论,团体过程的动力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团体能够使成员之间产生认同感,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社区有精神康复的患者和家属,在活动中了解到问题的相似性,可以交流经验,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办法。
二是团体能够使团体成员的自我意识得到改变,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当社区精神康复家属的照护压力,在活动中意识到压力的原因,自我改变的意识会得到提升,更有动力学习减压的方法。
三是团体能够使成员获得自然的社会关系,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与同样的精神康复家庭交往过程中,让康复者和家属了解,不只是自己/自家有精神康复者,减少病耻感的同时释放压力,也可以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关系。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活动中采用示范和视频的方式,让精神康复者和家属通过观察来学习减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调节,减压的同时,促进家庭和谐,提高康复者家庭生活质量。
(二)服务目标
1、80%参与活动者能了解情绪及功能。
2、80%参与活动者能认识压力来源。
3、参与活动者能学习到至少3种减压方法。
(三)服务策略
依据团体动和社会学习理论,让精神康复者和家属通过了解情绪及功能,认知压力来源并学习减压技巧,促进康复者家庭和谐,提高康复者家庭生活质量。

(四)活动计划
活动目的
活动内容
活跃气氛,打破僵局。
1、工作人员致欢迎词自我介绍,并介绍此次活动的内容和时间。
2、热身游戏:雨中变奏曲(15分钟)
2.1工作员引导参与者放松、投入、充分发挥想象力,让这个活动室里,一起来下一场雨。
2.2工作员示范,大家一起跟着做:
(1)食指互相敲击——小雨 (2)两手轮拍大腿——中雨
(3)大力鼓掌——大雨 (4)鼓掌加跺脚——暴雨
2.3全体一起练习:
“现在开始下小雨,小雨变成中雨,中雨变成大雨,大雨变成暴风雨,暴风雨变成大雨,大雨变成中雨,又逐渐变成小雨,最后雨过天晴。”
2.4现场演奏《雨点变奏曲》
了解情绪和功能、认识压力来源
1、了解情绪及功能(15分钟)
1.1参与者分享近期心情
1.2什么是情绪?
人、事、物,单一角度、单一认知、单一理解,是对某人某事所产生的感受,也可以说是因为某人、某件事情而发生的反应。
1.3情绪的功能
四种基本情绪
快乐是奖赏强化功能(驱动行为)
愤怒是为了自我保护而攻击别人
悲伤是社会连接功能(求助他人)
恐惧是为了自我保护而回避危险
2、认识压力来源(10分钟)
2.1来自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
2.2来自家庭护理的
2.3家庭护理目标
2.3.1稳定病情、控制危险行为
2.3.2预防复发
2.3.3改善功能
2.3.4提高生活质量
学习减压调适方法
1、互动:如果你有压力你会怎么解压(5分钟)
2、学习放松技巧(20分钟)
2.1腹式呼吸练习
腹式呼吸时的原则:呼吸要深长而缓慢;用鼻呼吸呼吸不用口;一呼一吸要掌握在15秒左右,即深吸气鼓起肚子3-5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缩回肚子3-5秒,屏息1秒;身体好的人,屏息时间可延长,呼吸节奏尽量放慢加深,身体差的,可以不屏息,但气要吸足,呼出要彻底。
2.2蝴蝶拍练习
蝴蝶拍主要是双臂在胸前交叉,右手在左侧、左手在右侧,双手轮流轻拍自己的臂膀,通过有规律地拍打身体,有助于增加自身安全感,保持情绪稳定,利于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舒缓疲惫,使心理和躯体都进入一种较为平静的状态。
3、学习减压技巧(10分钟)
运动疗法、日记记录、音乐疗法、适当发泄、注意转移、自我安慰。
4、感受分享(5分钟)
评估目标达成情况
活动总结。工作人员现场随机提问参与者,邀请参与者填写活动意见表,收集参与者意见或建议,发放放松练习应付卡。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四、服务实施
