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南发布

发布时间:2024-12-03 21:34

城市规划还涉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的布局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城市规划#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日前,我市公共服务设施地方标准《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顺利通过技术审查,正式发布。

《指南》分别对教育(托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服务、商业服务、管理与服务、市政交通及其他公共安全设施的配置指标和配置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将为我市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布局、有效供给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指南》的发布,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何配套,我市有了新的“教科书”“规划图”,津城居民生活品质升级路径愈加清晰。

集中打造三级“服务核”

公共服务“按需”匹配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养老、托育、卫生医疗、休闲活动等方面的新需求日益突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成为影响社区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此,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积极开展深入调研,组织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编制了《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南》,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新建项目规划设计与规划审批管理中落实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力求推进全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多样性发展和落地实施。

“《指南》是落实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的具体举措,也是实施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的重要技术支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管处处长李威表示,《指南》结合天津实际,因地制宜,提出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标准,建立分级对应的设施布局模式。在层级方面,明确将居住社区划分为街道社区、居委会社区、业委会街坊三级,通过居住分级体系与社会管理和规划管控相对应。在类别方面,主要分为八大类,包括教育(托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管理与服务设施、市政交通设施及其他公共安全设施。

《指南》提出,将社区公共配套设施整合集中建设布局,提高服务效率,打造三级“服务核”——街道之家、邻里之家、业主之家,成为地块内必配公共服务设施。基于新、老社区的现状差异,《指南》对新建社区和老旧社区有着不同的设施配建要求。对于新建社区,形成服务5万—10万人的街道之家、服务1万人左右的邻里之家、服务0.1万—0.3万人的业主之家,并且将其临近轨道站点、公交首末站、公园绿地、中学、小学、幼儿园等集中布局,形成服务高效、生活便利的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对于老旧社区,改造补建公共服务设施的,根据建设条件,形成一个或多个街道级社区中心和居委会级社区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公共服务,有效补齐基层服务设施短板。

除了对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各类公共设施提出指标要求外,《指南》还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方面增设了高标准配置的提升型设施指标,鼓励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力求丰富百姓生活,提升各类人群幸福指数。

布局优化标准提升

保障家门口的公共服务

《指南》对市民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出行等公共服务设施标准进行了优化提升,系统化、精细化设置指标,保障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公共服务。相较以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指南》有哪些新的改革创新亮点?

据介绍,《指南》加强了空间规划布局的指导。在教育方面,综合考虑生育政策、人口结构等影响要素,突出素质教育改革、教育公平、优质资源均等化。新建型社区的义务教育设施鼓励小班制。鼓励新建社区小学与居委会属地共同管理,就近入学。增加社区学校、学龄儿童养育托管中心作为提升型教育设施,此外,考虑产业工人和商务区适龄儿童教育问题,提出结合社区情况增设婴幼儿养育站。

在医疗卫生方面,根据“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改革方向,做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将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为社区医院,推进标准化全科门诊建设,增加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适应老龄化基本国情。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医疗卫生养老设施,设置工疗康体服务中心、诊所作为提升型医疗卫生设施。

在文化建设方面,健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和居民开办各类文化设施。倡导共建共享,增设社区文化活动站(含社区青少年活动站、社区老年活动站),让居委会社区成为居民交往合作的精神家园。

在体育健身设施方面,增加体育设施供给。鼓励集中运营本地区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鼓励依法依规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建设健身设施。

在为老服务方面,打造“为老服务生活圈”,围绕老年人“身边、床边、周边”的多种需求,建立适应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模式的养老设施配套体系。大力发展嵌入式养老,每个街道不少于1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提供老年关怀、老年服务、老年活动等设施。在街道层面,统筹规划设置养老院(老年养护院)、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居委会层面,落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建社区落实老年助餐服务,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生活性服务业资源统筹利用、共建共享。

在日常出行类设施方面,将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交通紧密结合,最大化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解决“停车+通学”问题,鼓励学校迎送门户安排至地下空间,缓解学校周边停车问题。

此外,《指南》还对管理与服务、商业服务等类型设施配置提出要求,标准进行了优化提升。

改变“唯指标”配置

动态适应发展新需求

“这次地方标准的编制,改变了此前传统规划按照千人指标核算的‘唯指标’配置方式,力求将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和完善社会治理相结合,形成兼顾普适性、创新性、包容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新标准。”参与《指南》编制的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七院高级规划师周怡舟表示。

《指南》在编制中鼓励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周期性考虑,随着居民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生长性规划设计思维,实现服务设施空间的动态适应和弹性预留,增强社区韧性。比如,鼓励学校操场分时使用;社区中心停车位的分时共享;根据老龄化和学校生源变化,相关设施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功能置换或调整;商业设施滚动开发等。除学校、养老院等个别具有人口强相关性的设施外,街道级和居委会级公共服务设施不再按千人指标进行核算。

据了解,《指南》的核心理念已在我市西青区水西板块两个居委会的社区中心规划设计中进行了试点应用。

“在原版规划里,托老所只有看护功能,根据《指南》进行二次深化后,养老设施的功能更加细分,增加了心理康复区、物理抗衰区、睡眠康复区等。由于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为社区增加了4000多平方米的中心绿地,居住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水西项目相关负责人曹昌虎告诉记者,这两个社区共有1300多户居民,服务两个社区的邻里中心把商业网点、养老设施、居委会办公用房、物业管理用房、居民学校、警务室等集中于一体,今后业主办事将更便利。此外,教育资源布局也更加集中,在社区和学校侧门之间规划建设了一条内部路,小区内部实行人车分流,孩子可以轻松步行上学,家长甚至可以在家“目送”其进校。

据悉,《指南》还将在海河柳林地区的相关规划设计中得到应用。“我们将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落实《指南》相关指标要求,随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逐渐落地,天津将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让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李威说。

网址:我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南发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64511

相关内容

基于生活圈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实施 西安市积极探索社区发展新模式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资源下沉 优先发展社区养老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
杭州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的研究.doc
杭州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7月起实施
从居民需求出发 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
包容性设计理念下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要点分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