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
玩中学,寓教于乐是学龄前教育的关键 #生活技巧# #育儿建议# #学龄前教育课程#
PAGEPAGEII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现状对其日常影响的研究调查摘要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流入市场,融入幼儿的生活中。家庭中拥有电视、电脑、智能手机、ipad、游戏机等电子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也逐渐增多,充斥着幼儿的生活,给幼儿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调查天津市地区部分3-6的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现状,结果显示:(1)尽管幼儿生活在一个充满电子产品的环境中,但电子产品并没有完全占据幼儿活动的时间。(2)常规一天中幼儿玩玩具、户外游戏和阅读的时间约是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的2倍。(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独立使用电子产品频率增加,4-6岁幼儿中男生玩电子游戏的时间比女生更长一些。家庭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与幼儿的电子产品使用行为密切相关,幼儿需要更多的指导。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也就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关键词:学龄前幼儿;电子产品;家庭
目录摘要I前言11相关理论概述11.1国内外研究现状11.1.1国外研究现状11.1.2国内研究现状21.2研究意义31.2.1理论意义31.2.2实践意义32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调查研究42.1研究方法的选择42.2研究对象42.3研究工具42.4研究结果及分析42.4.1不同家庭环境下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特点42.4.2学龄前儿童在不同的电子产品上的使用特点72.4.3电子产品对儿童产生的影响103建议123.1混合环境下的问题探究策略133.2利用多元工具进行多维深度互动133.3加强学生教育过程性评价143.4教育部门保留纸质教材,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14参考文献14致谢15PAGE1前言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到电脑、电视,小到智能手机、手表,各种新兴的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新颖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的娱乐功能,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低头族”的行列,他们随时都畅游在虚拟世界里,他们的视线和各种电子产品相互交感直至难分难解,以至于忽略了交往、交流,甚至忽略自身安全。这些电子产品不仅存在于成年人的身边,它们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也如空气一样存在。幼儿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接触之后便会被其中的多彩的颜色、丰富的内容以及极其简单的操作方式所吸引,幼儿使用电子产品会对其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并且,根据2013年网络中的调查显示,电子产品的使用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些影响及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们关系着幼儿的未来的身心发展情况,所以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来关注和进行研究。本研究重点是通过调查来了解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现状,分析幼儿使用电子产品可能产生的利弊,并且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来帮助幼儿使用电子产品。1相关理论概述1.1国内外研究现状1.1.1国外研究现状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幼儿接触屏幕媒体的时间和频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似乎已经成为幼儿的生活习惯。电子产品正在加速度地进入幼儿生活,广度和深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计。2005年,英国针对6岁幼儿的调查,发现幼儿平均每天花两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M=126分钟)在使用电子产品。美国2013年的最新研究也显示,40%的8岁以下幼儿拥有移动类的平板电脑,例如iPad,而2011年只有8%的幼儿拥有此类媒体。75%的幼儿在家中拥有智能型的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72%的幼儿会借助这些移动设备来玩游戏、看视频或者使用手机的应用程序(app)。此外,甚至有38%的2岁以下的幼儿使用过iPhone、平板电脑或Kindle等移动类设备。美国最新的全国抽样调查发现,尽管幼儿每天有接近两个小时(M=115分钟)接触各类媒体,但是几乎一半的时间(M=57分钟)都在看电视。0-1岁幼儿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是58分钟,2-4岁的幼儿平均每天使用移动媒体的时间是1小时58分钟,5-8岁的幼儿媒体使用移动媒体的时间是2小时21分钟。不同性别的幼儿在使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拥有具体的设备和使用内容上存在差异。与女孩相比,男孩平均每天花更多的时间玩带控制台的视频游戏和掌上游戏机。在5-8岁组,性别差异更加显著,有更多的男孩每天都玩带控制台的视频游戏。2011年的研究也发现类似情况,更多的男孩甚至在卧室中就有该游戏设备。卡尔弗特在著作《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中对现有的和即将出现的可能对幼儿生活产生影响的信息科技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了对于家长,教师以及教育策略的意义及影响。唐·泰普斯科在《数字化成长3.0》一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赞同并倡导社会接受并广泛运用信息科技。对于儿童也不例外,出生于现代信息社会的儿童,诸多信息科技正如空气一般存在于生活之中。1.1.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针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也有类似的发现。