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压力社交》—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个人图书馆:分享你的读书笔记与心得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方式分享# #读书笔记分享#
本文字数4590,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无压力社交》。
作者吉莉恩?巴特勒是英国心理学会成员,任职于英国国民保健署和牛津认知治疗中心,长时间的专业研究让她能够掌握“社恐”这个领域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同时,她还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这本《无压力社交》里,她就结合自己的经验,为我们详细分析了社恐产生的原因,并且提供了一份让你能够轻松应对社交的“自助指南”。
在本书中,作者剖析了什么是社交焦虑,并系统介绍了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即减少自我关注、改变思维模式、改变行为模式,并在最后一部分补充了对特定人群有用的建议。
作者认为,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非病理性的现象。社交焦虑者们只是倾向于把情况想得很糟糕,本身并不缺乏优点,甚至还很讨人喜欢。所以,为了发挥个人优势,拥抱未来的美好生活,我们都应该了解自己在这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哪些努力是徒劳的,从而让自己更自在地社交。
1
认识社交恐惧症
什么是社交焦虑?书中给出的定义是社交焦虑是对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畏惧、紧张和焦虑感这一现象的简称。也就是说,这是对社交场合的心理投射,人们在社交场合中产生的各种畏惧、紧张和恐惧感都可以归纳为社交焦虑。
而在心理学上,只有当这些恐惧症状明显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并且持续时间达到六个月以上时,一个人才可以被确诊为“社交恐惧症”。作者认为,大部分逃避社交的年轻人并不是真社恐,他们只是性格内向或是缺乏社交经验。
1、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有三大特征:过度敏感、负面思维和安全行为。我们分别来说说。
首先,过度敏感。比如,开会时别人问你:“你对这个方案有什么建议吗?”这时你的大脑一片空白,全程都在关注自己脸红、出汗、气短等负面反应。这个时候你不知道怎么回答,心里总是认为我肯定会搞砸这件事,最后便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社交困境,对自己更加不自信,也更加恐惧社交。
第二,负面思维。指的就是总是用消极态度去解读别人的反应。比如,工作上求同事帮个小忙,如果被拒绝,社恐人士会消极地解读成:“因为我很讨人厌,所以对方拒绝我”。
第三,社恐人士还会经常做出一些“安全行为”。比如回避和他人进行眼神交流,试图把自己的手或是脸藏起来,从不谈论有风险或有争议的话题等等。对于社恐人士来说,在社交场合,对方随时都可能不经意地做出让他们难以应对的事。因此在和别人相处时,他们时常感到焦虑,却无法预测别人会做出什么行为。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就会把重心放在怎样使自己更有“安全感”上。
2、什么不是社交恐惧症
请问害羞是社交恐惧症吗?并不是。我们与人相处时常会害羞,其实这只是我们暂时的害羞,或者是因为性格内向而已。如果害羞没有影响你的生活,你不用过分担心。
害羞的人在社交时会脸红心跳、紧张、局促不安,他们也比较喜欢独来独往。作者说,害羞和社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相同。在害羞的人中,一半以上的人在成年后能靠自己积累社交经验逐渐摆脱害羞,但真正的社恐症状可能会持续二十年以上,也很难自然地缓解。
而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也不是社交恐惧症。他们只是在安静时效率更高,只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过多的社交让他们疲惫,但他们不会对社交感到恐惧。
你要知道,内向只是一种性格,我们在《如何结交比你更优秀的人》这本书中说过,内向的人可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因为内向的人的演讲能力、表达能力非常强。内向的人非常善于一对一的交往,可以做非常好的朋友,因为他们善于聆听,善于跟你构建这种非常细腻的人际关系。所以“内向不是缺陷”,它是性格的一种,没必要强迫自己去做出改变。
2
社恐是怎么产生的?
