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群:让未来交通出行更美好

发布时间:2024-12-03 04:12

未来交通可能会有更多的空中出行方式,如无人机交通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改变生活# #科技出行#

原创 徐芳芳 科学中国人

陈喜群

在交通拥堵已成为全球各大城市的“老大难”问题之际,共享经济浪潮促进了各种共享交通出行模式发展,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曙光。回想多年前,人们在上下班高峰期焦急地等待出租车在身边停下时,不会想到有一天只靠一部手机,就能召唤到一辆专门为自己服务的车,也不会想到几乎快消失在大街小巷的自行车,转身就以共享单车模式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

应运而生的多种共享出行平台在提供实时供需匹配服务、给出行方式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复合交通网络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如何实现共享出行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对多模式交通系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我国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针对共享出行平台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虽刚起步,却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长聘教授陈喜群就是其中一位,对这些极具学术价值又充满现实意义的课题,他一直有着浓厚兴趣。为中国大城市制订安全、便利、集约、环保的共享出行方案,为形成全新、系统、高效、协同的共享交通体系出一份力,是他的心之所向。

融入血液的清华精神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始建于1926年,是清华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工程系科之一,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极高的学术声誉而享誉海内外。作为工程师的摇篮,它更是无数年轻学子魂牵梦绕的地方。

陈喜群很幸运。2004年高考后,他不仅迈入了清华,更踏入了这所历史悠长的老院系,从此开启了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长达9年的学习生涯,幸运地成为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的先驱、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创始人史其信教授的“关门弟子”。从本科到博士,时光匆匆,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却深深融进了他的血液。

在陈喜群看来,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母校校训会有不同理解。早先他更多的是对前半句“自强不息”的践行,但对后半句开始留意是在他博士毕业,准备去美国留学前。

临行前一天,陈喜群到博士生导师史其信教授家,向老师辞别。他们聊了很久,临别时老师对他说,清华校训中,大多数人能做到“自强不息”,但真正能做到“厚德载物”却很困难,而且这往往会被大家忽略。老师希望他能真正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仿佛沉睡的人被惊醒,从未过多留意这句话的陈喜群从那天起开始细细品味它的含义。毕业至今已近10年,清华校训已变成一种内在动力激励着陈喜群不断前行。现在的他,对校训有了新的理解:“‘自强不息’可以让一个人走得更快,但‘厚德载物’可以让一个人、一个团队走得更远。”

与科学大咖面对面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通研究所(以下简称“伯克利交通研究所”)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学术声誉和科研实力的殿堂级交通研究机构,它一直是陈喜群想要去“朝圣”的地方。2011年8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还在清华读博的陈喜群成功圆梦,顺利申请到去那里做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机会。在那里陈喜群见到很多之前只在书本里见过,而名字早已如雷贯耳的科学大咖。

Carlos Daganzo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世界交通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的研究视角非常独特,陈喜群学习了他讲授的两门课程——公共交通系统和物流。Daganzo教授的课程完全颠覆了陈喜群之前的认知。课堂上,Daganzo教授会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讲授,没有冗长的“引经据典”,只有令人兴奋的创新,而且他会在黑板上手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他超强的逻辑能力、平易近人的大师风范、对学术的严肃认真,让课堂既轻松又丰富。陈喜群在这样的氛围中收获颇丰。每节课他都认真做了笔记,至今这些笔记仍被陈喜群精心保存。

每周五上午,陈喜群还会固定参加Pravin Varaiya教授的组会,并在学期末进行学术报告。Varaiya教授也是美国工程院院士,虽然他是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却经常做一些智能交通类的项目。

在清华时,陈喜群经常利用PeMS平台做研究,这是一个高速公路交通流监测平台,拥有整个加州高速公路系统过去十年的所有数据。虽经常使用,但对这个数据宝库从何而来,之前陈喜群并不清楚。参加组会过程中,他才了解到原来平台的雏形就是Varaiya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们做出来的,开发出第一版后每年都会进行数据更新。然而这仅仅是Varaiya教授指导学生完成的众多科技成果转化案例中的一个。随着了解的深入,陈喜群发现带领学生进行产品孵化,帮助学生创业,并对产品进行不断完善,这正是Varaiya教授在人才培养上的独到方法。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令陈喜群着迷。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的一年时间,在大师的熏陶和感染下,在如何将产学研更好结合这个问题上,陈喜群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

陈喜群在美国的学习其实分成两个阶段,在伯克利交通研究所一年学习期满后他回到清华。2013年年初博士毕业,他又到美国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学习,这次他选择了马里兰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加入张磊教授课题组不久,他就参与了一件大事——申请美国马里兰国家交通中心。美国交通部的大学交通研究中心计划分国家级、区域级、Tier 1三个等级,国家级交通中心全美仅5个、区域中心有10个,还有15个Tier 1级别中心。当时陈喜群参与申请的是国家级中心,申请成功后,每年会收到联邦拨款282万美元,一共拨付5年,从经费支持来看这确是一件大事。

最终,2013年10月中心申请成功并获得美国交通部的资助。这次成功,在陈喜群看来,除团队的密切合作外,更离不开张磊教授出色的领导力。“张老师也是清华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在美国打拼多年,现在已是马里兰大学的终身教授。他非常年轻就成为中心的主任,也是华人中第一位美国国家交通中心主任。他非常有实力,带领中心发展得很好。”提到张磊教授,陈喜群言谈中满是敬佩。