陈艳研究指出所调查的对象中每天都玩iPad的幼儿达到90.83%,每天玩iPad在2小时以上的幼儿达到19.22%。由此可以看出,国内一线城市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具有类似的地方。毋庸置疑,幼儿接触这些电子产品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的方面是电子产品会丰富幼儿的学习环境,电子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多通道(视角、听觉等)效果能促进幼儿各类经验的形成。当幼儿观察媒介传递的内容时,幼儿模仿的反复强化会导致某些角色或行为产生认同,这种自我认同也是自我发展的过程。消极的方面,由于电子产品传递的信息更直观,因此可能不利于幼儿自主思考力的养成和思维能力提高。其次,各类媒体中的暴力、恐怖与色情内容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研究人员粗略地估计:90%的电影中、68%的电子游戏中、60%的电视节目和15%的音乐视频中都有暴力行为。不同类型的媒体和不同种类的媒体节目,蕴含的暴力内涵和频率都不一样。对于日益发展的电子信息科技,电子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甚至已经广泛应用到幼儿园教育中。面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问题,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戴文静于2013年调查上海幼儿使用iPad的现状并指出iPad对学前儿童可能造成包括健康、学习、行为、语言、社会性、认知等方面造成不同的影响,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多,受到iPad的影响越深。池欣芯、王炳豪、金纬认为幼儿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背后反应出的是一方面是家长工作压力大,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反映出不少家长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学者高万清认为幼儿接触并使用电子产品一方面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介帮助幼儿开阔眼界,另一方面认为电子产品给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载体,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他还指出幼儿如果过多的依赖电子产品会减少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阻碍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并且会影响幼儿对于自然的真实体验和感受。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目前,已经有更多的中小学引入计算机、电视等电子产品作为教学工具,就连幼儿园也不例外。良好的硬件条件也成为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各类电子产品走进幼儿的生活中,各方对于电子产品对幼儿产生的利弊褒贬不一。学前期的教育关乎儿童一生,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一方面为教师、家长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在幼儿电子产品的相关领域也做出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1.2.2实践意义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是因为电子产品的种类之多,普及之广,更新换代速度之快。电子产品对于幼儿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又潜在的隐藏着许多消极的影响。本文研究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的为孩子提出合适的使用电子产品的方法,帮助教师和家长积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电子产品,有效避免使用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更加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2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调查研究2.1研究方法的选择本文先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统计数据描述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基本情况,再根据问卷中发现的问题,对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访谈,以便于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2.2研究对象本文调查选取了天津市河东区、河西区、静海区的大班、中班、小班幼儿各40名,共计问卷120份。访问了各年龄段相对应的家长及幼儿共20名。2.3研究工具(1)调查问卷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文献期刊资料后,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编写《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涉及三方面内容:①人口学变量,包括幼儿所处家庭结构,家庭人均收入等②幼儿使用电子产品基本情况,包括使用何种电子产品,使用频率,是否分享等。③家长态度调查,包括是否陪伴,如何限制幼儿使用时间,为何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原因等。(2)访谈提纲笔者根据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自行编制《儿童访谈提纲》及《家长访谈提纲》。访谈时幼儿及家长知晓访谈作用并在征得同意后采取录音的方法作为记录。2.4研究结果及分析2.4.1不同家庭环境下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特点表1各种情况下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人数项目全体(n=120)男孩(n=58)女孩(n=62)人数%人数%人数%班级小班4033.31640.02460.0中班4033.32152.51947.5大班4033.32152.51947.5家庭结构主干家庭7663.33748.73951.3核心家庭3428.31647.11852.9单亲家庭108.3550.0550.0主要教育者父母9276.74447.84852.2祖辈2823.31450.01450.0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218.31254.51045.5专科3529.21542.92057.1本科5344.22649.12750.9研究生及以上108.3550.0550.0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75.8342.9457.13000-5000元5545.82850.92749.15000-8000元4033.31845.02255.08000元以上1815.0950.0950.0本次调查分别从幼儿的年龄、班级、性别、家庭结构、家长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人均收入5方面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有男孩58人,女孩62人,大、中、小班各40名幼儿。