你到底仅仅是害羞、内向、有轻度的社交焦虑,常常喜欢逃避社交,还是社交焦虑已经严重到了社交恐惧症的地步?如果社交恐惧症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状态,建议你及早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帮助。而如果你仅仅是有一些轻微的社交焦虑,有喜欢逃避社交的情况,我们其实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这些问题的。
说了这么多,社交恐惧症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作者说社恐和其他恐惧症一样,都是一种神经症状,让社恐人士恐惧不已的开会发言、跟别人打招呼、给客户打电话等情景,其实只是社恐的触发因素,引发社恐的真正根源还要从自己身上找。
1、生物因素
我们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生物特质——会因目光而感到紧张或害怕。社交焦虑者经常在不经意间躲避别人的目光。事实上对所有人来说,与他人四目相对都会引发紧张感。这会刺激并唤醒神经,因此长时间不眨眼或目不转睛地保持眼神接触是格外困难的。被别人盯着时,大多数人会感到不舒服,他们会局促不安,继而将目光转向别处。
不同的人,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程度有很大差别。心理治疗师发现,这种敏感和基因密切相关,可以在一个家族内代代相传。
比如,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有焦虑症状,那么他患上焦虑症的风险就比一般人更高。另外,每个人的脾气性格也不一样,有些人在婴儿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了喜欢安静、喜欢独处的性格,这都说明,一个人是不是擅长社交,确实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可以说,社恐人士逃避社交,其实也是一种本能的表现。
2、后天因素
后天因素包括很多,首先我们来说说家庭因素。在婴儿时期,孩子就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找到了归属感,被家庭成员接纳,那么即便遇到一些小挫折,对于日后的成长也没有大碍。但如果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没有正确回应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日后就比较容易焦虑。
孩子被管得太多、太严,就会觉得自己总爱犯错,不敢尝试新事物,进而脱离社会,形成社交恐惧。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接纳和尊重,内心深处既自卑又希望讨好别人。
其次,社会环境因素。在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也会导致社恐,因为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给人们带来了焦虑。
比如,工作压力。在职场中存在着淘汰制,为了和他人竞争,很多人时刻做着战斗准备,缺乏安全感,认为世界上到处都是危险。懂得调整心态的人,能够合理地排解压力,敏感又不擅长调节心态的个体,就容易对他人抱有敌意,进而产生社交焦虑。
最后,创伤事件因素。比如,小时候遭受到欺凌,嘲笑或折磨。再比如,总是受到别人的拒绝。创伤事件的强度不同,对人的影响也不同。有些创伤影响不大,比如被领导训斥、某次考试不利、工作失误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大多数人都可以自己调适。但那些严重的创伤,有可能会让当事人丧失安全感,从而逃避社交。如果不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这种创伤导致的社交焦虑可以伴随人们多年,甚至终身。
当然,你不必过分担心,严重到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创伤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常见,作者指出,只有当社恐症状严重到影响个人生活时,你才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进行干预和纠正。大多数社恐人士只是对社交有轻度的恐惧或者缺乏社交技能,这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改善。
3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
社恐人士主要有三个典型特征,就是过度关注自我、负面思维和安全行为。过度关注自我,是指社恐人士会在社交场合被自己的恐惧支配,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己的反应上,错过了交谈中真正重要的信息。
负面思维是指社恐人士常预想自己会被他人批评、挑剔。而安全行为指的是社恐人士为了维持内心的安全感,会做出一些逃避社交的行为,比如交谈时不和别人对视等等。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在她看来,过度关注自我是人们产生社交焦虑的关键原因,想要提升社交能力,你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1、减少自我关注
减少自我关注。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你的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别处,使你忘记自我,从而更加自然、主动地与他人进行社交。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周围的人和事物上面,能使你对周围的环境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从而停止对周围环境的揣测以及对自我的怀疑。具体来说,你需要一些帮助你转移注意力、减少自我关注的小练习。
首先,你可以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保持两三分钟,体会自己是不是感觉发冷或者发热?是不是疲劳?身上的衣服舒不舒服?脑子里有没有浮现哪些以往的回忆?关注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提醒,可以打住了。
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身边的事而不是自己的内心上。你可以刻意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周围,同样保持两三分钟。想想自己待在哪里?是室外还是室内?周围的东西是什么颜色?手边的物品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周围的人身高相貌是什么样的?他们穿什么衣服?更好地融入社交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忘记自我,用开放的态度融入他人。
反复进行转换注意力的练习,可以让你在需要的时候轻松地转移注意力,更多地关注他人的行为和周围的事物,不让恐惧和焦虑占据你所有的注意。
2、转变你的负面思维
社交焦虑者普遍都有一种要被批评的预感,与其说这是一种想法,不如说这是一种心态,这样的心态会影响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消极想法,比如,感觉自己无能、不受欢迎一般都与不自信有关:“我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一个人会这样想,说明他对自己缺乏信心。这样的想法持续时间越久,就越让人绝望,这就是负面思维模式。怎么克服负面思维呢?