作为主任助理,能够参与中心前期的申请工作及整个中心的项目管理工作,陈喜群感到非常幸运。“整个立项过程、专家的评审过程、项目的组织管理、盛大年会的组织,所有的事情我都参与进来,这对我是极大的锻炼。”陈喜群说。通过参与这些工作,陈喜群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

带着获得的新知、带着更开阔的视野,在美国学习三年后,陈喜群回到国内。以“百人计划”研究员身份加入浙江大学。

团队合影

积跬步方能至千里

2017年成立的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智能交通研究所,顺应了交通强国的国家战略和浙江省打造交通强省的重大需求,所长及创办者是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著名专家王殿海教授。作为陈喜群的伯乐,是王殿海教授将他引进浙江大学并将他带入自己的团队。

团队老中青年龄结构布局合理,成员间团结有爱,在密切合作的同时,每个人又保持着学术独立性,能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自由探索。在王殿海教授的带领下,在开拓创新氛围的驱动下,研究所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社会输出了大量优秀的高技术人才,为推动交通领域技术进步、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交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前辈扶持,有团队助力,陈喜群很快组建了自己的交通数据与仿真优化实验室。为让学生们在团队中更好地成长,陈喜群会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志向,从而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成才。因为跟学生们年龄相差不大,所以陈喜群能很好把握他们平时关心的问题,与他们相处得很融洽也很快乐。在美国的学习经历,让陈喜群收获颇多,所以他非常鼓励学生们积极利用资源、抓住机会去国外锻炼。他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多学科交叉、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担任土木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后,陈喜群承担起了系里与国际接轨方面的工作,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教学任务。虽然管理、教学任务重,但他的科研工作却并未落下。

“大数据、交通仿真、优化,这三个关键词可以概括我的研究方向,并且这三方面是互相支撑的。”陈喜群介绍,“交通大数据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和移动运营商合作,对匿名手机信令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群的居住地分布、工作地分布以及不同时段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情况,由此了解用户出行的特点。机动车也是我们检测的重点,通过微波数据、雷达数据可以掌握机动车的行驶状况;通过车载GPS和‘北斗’定位,我们可以了解出租车、公交车的行驶速度及空间分布。在公共交通方面,我们也收集了不少数据,包括公交/地铁刷卡数据。以上几部分构成了城市多模式交通的大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找到交通拥堵产生的根源、了解交通供给与需求的状况甚至了解由交通拥堵会带来怎样的环境问题,当然这是拓展性的研究,但我们未来会涉及。”

随着共享出行方式的兴起和繁荣,为尽可能提高共享出行的比例,达到资源共享、集约的目的,通过数据建模,研究共享出行背后的行为机理和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对此陈喜群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在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中,以共享出行为研究对象,陈喜群开展了移动互联环境下共享出行行为建模与管理优化的相关研究,为提高我国新型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在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多模式交通系统耦合机制与主动调控技术”中,陈喜群将研究面进行了拓展,将关注点放在了更为复杂的交通系统调控研究上,为提升城市多模式交通系统调控策略的科学性与实施效果做着深入探索。

除纵向课题外,陈喜群还承担了许多横向课题,和滴滴、华为以及阿里云城市大脑,这几个大的互联网IP企业都有合作。

2016年,陈喜群团队和滴滴团队共同发布了中国城市智能出行研究报告,提出了创新性的可靠出行可计算指标,这些指标被央广网等媒体发布的同时还被《中国交通年鉴》作为增刊专门进行了收录。采用传统的交通流模型与前沿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混合模型进行研究,陈喜群带领团队跟华为开展合作,利用有检测器的路口、路段交通情况来推测没有检测器的路段交通情况,实现了对未来交通状态的演化进行短时预测的目标。目前,团队和阿里云城市大脑的在多分辨率交通仿真方面的合作正在进行中。除此,团队和航天科工集团、宁波交通研究中心、杭州地铁集团也有一些横向项目合作。

2015年加入浙江大学至今,陈喜群成长得很迅速,他入选了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9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获得者。2020年12月31日,他成为浙江大学长聘教授。除了感到自己非常幸运外,他更感谢浙江大学和建工学院提供给他的好平台。以此为依托,积跬步至千里,在未来的工作中,陈喜群将围绕大数据、交通仿真、优化三个关键词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打通多种出行方式间的壁垒,为实现全天候多模式共享便捷出行贡献智慧和力量。

他说:“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5G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超强的实验环境和数据环境,在这些方面中国在全世界已走在领先行列,在如此良好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努力让未来交通出行变得更美好。”

原标题:《陈喜群:让未来交通出行更美好》

阅读原文

网址:陈喜群:让未来交通出行更美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54757

相关内容

交通畅行,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智慧交通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绿色、智慧、便捷,城市交通让出行更美好
畅行的交通让城市生活更便利 美好出行需求如何更好满足
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利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中科院陈贺能教授来我校进行科普演讲
绿色交通,让出行更低碳环保高效
绿色交通落地策略:让出行生活更美好
未来五年,看交通出行新变化
智慧交通 让出行更畅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