在家庭结构方面,有76名幼儿来自主干家庭,34名幼儿来自核心家庭,10名幼儿来自单亲家庭。幼儿的主要教养人里,有22名高中及以下程度,35名专科程度,53名本科程度,10名硕士及以上程度。这些幼儿的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及以下的有7人,人均收入3000-5000元的有55人,人均收入5000元-8000元的有40人,人均收入8000元及以上的有18人。(1)不同班级的幼儿使用情况调查的对象为大、中、小班的120名学生。其中男生中班与大班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没有明显差异(均为21人),小班略少(16人),整体趋势稍有增加;女生与男生相反,小班较多(24人),中班、大班略有减少(均为19人)。由此数据的对比可初步判断,男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使用电子产品更为频繁,女生与之相反。(2)不同家庭结构的幼儿使用情况在调查中把家庭结构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在不同的家庭结构中,男性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人数有明显差异。主干家庭使用人数为63.3,核心家庭为28.3,单亲家庭最少,为8.3;女性学龄前儿童差距相对较小,但整体趋势依然是递减,即从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使用电子产品人数逐渐减少。这一数据比较,可看出家庭成员的组成状况对于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有较大影响,尤其是男性学龄前儿童。家庭成员较多或较完整的家庭,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更为频繁。(3)不同家庭人均收入的幼儿使用情况在不同家庭人均收入的数据比较中,男性幼儿的差异非常明显。其中,人均收入3000-5000使用人数最多,为55人;其次是人均收入5000-8000,为40人;人均收入3000以下和8000以上的人数较少,分别为7人和18人。女性学龄前儿童使用状况较为均匀,但使用人数最多的也是人均收入3000-5000的家庭,平均为50.9人。(4)不同的家庭主要教育者的幼儿的使用情况受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调查中把不同的家庭主要教育者分为父母和祖辈(爷爷奶奶或祖父母),并分析不同的教育者对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影响。结果显示仍然是男性学龄前儿童受到影响大于女生。家庭主要教育者为父母的男性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人数远远多过家庭主要教育者为祖辈的男性学龄前儿童。其具体数据分别为92人和28人,前者是后者近3倍。这说明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状况与家庭主要教育者有一定关联。(5)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幼儿使用情况的影响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产生一定影响,这一情况在男性学龄前儿童中表现更为突出。其父母受教育程度从专科以下到专科再到本科的不同比较中,男性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人数是递增的。(人数为22-35-53)与此同时,女性幼儿也受到一定影响:其数据也为逐渐增加。可以看出,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状况有较大影响,且这种影响在男女学龄前儿童中都有明显反映——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幼儿往往越有机会使用电子产品,且其使用频率也更多。2.4.2学龄前儿童在不同的电子产品上的使用特点(1)幼儿平时各类活动的频率从图2中可以看出,幼儿更喜欢独自进行户外游戏(73%)和玩玩具(73.1%),其中每天都会玩玩具的幼儿比例达到64.4%。说明玩玩具仍然是大部分幼儿都喜欢的活动。相对来说,幼儿较少玩电脑游戏(38.3%)、玩掌上游戏机(30.3%)、用touch听音乐(22.3%)和在平板电脑上阅读(35.2%)。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家长会控制幼儿使用电子产品频率,另一方面由于研究问卷中小、中班幼儿的数量较多,受幼儿年龄影响使得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较低。值得注意的是电视仍是幼儿最常用的电子产品,56%的幼儿每天都会看电视,其中看电视频繁的家庭中幼儿每天看电视的比例达到77%。在2013年和2011年的研究中都指出电视是幼儿平时花时间最长的媒体。这可以从侧而反映出电视仍是国内外家庭中最受欢迎的电子产品。图2幼儿活动的频率分布图(2)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做事的频率随着电子产品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兴电子产品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在本样本中,幼儿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来玩游戏(69.1%)和看视频(62.6%)的较多,而阅读电子产品(15.4%)的较少。这是与家长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有关,较多父母习惯在移动设备上下载游戏电子产品软件和视频,从而提高了幼儿玩游戏和看视频的频率。父母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影响了儿童的行为。图3.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做事情的频率分布图(3)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习惯在影响少年幼儿成长的“四大影响源”中,大众传媒对幼儿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家庭的影响成为第一影响力。国内外研究也表明电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幼儿看电视时间会影响幼儿注意力的保持,幼儿看电视时间较长会造成幼儿注意缺陷。在本样本中,大多数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较差,幼儿喜欢同时操作多种多种电子产品(69.1%),而且在做事情时注意力容易被电视吸引走(87.1%)。