首先,分清想象和现实。比如,想象你正在朋友家中参加聚会,整个房间里都是你之前没见过的陌生人。在你进入房间的瞬间,原本喧哗的屋子突然安静了。如果你是一个社恐,你可能会想:“每个人都在看我。”当别人询问你的名字时,你感觉自己好像处在众目睽睽之下。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于是你开始躲避别人的目光,感到浑身发热,想找一个地方躲起来。你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一定显得非常愚蠢,于是变得更加战战兢兢,害怕搞砸了朋友的聚会。
作者告诉我们,社恐人士总是想象自己会做错事,让自己不由自主地陷入消极情绪。但没有唯一正确的社交方式,我们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者让自己感到舒服就可以了。
所以,要克服负面思维,你首先需要分清想象和现实。当你猜测“他们认为我很古怪”时,如果反问自己:“我怎么可能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并用新的想法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我只是在猜测,我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的话,可能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其次,寻找替代性的思维模式,它要求你质疑和检查自己的想法,看看它们是否恰当,是否有意义。比如,用这样的想法激励自己:“如果我……会更好”,而不是用“必须”“应该”或“理应”等词汇来迫使自己做一些事。
这种方式的本质是帮助你拥有一种开放的态度。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的做法,对待同一件事,我们本来就有许多选择。慢慢用正面的思维模式代替消极的、负面的思维模式,你会发现,与你做得是否“正确”相比,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你独特的想法。
3、改变你的行为
接下来就是要改变我们的行为,要知道过多的安全行为并不能为你提供保护伞,甚至还会事与愿违,让你在社交场合更加引人注目。比如,当你试图小声说话以避免招致别人的关注时,人们可能反而会让你重复刚刚说过的话,这样你可能要在所有人的关注下更大声地重复自己的话。同样地,你试图避免谈论私事,借此来隐藏“真实的自我”,但是这样做有可能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好奇,尤其是在他们想要表现得亲切一些时,于是他们便开始询问更多的私人问题。
而改变行为的方式是什么?作者管它叫“脱下铠甲,看看危险是否会降临”。把你认为不能做的事列出来,然后主动地、有计划地去尝试做做看,看看真正会发生什么?
首先,你需要确认自己的安全行为是什么。每个人的安全行为都不一样,有些做法只有你自己才最清楚。其次,预测自己会在哪些情况下做出安全行为,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放弃安全行为会发生什么?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大胆地去尝试不再使用安全行为,看看结果到底如何。
如果你实在太害怕会出现自己恐惧的结果,你可以在计划中加入一个你信任的人,他可以是你的家人或朋友,他应该是一个足够了解你,能够给你安全感的人。让他陪伴你去踏出这一步,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网址:《无压力社交》—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00672
相关内容
压力管理指南读书笔记《减压生活》读书笔记
无压力社交
《养花》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生活黑客》
《极简主义》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合集6篇)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500字
互阅书香丨图书交换:分享书籍·交换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