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
开设亲子手工工作坊,增进亲子关系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社区活动信息#
【作者简介】张莉萍(1967-),女,壮族,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教研室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广州510320)
【内容提要】 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利用团体辅导技术,专业的社会工作在微观层面帮助改善家庭亲子关系,帮助父母提高与孩子沟通技巧,实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和目的。在校园社会内部,教职工也面临家庭亲子关系这一家庭与社会问题。本文以一个校园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案例,解释亲子工作坊实务工作的理论依据与相关研究,表明了社会工作专业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和潜力。
【关 键 词】和谐社会/亲子工作坊/亲子关系/家庭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
家庭是社会基本细胞和单位,只要和谐小家庭健康存在,和谐民主的大家庭的建设就非常有利了。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校园工作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在校园家庭关系中,如何处理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样是令身为父母亲的教师们非常头疼的话题。虽然大多数教职工身为教师,但师生关系毕竟与亲子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人师表者也常面临亲子关系问题。据一项调查研究报告反映,即使是教育系统的优秀女性群体,尽管她们整体上婚姻家庭生活状况良好,但“作为母亲其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常常产生情绪上的困扰”[1]。
近年来,在港台地区社工界、心理辅导界流行的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正是针对家庭亲子系统运转不良而广泛开展的服务形式,较有效地提升亲子沟通能力。本着社工实务精神,针对高校教职工这一独特的服务对象,笔者策划了一场的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其目的和宗旨意在实践“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主题,进一步探讨建设和谐校园的具体途径、方法和手段,尝试验证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潜力和作用。
一、亲子工作坊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依据
1.萨提亚治疗模式
众所周知,社会工作学的科学化进程是与心理学的发展紧密相连的。1950年代以后,由美国心理治疗界兴起的家庭治疗运动在欧美蓬勃发展,各种家庭治疗理论模式风起云涌。相对于传统的个人治疗模式,把人的问题归因于人的内在需要或成长发展的冲突矛盾,家庭治疗模式借助于家庭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把人的问题归因于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内产生的不平衡状态,从而使传统的心理治疗手法把问题的焦点由个人的内心转移到家庭系统的模式、规律、动态以及平衡之上。比如,从系统理论来看,儿女出现问题,很大程度反映夫妇二人关系出现了问题[2](P93)。直到1990年代受后现代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冲击以前,在近五十年的一段时期内,相继出现了梅利·鲍恩的家庭治疗法、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法、米纽秦的结构家庭治疗法、迈克·怀特(Michael White)与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的叙事治疗法。
萨提亚的沟通理论是亲子工作坊的直接依据。“当涉及解决家庭问题或团体关系时,运用家庭系统理论、沟通与互动沟通理论的许多具体概念是最恰当的;这些概念的引用是处理亲子关系的最佳工具。”[3](P251)萨提亚的治疗模式认识到家庭在人的自我观念与行为模式形成中的重要性,并且希望通过对家庭历史的追溯与家庭沟通方式的理解,找出家庭成员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家庭互动方式改变,达到个人成长目的。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中不良的沟通方式对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打击,因此萨提亚认为,通过改善沟通的技巧,可能达到提升家人自我形象的效果。联合家庭治疗的特点就是进行直接沟通的示范,并让案主模仿,从而学会良好的沟通方式[4](P202)。萨提亚本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创立了理论模式后,她在世界各地也开办工作坊,传授联合家庭治疗理论与操作技巧[4](P199)。1974年,在美国家庭治疗运动的“武林争霸战”中,萨提亚被男性倾向的当权主流思想所排斥,转辗东南亚。1983年,她到香港讲学及主持训练工作坊,以其热诚的魅力、超卓技巧和感染力极强的亲身示范吸引了大批香港本地的追随者。直至近期,笔者在港见习社会服务,仍能强烈感受到萨提亚治疗模式在个案或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上的应用。
