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05 14:09

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哲学,它探讨美感、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 #生活知识# #生活智慧# #美学#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对艺术审美的态度直接融入现实生活之中,使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被艺术的品质填满。

审美生活日常化 则是关注审美方式的转变,使其逐渐朝着生活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以此保证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逐渐抹平。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再思考

进入我国学术界,最初是作为一种文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开拓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范围。它是“审美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论延续。

周贤发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

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其显著的特征乃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美化,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我们越发地感受和追求视觉的快感,也越发地体验到外观的视觉美化成为主流。......能否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阶段?这个阶段和艺术与生活保持距离的文化是否有本质的不同?美学领域探讨

陶东风则从文艺学学科入手,在《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一期发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他认为后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艺术与日常之间的界限的消失。

2001年12月《文学评论》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联系主办了“人的全面发展与文艺学建设”理论讨论会。在会上,陶东风提出了“审美的泛化”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论点。2003年11月《文艺研究》与首师大联合召开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会上陶东风、王德胜等人进一步明确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文艺争鸣》在2003年第6期推出了“新世纪文艺理论的生活论话题”专辑,刊发了一组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文章。陶东风,王德胜、黄应全等人有9篇正面探讨并肯定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字,这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些学者们强调:我国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都应该密切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刊登鲁枢元的《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的质疑文章。同年杜书瀛和毛崇杰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观点提出质疑。童庆炳在《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发表了《文艺学边界三题》一文,他以文艺学边界问题质疑“日常生活审美化”。此后连续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继续阐述上述观点。

日常生活审美化:美学走向现实生活的必然

开始注重美的实用问题研究与探讨,

一、是美学研究者的自觉理论转向 二、美学研究者对现实生活的着力强调 三、学术会议议题的转向

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的审美超越

日常生活:一重复性 二经验的固化与思维的惰性 三、自然性与恒久性 四、伦理性与习俗性

国内有些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不赞同,除学科问题、学理问题等原因之外,还应与我国学术界长期形成的对美学的固定认识有关。;国内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持反对态度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没有将某一理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一定社会环境统一起来加以考察。(全球化 市场化)

【】审美泛化 审美趣味的当代剧变 大众文化:审美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对抗

媒体时代的影响

二、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人们对文艺学的现状不满意,文艺学知识生产的突出问题之一,表现在不能积极有效地介入当下的社会文化与审美/艺术活动,,尤其是大众的日常文化/艺术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事实上,当代的消费社会及其文化与艺术活动的新变化、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等已经迫切地要求我们改变关于“文学”“艺术”的观念,大胆地把流行歌曲、广告、时装等吸纳到自己的研究中(至于他们是否属于文学艺术则大可不必急于下结论,许多在当时不被视作“文学”的文本在日后获得认可的事例比比皆是)

引用了西方的理论外援:①美国社会学家福恩特在2000年题为《社会学与美学》的一篇文献综述中言及的,当代西方社会学与美学相互渗透,出现一种审美化趋势,以至于当代社会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总之“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

②德国哲学家韦尔施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观,审美无限泛化下来,笼罩了我们整个儿的社会现实。

③波德里亚“符号与商品的交融”“实在与类像之间的界限的消弭”,“审美的内爆”等一系列概念,说明当代社会中,实在与影像之间的差别消弭不见,日常社会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即是仿真的世界或者说后现代文化。

④应该社会学家费瑟斯通的《后现代主义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它也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来讨论后现代社会的重要尝试之一。

因此陶东风呼吁扩大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当代的消费社会及其文化与艺术活动的新变化、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等等,已经迫切要求我们改变关于“文学”“艺术”的观念,大胆将流行歌曲、广告、时装等吸纳到自己的研究之中。

【而考究日常生活审美化 话语权,】除了陶东风,早在2001年周贤刊于《哲学研究》上解读文化“视觉转向”的《日常生活的“美学化”》一文,已经使用了这个术语。有意思的是,周宪敏锐注意到了德国哲学家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描述,进而猜测最早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也许就是这位德国当代哲学家。他提出所谓文化,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资格、标志和地位,拥有艺术趣味和审美品格的人并不是黎民百姓。故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民主化和传播技术的演进,艺术逐渐走出了少数人的“樊笼”而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美化生活成为一个日益民主的文化的标注。以上是周宪所征引的韦尔施的相关观点。后来《重构美学》的译稿校阅,一度将“审美化”改作“美学化”这可见周宪将 aestheticization一语译作“美学化”而不是“审美化”,从而痛失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术语发言权,委实情有可原。在往上追究,有人提出还可以上溯到周作人之叙写日常生活的平淡和诗意,以及五四之后的“新生活运动”,甚至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可见追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语权,只能是一笔糊涂账。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普及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003年第六期《文艺争鸣》杂志上,有一篇文章预演了日后密密层层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逻辑。这篇文章是朱国华的《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略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条件》→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不是具有如鱼得水的中国语境?它究竟是少数人的话语,还是具有普遍性意义?或者,它就是西方话语的跑马场,抑或中国小资的文化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证的大幕,由此拉开。之后2003年最后一期,《文艺争鸣》联手首师大,推出了一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文章。《文艺争鸣》“新世纪文艺理论的生活论话题”的编后记,在《“生活”概念、生活转型、日常生活的文艺学》的编后记中,编者时而用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译本里同一术语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这一表达方式,时而融会贯通将它表述为“日常生活本身的文艺审美呈现”,似乎编者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日常生活”进入文艺学的革命意义。媒体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述,还是语焉不详的。