(一)准备阶段:根据服务对象特点,精心制定服务内容,并确定邀请对象大众对精神康复者因不了解而普遍存在区别对待的现象,导致精神康复者和家属的病耻感较强,担心他人知道患病,社交减少导致社会功能降低。社工了解精神康复群体具有社交退缩的特点,确定以减压工作坊为活动内容。考虑到第一次邀请康复者及家属参加活动,并安排点心水果。利用有限的经费,最大化地丰富活动中的点心和水果。以防活动当天出席率问题,社工成功邀请了32名康复者和家属参加。当天活动确认时,5人请假,5人临时没来,现场有22名康复者和家属出席。(二)开始阶段:利用游戏,活跃气氛,打破僵局,促进关系建立社工致欢迎词并介绍活动及流程后,告知参与者,社工准备的点心和水果,可以自由享用,让参与活动的康复者和家属从第一印象中,看到社工的诚意,也能感受到自己是受尊重和欢迎的。用热身游戏--雨点变奏曲进行破冰,加速社工与参与者的关系建立。考虑到精神康复群体,社工先示范,然后带着做了六遍,边带领边观察,对没跟上的用鼓励的眼神示意,同时了解大家是否掌握,最后让参与者跟随社工的《雨点变奏曲》,一起演奏了属于参与者特有的雨点变奏曲。社工发现每个参与者,都积极参与与社工的互动游戏中,整体氛围良好。(三)中间阶段:利用互动+理论+视频/图片+技巧及练习+应付卡多元方式,让参与者从了解到理解,最后在生活中会应用减压技巧1、了解情绪及功能先用互动,让参与者分享近期情绪,来了解参与者对情绪的了解程度;再用理论解释什么是情绪,具体分解生活中情绪,让参与者了解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需求,并了解四种基本情绪的功能。2、认识压力来源用视频-《踢猫效应》,让参与者了解每个人都会有压力;再用四张真相图引出,同一件事,每个人因不同角度,加上不同的认知和理解,看到的真相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每个人看到的都是真相,这时压力就产生了;结合情绪知识引入压力来源于日常工作(与上司和同事之间)、生活(夫妻和亲子之间)和照护(康复者与家属或家属与家属之间因对康复理解不同),并重点宣讲家庭照护的目标,精神康复者在专科医院治疗后,回到家庭进行康复,需要照护者特别的耐心,按医嘱服药和定期复诊,可以稳定康复者病情、控制危险行为发生;预防复发;改善康复者个人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提高康复者生活质量。3、缓解压力的方法先用互动“如果你有压力,你会怎么解压?”,了解参与者日常的解压方式,社工不断地鼓励参与者积极互动,对于拘谨的参与者进行鼓励推动,没有对错,勿需担心说错,对于还无法互动的参与者给予允许;再分享在遇到消极情绪时,进行放松练习的技巧,当有紧张、生气、愤怒情绪时,采用腹式呼吸法进行放松,可以缓解消极情绪;当紧张、焦虑时或中高考时,通过蝴蝶拍的有规律地轻拍身体,有助于增加自身安全感,保持情绪稳定,舒缓疲惫,使心理和躯体都进入较为平静的状态。现场的参与者积极地跟随社工的引导进行练习。然后分享七大类减压技巧,运动疗法,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循序渐进,每次运动30-40分钟为宜;音乐疗法,根据当下心境,选择适当的音乐来缓解;日记疗法,当有些事不方便让亲朋好友知道,可以选择日记记录,事件记录越具体越好,对于康复者和家属,可以找精防社工;适当宣泄,以利人利已为原则,宣泄情绪为主;注意转移,离开当前场域,避免冲突升级;自我控制,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自我安慰,可以摆脱烦恼,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四)结束阶段:通过分享和意见反馈,评估活动成效;利用应付卡,让参与者在生活中练习并巩固成效让参与者进行活动感受或收获分享,现场只有一名家属分享了,大家都相对拘谨;社工与参与者一起进行活动回顾。因现场分享人员较少,利用分享剩余的时间,社工为参与者分享情绪管理小视频,并收集活动意见反馈表,同时为参与者发放四种放松练习应付卡,让参与者在生活中使用,当有压力但不会操作时,可以通过应付卡或上网搜索相应的视频进行练习应用。五、评估总结