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电子产品所传递的内容会影响幼儿的行为范式,样本中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幼儿(79.2%)多于模仿亲社会行为的儿童(66.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幼儿的媒体使用习惯与家庭提供的电子产品数量。见图4:图4.幼儿各种习惯分布图(4)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各类活动频率上的差异性分析统计发现,小班、中班和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看电视上存在显著差异(F=12.145,P=0.000‹0.001),大班幼儿看电视频率显著高于中、小班幼儿。从图5可以看出,中班和大班的幼儿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游戏和掌上游戏机的频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从图5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玩玩具的频率逐渐增加,大班幼儿玩玩具频率显著高于小班幼儿。2013年凯撒家庭基金会对美国1065名0-6岁的幼儿做了一个电子产品使用情况的调查,调查发现,4-6岁的幼儿看电视很严重,每天至少花2小时时间看电视,男孩、女孩都对电视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使得这些孩子每天阅读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这说明花过多时间看电视的会减少幼儿对其他活动的兴趣。与国外研究一致的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有所增加。见图5:图5.不同年龄段幼儿各类活动的频率变化图(5)不同性别幼儿在各类活动使用时间、频率上的差异性分析以往研究发现,当幼儿尝试使用电子产品时,不存在男女生使用时间的差异,他们花在看电视、阅读、听音乐和玩电脑上的时间差不多。表2:表2男女生在各类活动时间上的差异分析摘要表本研究通过差异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幼儿在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玩玩具、看图画书和用电子设备听音乐的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玩玩具上男女生的差异值t为3.25,男生玩玩具的平均时间要多于女生玩玩具时间,平均数的差异值为0.45;在看图画书时间上的差异值t为0.10,女生看图画书的时间要多于男生,平均数差异值为0.31;在用电子设备听音乐时间上的差异值t=0.13,女生听音乐时间比男生长,平均数的差异值为0.34见表2)。2.4.3电子产品对儿童产生的影响(1)针对视力发展调查显示近视近年来呈低龄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在体检中被告知近视,医生告知家长最多的建议,也是孩子过多接触电子产品的缘故。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3-6岁幼儿的身体组织含水量比成人丰富,尤其是眼睛,而电子产品微波对含水量多的器官伤害大。幼儿长时间注视电子产品屏幕且眼睛与屏幕的距离较近,加之电子产品伴有光源变化,屏幕闪烁现象,因幼儿眼部肌肉的收缩和控制能力弱,眼部调节瞳孔睫状肌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瞳孔不断收缩以适应变化,所以经常用眼极易导致眼部疲劳,进而由假性近视转为近视。(2)对语言和阅读能力的影响在对宝宝巴士BabyBus公司的儿童益智早教产品的调查中,其公司产品以系列为单位分析,并不按单款游戏来看,成熟的设计公司更能够在游戏设计中更多的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如表5-4所示宝宝巴士公司的每个年龄游戏中均包括“基础认知”“日常认知”“全面认知”。故此,在相对成熟的儿童类产品研发公司中,其研发的产品更相对的人性化,贴近儿童的生活自然状态。2014年宝宝巴士公司成为中国第七大游戏类应用发布商;而在社会通用性游戏中,并没有加入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内容。因此,家长在选择儿童益智早教产品时,应尽量选择较为成熟的儿童类产品,少选择社会通用性游戏。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儿童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依赖度随之提高。电子产品充满了他们全部的课余时间,许多孩子在网上和同学、朋友聊得火热,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更有甚者,在同他人交流时会出现出虚汗、紧张、不敢与他人有眼神交流等生理现象。这样对孩子的语言与社交能力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会加重儿童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并减少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儿童时期正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黄金阶段,过多的使用电子产品会让孩子的语言功能退化。所以,家长应尽量减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让孩子在户外享受生活,放飞天性。(3)对感知思维能力的影响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苹果应用商店中,游戏类的产品占80%。因游戏的技术含量高,且能给人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营造一个虚拟的世界。唐纳德·A·诺曼(DonaldA.Norman)在《情感化设计》(EmotionalDesign:WhyWeLove(orHate)EverydayThings)一书中提出情感化的设计理念,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情感化对孩子的情感表达十分重要。结合到儿童电子游戏软件设计,我们更应该听听孩子们的声音。儿童电子游戏的设计者应将换位思考理念结合到游戏设计中去,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创作。设计出孩子需要和喜欢的游戏产品,使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的状态,未来的产品中更加应该关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以此给儿童带来生命意义的教育。(4)对学习能力的影响看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辩证观,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每件事物。