2.游戏治疗
艾莲娜·吉儿(Eliana Gil)曾经总结,不管是在个人辅导、家庭治疗还是在团体治疗中,都有运用游戏作为收集资料、评估问题和介入问题的手段。尤其是团体工作一直重视团体游戏治疗,把它作为团体成员加强沟通、理解、成长改变的媒介。[4](P22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种技术是从分析成人开始的,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犹太裔英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克莱因发展创立了儿童精神分析学,形成了独特的儿童分析技术一游戏治疗。克莱因主张,游戏容许儿童带出潜意识的冲突,并以一种安全的方式面对他们的情感,借此可以整合其偏差行为。Garry也认为,玩具是儿童的词汇,游戏是儿童的语言;儿童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学会运动,产生联想与幻想,而他们的问题也随之在游戏中得到解决。Landreth则强调,在儿童玩出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的过程中,已经潜在地发生着自我治疗的功效。[5]
团体游戏治疗的机制是:提供儿童最接近家庭的结构与接纳性,使其获得一个自我成长和学习他人的社会心理过程,并能够从有效的治疗关系中和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情境中获得自我学习与自我改变。[5]团体游戏主要有三种治疗模式:儿童中心式团体游戏治疗、阿德勒式团体游戏治疗和格式塔式团体游戏治疗模式。
本文介绍的工作坊案例采用的是格式塔式团体游戏治疗模式。格式塔疗法融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身体治疗和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采用实验行为主义方法学来处理当事人主观知觉世界和此时此地的体验,是一种过程取向的治疗模式。其基本目标是协助儿童借助于各种治疗性的体验来获得自我觉察能力,从环境支持转为自我支持。在游戏治疗现场,治疗师注重与儿童建立平等、尊重的“你—我”对话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为了强化儿童对现实的认知,治疗师要协助其关注自我经验,使其意识到这些体验是什么以及如何体验[5]。比如在亲子工作坊现场,导师会提出一些促成现时中心式的问题:“你现在正在体验着什么?”“你现在感觉怎样?”“你指挥爸妈捡玩具时,感受到了什么?”“你牵着妈妈的手穿越障碍12分钟觉得很辛苦,可是你妈妈已照顾了你12年(岁)她会有什么感觉?”正是在这种问答中,不仅是儿童,包括双亲在内都得到了一种全新而又独特的亲子关系体验。
3.团体动力学理论
工作坊(workshop,又称工作室)是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技巧,对服务对象进行互动、实施服务,达到目的的社会工作学或心理辅导方式的一种通称。
团体动力有别于其它学习型团体,具有整合个人内在觉察与外在互动干预的功能。它涉及众多领域,研究的范围大致包括团体内聚力、团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力、领导方式与团体生产力、团体目标与团体成员动机以及团体的结构等。其中团体目标是团体动力学中的核心课题,它决定一个团体的发展水平、成员对其团体的信任程度、成员的自尊及成员对自身行为的要求等。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来自于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联结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所以,团体动力将有助于人际互动、沟通技巧、自我成长并提升个人之自我了解,进而增进个人与团体、社会环境之互动、引导能力。
工作坊之所以被冠名以“坊”的形式,是因为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其参加者规模较小,原则上以8-15人(或户、对)为适宜数量。这与大批量的工业生产低成本、高产出的目的相反,极其类似手工作坊生产目的和形式,故此得名。
在港台地区,团体动力工作坊是专业助人者知识传承与实务能力整合历程的一种训练,也是广泛受到服务对象欢迎的服务方式。服务领域适应性十分广泛,医疗卫生、学校教育、司法、工业、社会福利机构和教育机构等,最常见者如亲子关系、婚姻家庭治疗、成长心理辅导、两性教育、学生生涯规划等。
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的目的,如它的名称所示,是以促进家庭父母辈(单亲或双亲均可)与子女互动良好关系形成为直接目的,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及治疗功能。它与提高家庭亲密度团体心理辅导或亲子平行小组不同之处是:
(1)亲子互动。提高家庭亲密度团体心理辅导只针对家庭关系中家长或子女一方:亲子工作坊同时将家长与孩子邀请到现场,通过精心设计的亲子互动游戏,借助于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达到一箭双雕之目的:既启发家长提高处理亲子关系技巧,又起到寓教于乐、教育孩子理解家长苦心之目的。