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代

2004《文艺研究》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或者更确切说,对于文艺学这个多少像在苟延残喘的传统学科怎样走出一条新路,表达出的兴趣几乎与《文艺争鸣》同步。2004年第一期上刊出题为《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在这个专栏的背后,依然还是陶东风的影子。

2004年关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讨论如火如荼,非常热闹。

后来张玉能细心区分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三个向度。

2005年题为《审美泛化与审美空洞》的文章中,金元浦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导致了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领域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乃至改变了文学和艺术的传统定义。由此可见,从2003年底《文艺争鸣》的那篇文章开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证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和美学“文化研究转向”的一个风向标,日常生活怎样被审美化、为什么被审美化以及究竟是不是应该被审美化,诸如此类的问题理直气壮成为文艺学和美学学界关注的热点。2005年伊始,《学术月刊》与《文汇读书周报》联合评出2004年度十大学术热点,日常生活审美化名列其第九位

【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证,有两个焦点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鲁枢元和王德胜的论争,以及赵勇同陶东风的交锋】

后王德胜的文章《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它不似陶东风的欲言又止,也不似陶文和金元浦拉过文化产业来做后盾,而是高屋建瓴进行理论概括,旗帜鲜明地将文艺学和美学面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标举为一种“新的美学原则”。视像与快感的消费与生产在使精神的美学平面化的同时,也肯定了一种新的美学话语,即非超越的、消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的美学合法性。

鲁枢元的发难文章题为《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价值取向析疑》,刊于《文艺争鸣》2004年第三期针对的是王德胜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美学新原则的观点。他认为当下流行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反过来叫做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而真正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则是一种充满了精神愉悦的审美至境。第五期推出王德胜的《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和陶东风的《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两篇文章皆以答鲁枢元为副标题。第六期鲁枢元再次撰文《价值选择与审美理念:关于“日常生活审美论”的再思考》进行论证

谁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陶东风最忌讳的诗别人误解他走小资路线,丧失人文情怀,是以一再强调,他提倡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是在后极权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赵勇《谁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赵勇基本上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并提。他认为陶东风口头上称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论者这一中国式转向的理论依据,却不见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主要是费瑟斯通和韦尔施的观点;对于文化研究,也表示了他的怀疑。当今的文化研究呈现出一种柔弱无骨的景象;中国的文化研究,缺失的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意识维度。陶东风发表答辩文章《河北学刊》2004年第五期,答辩;赵勇继续撰文回应

从上述争论中,鲁枢元或者童庆炳都会给这几个字加引号➡️悬而未决,而陶东风没有,说明他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

【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

费瑟斯通强调日常生活审美化并不仅仅是当代社会的产物,相反它有一段不算短暂的历史,这段历史涉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维度: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一战以来产生了达达主义、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等的艺术类亚文化,它们一方面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圣性,造成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一方面进而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导致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之上。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与此同时生活向艺术作品逆向转化。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据费瑟斯通的阐释,是指深深渗透入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而这种符号和图像的迅猛发展,其理论来源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以及卢卡契、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鲁姆逊等人对这一马克思主义批判传统各显神通的发展。

【韦尔施与《重构美学》】

阐述了他的两种审美化的思想:其一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浅表性的审美化。其二就是认识论审美化,韦尔施认为,那才是深层次的审美化。

韦尔施认为在当今的审美化潮流中,它们同样不过是追逐镜花水月的一种手段。他给予的两个标签分别是:“作为文化新母题的享乐主义”和“作为经济策略的审美化”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自始至终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形影相随的两个核心概念。现代性标举的是革命和现代化,后现代性标举的是叛逆与和谐。

到底是不是艺术的终结?

黑格尔 丹托 艺术终结论

朱立元对此比较谨慎,2008年10月10日,发表题为《关于当前文艺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的讲演,表示陶东风 金元浦等人在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语境下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有一定意义,其思维方式可取,但是结论可以进一步讨论。他将论争焦点归结为两个问题,一是日常生活是否审美化了?二是文学的边界是否已经完全模糊?他做了否定回答

杨春时也呼吁警惕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负面效应。他倡导“主体间性”为核心的后实践美学,同朱立元的突出人本位的存在论实践论美学针锋相对。➡️大张旗鼓地鼓吹精英路线和贵族精神,对大众文化展开批判。不仅如此,他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也作了毫不留情面的一通数落。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空间转向

网址: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84845

相关内容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ppt
审美日常生活化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杜威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边界”问题
日常生活与审美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