我们不可否认电子产品对教育的奉献,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教育产品的便捷性、孩子睡眠质量下降、儿童户外活动减少及习惯养成等四个方面来分析电子教育产品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依靠海量的信息资源,儿童需要任何知识只需要在屏幕上轻轻一点,想要的知识便会出现在眼前,这样便捷的方法会让儿童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认为自己不需要记住这些知识,只要手指一点就可以知道了,导致儿童的记忆力下降,长期以往,他们的记忆力就会逐渐衰退,严重甚至可导致健忘;对于这些尚且年幼,缺少自控力的儿童而言电子产品对他们有莫大的吸引力,许多游戏都会让孩子对其上瘾,然后通宵玩耍,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儿童的睡眠时间,降低他们的睡眠质量,让他们深入睡眠的时间减少,从而导致他们在白天精神恍惚,记忆力衰退,食欲不振,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起到了严重的阻碍;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户外活动需求,对电子游戏上瘾后,儿童就会相对减少外出活动的时间。长时间呆在户内对儿童的呼吸系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且没有运动就会减少正餐的摄入,形成贪恋零食的情况,增加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引起儿童肥胖病等身体疾病,且户内单调的色彩易让儿童缺乏想象力,缺少探索精神;在儿童的习惯养成方面,电子教育产品会儿童养成不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对他们的书写、语言能力退化,只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写的时候却写的歪歪扭扭,毫无章法。减少阅读量,减少学习时间。因电子教育产品为儿童种好了学习知识,他们只需要直接采颉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思考,使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所减退。(5)对生理方面的影响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孩子们接触电子产品的范围就随之扩大,这也意味着孩子们所受的辐射量也越大。据专家解释,一切接收电子信号的产品都具有辐射,小到电子手表,大到电视机都存在不同程度辐射,且专家认为儿童身体的抵抗力远没有成年人强,所以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儿童而言他们的心血管、生殖系统、器官等都还在发育中,电子辐射对儿童的这些器官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电子辐射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一般来说,儿童对电子产品的自控能力很差,易产生上瘾现象,很多孩子都喜欢熬夜玩电脑游戏,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极为不好的影响。3建议电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成为影响幼儿发展的第一影响力。幼儿电子产品使用习惯可以间接反映家长的教养方式及自身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应当引起反思。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父母为幼儿提供的电子产品环境会影响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作为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建议:3.1混合环境下的问题探究策略到目前为止,电子化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试验阶段,但也只限于大城市。电子化教育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树木的砍伐,而经过层层摸索后的电子化教育则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其实,按现实来说完全电子化、无纸化在我国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国现在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混合式的多媒体化教学,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吸收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而同学们在课堂上主要的学习介质仍是纸质教科书,纸质教课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其千百年都不变的确有其优势,比如纸质教材方便学生记录课堂笔记,且儿童时期正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黄金时期。纸质课本的优势可想而知。而电子产品教学则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各种教育方法各有利弊。总而言之,综合我国国情我国应采取混合式教育方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2利用多元工具进行多维深度互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以教师作为主导力量,引导孩子学习知识,而孩子们在课堂上也只能跟着老师的步伐,老师传授什么知识就吸收什么知识,除了回答老师上课提出的问题与课后布置的作业外,学生和老师鲜有交流。电子教育产品的出现可以让教师引导孩子发散性思维,利用电子设备将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同步。电子教学设备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通过电子教学设备中的益智游戏,有趣的教案对学生进行“捆绑”式教学,且电子教学中的益智游戏软件符合低年级学生对娱乐的需求以及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再者言之,电子教育产品能够最大化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成为
网址:学前教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4221
相关内容
【学前教育】什么是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陶行知及其学前教育思想
【学龄前儿童教育】儿童早期教育
教育部:以学前教育法为遵循,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部答21记者:深入治理幼儿园小学超前超纲教学
主播说联播丨学前教育不是超前教育!让孩子安全地玩,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生活教育是全脑开发教育的根本前提
[澎湃新闻]教育部:以学前教育法为遵循,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教育指老师推荐:给学龄前孩子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