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锋】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艺术审美教育倡导批判性思考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艺术生活# #艺术审美教育#
【彭锋】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艺术哲学、自然美学或环境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已经成为今天美学的三个主要的分支领域。美学领域出现的这三种突出的理论,与当前人们面临的主要审美困惑有关。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就是根据美的标准对日常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改造。一般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区分出许多不同的层面,有些比较浅显直观,有些比较深入隐晦。比如,个人美容、家居装饰、城市景观等等,属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外显层面;经济生活中符号价值的凸现、新闻媒体对社会现实的改造、基因技术对动植物世界的改造、新材料技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以及人们在哲学上认识到整个世界是由“解释”而不是“事实”构成的,如此等等相对就比较深入,也不容易为人发现甚至接受。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之所以成为当今美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原因在于审美化明显僭越了自身的边界。按照经典哲学的划分,审美化应该局限在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比如说认识论领域和伦理学领域无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审美超越艺术领域的界限而进入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这种僭越的合法性需要解释,它在实践上所引起的一系列后果的价值需要检验,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争论。
我认为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讨论应该在一个广阔的跨学科的领域进行。我们可以从哲学上来讨论审美的越界是否应该,从社会学上来讨论这种越界如何可能,从政治学上来讨论这种越界的隐蔽目的,因此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反思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一些人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发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更隐蔽的统治形式,在表面的自由游戏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资本的和技术的控制。我从哲学—美学的角度主张,日常生活审美化必将走向自身的反面,因为它实际上是以美的名义扼杀我们的审美敏感力。
为什么说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不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如何进行的。与哲学美学家在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不同,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改造的设计师们对美都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看法。设计师们通过社会调查、名义测验、计算机数据处理获得美的标准,然后再按照美的标准进行设计,最终生产出完全符合美的标准的产品。我将这种美称之为“平均美”。“平均美”类似于日常语言中的漂亮、甜美,而不是真正的美学意义上的美。美学意义上的美或审美对象是不能被抽象成为标准的,它只是每个个体事物直接呈现出来的活泼泼的状态。与我们要积极投入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智力上的努力才能介入审美对象不同,“平均美”反过来追逐消费者,消费者不需要投入任何积极的努力,只需完全放松就可以消费它。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平均美”扼杀了我们的审美感悟力。由设计艺术塑造起来的后现代社会的审美化外观,就是这种“平均美”的外观。这种“平均美”不仅无须欣赏者的任何主动努力,而且具有极强的侵略性,它会主动向消费者进攻。在“平均美”的攻势下,人们逐渐丧失自己的审美判断力,随波逐流,任人摆布。“平均美”不仅具有极强的侵略性,而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使得它能够在这个残酷竞争的社会最终胜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世界上除了“平均美”不存在任何具有其他特征的事物,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一些思想家已经发出了令人震惊的预见:这将是一个美的荒原!
由此,在这样一个全面审美化的时代,怎样摆脱“平均美”的追逐,就成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认为唯一摆脱“平均美”追逐的方法,就是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采用真正的审美策略,发现并培养个体的审美敏感和个性。事实上,对感觉和个性的培养,一直是美学和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因此,今天的艺术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甚至矛盾的重任,那就是要帮助被“平均美”追逐得无所适从的大众,通过真正的审美而进行自我救赎。
(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录入编辑:乾乾)
网址:【彭锋】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23273
相关内容
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美学上的反感”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
情境建构:日常生活美学与新都市主义批判
日常生活审美化
浅谈生活美学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文化批判 【佳鹏设计】
新书:《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