(一)过程评估1、现场观察根据社工现场观察,参与此次活动者都积极参与,互动环节还有顾虑,尤其是在最后分享收获或感受环节,参与度非常低,考虑到第一次开展此类活动,参与者相对拘谨。2、参与意见反馈所有的参与者均表示若社工举办类似服务愿意参加。参与者1希望讲师还可以组织更多与听者活动;参与者2希望内容更充实一些;参与者3希望社康开展不定期的心理咨询和活动;参与者4希望动员部分参与者分享康复心得;参与者5希望可以分享一些关于病症的注意事项及日常保健知识;参与者6希望多办一些康复者的活动;参与者7希望能够再有机会参与此类活动;参与者8表示活动很好;参与者9对活动很满意,希望能多举行一些又动手又动脑的活动;参与者10表示活动组织得好,让其感觉很放松。(二)总结评估1、活动目标达成情况目标1达成,根据参与者意见反馈表显示,通过活动了解了情绪及功能,20名参与者中,其中17人达成率为100%,3人达成率为80%。目标2达成,根据参与者意见反馈表显示,通过活动认识了压力来源,20名参与者中,其中19人达成率为100%,1人达成率为80%。目标3达成,根据参与者意见反馈表显示,通过活动学习了3种缓解压力的方法,20名参与者中,其中19人达成率为100%,1人达成率为60%。2、参加者意见表总结:
六、专业反思
(一)专业关系的建立在精神康复者服务中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提供了情感支持和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生活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更能体现,亲子关系不好,沟通就不会顺畅。在精神康复领域尤其重要,普通的精神康复家属都存在病耻感,这种病耻感源于多方面因素,有社会的、家庭的和个人的,加上媒体的渲染,公众(包括部分精防工作人员)对精神康复者或多或少都带上了有色眼镜,导致精神康复者及家庭出现谨慎或禁忌,在婚姻、亲朋好友中隐瞒病情,也担心被他人发现,出现社交退缩,导致社会功能部分损害,严重的甚至出现无社交,社会功能全无。我们服务的康复者中,一百人中不到三十人在工作岗位上,有的还经常换工作。康复者和家属越忌讳,家庭康复的效果越不明显,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越大,精防社工如何与精神康复者及家属建立关系变得非常重要,没有建立关系,服务只浮在表层,无法了解康复者和家属真实的困难及担忧,关系建立后,才能根据情况进行有效的服务。(二)如何与精神康复者及家属建立专业关系1、真诚、尊重、接纳和耐心:精防社工与初次接触康复者前,需要提前了解康复者情况,可以查询以往访视记录,了解康复者的特点和需求,如是否有申请监护补贴和服药补贴,做到心中有数后再联系康复者或家属了解近况,如果有康复者本人联系方式,建议先联系本人。电话接通后先确认对方身份,再自报家门,然后说明此次电访目的。如遇到康复者或家属不配合不理解,接纳和尊重对方当下的言行,耐心等待时机,嘱对方有需要时可以随时联系。2、利用社工做活动能力强的特点,先开展轻松兴趣类活动,活动中尽量体现专业性,让康复者和家属在活动中有安全感,信任就会慢慢建立。3、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社工的专业知识可以为康复者和家属做宣教,增加康复者和家属对康复知识技能的了解,同时,积极利用专业技能协助康复者解决需求,满足康复者需求后,关系就建立了。后续康复者和家属也会配合精防社工的服务,最终让康复者慢慢恢复其社会功能,提高康复者家庭的生活质量。网址:“减压有方”团体动力在精神康复家庭支持中的应用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90246
相关内容
社会支持理论在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中的应用精确调节压力的下肢骨折康复支具在胫腓骨骨折康复早期的应用
压力与人际关系:如何在压力中的互动中找到支持?
团体咨询在学生压力管理中的应用
家庭中的自我护理与精神障碍患者的稳定康复.pptx
足底压力测试分析在康复中的应用
(精)心理减压团队活动方案5篇
释放压力的团体活动方案
郑州精神:生活中的精神挑战,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
如何减轻团队压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