(2)成员的异质性。与提高家庭亲密度团体心理辅导相比较,后者强调辅导对象的同质性,如它需要通过“家庭亲密度测量”筛选辅导对象;而社会工作虽然也很重视筛选工作,但工作坊对象的异质;陛能够让问题对象有参照系标,认识自我,认识差距,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效地提高亲子互动技巧,从而产生改变动力。
(二)大陆、香港有关亲子促进关系的相关研究
家庭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可以产生巨大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特点和交往方式是为适应家庭整体的情感模式而自然形成的。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亲子教育”是针对父母亲与孩子之间关系的调适而进行的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及“儿童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这不但能促进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也能促使父母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起到“教一代、带二代、促三代”的联动作用。
高校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智商并不等于高成功,许多教师家长也会忽略“父母教育”。广州市越秀区一项调查也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子女越易焦虑[10]。研究者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该区309名小学二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与儿童社交焦虑水平存在相关,父母学历越高,子女社交焦虑越明显;在小学阶段,三四年级学生(即9-10岁之间—本文作者注)社交焦虑水平突然上升。家庭环境是儿童生活的第一驿站,起着“塑造人”的作用,儿童的人格特质、态度观念、社会行为以及情绪发展,均是在家庭环境中,借着与父母的互动,逐渐被熏陶与社会化的。如果能够训练父母,使父母亲能够以建设性的、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孩子互动,那么就可以预防儿童早期的许多问题。
国内心理学已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据一项团体心理辅导是否能提高家庭亲密度水平的研究表明,在对昆明市某小学20名家长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后,家庭亲密度有较大改善[7]。在团体辅导前,实验组成员的子女大多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自己和父母谈不来,而且父母也很少和自己聊天、谈心;部分子女认为父母不如朋友关心、了解自己,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做事情宁愿与朋友也不愿与父母商量。亲子关系不是很理想,双方沟通交流有困难。在团体心理辅导后,父母有所改变,比以前更关心子女,能够耐心听孩子说话,对孩子的事情感兴趣,经常与孩子交流:孩子也愿意亲近父母。亲子关系改变较大。家长处理亲子关系的技巧有所提高。
在香港,由于香港父母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亲子教育渐受重视。港人家庭子女数目维持在一至二名,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子女管教方法的需求提高,因此香港的社会服务机构不断举办亲子教育课程深受追捧,参加者趋之若鹜。香港电视台也曾经制作过三辑亲子教育系列“爱子方程式”,收视率高企榜首,反映出社会对这方面的强烈需求。
二、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实务①
工作坊实务步骤如下:
1.招募对象
由我校教育工会组织,面向本校教职工家庭招募20户双亲与子女自愿者,要求子女年龄在8-12岁之间。
8-12岁这一年龄段是人生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大多数孩子都在儿童期进入学校,开始正规社会化过程。如果说学龄前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仍然是自己的父母,那么儿童期小学生在走出家庭后,无论在地点上还是在时间上,对父母的依赖都在大量减少,同龄群体、学校教师等社会因素都对原先的亲子关系亲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儿童从心理上还没有与父母完全断奶,在此阶段增强亲子沟通,能有效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2.为了了解本次工作坊工作效果,我们运用了社会学问卷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全体自愿报名参加亲子工作坊的教职工家长,于工作坊开始前后填写自制问卷《亲子情况调查问卷》、《亲子工作坊反馈表》,以便对照研究。《亲子情况调查问卷》共发问卷18份,有效回收18份;《亲子工作坊反馈表》共发放调查问卷21份,有效回收21份。
3.工作坊实施。
(1)团体心理辅导:以多媒体为介质,播放歌曲《念亲恩》。播放时分别运用暖身、增强与催化、固定技巧。
(2)营造保密、尊重、支持、接纳氛围。设计“吐露心声”环节:在向父母与孩子承诺社会工作保密原则前提下,请亲子双方各自写下三个给对方的期望。
(3)互动游戏。信任行走:由孩子牵引“失明”父亲或母亲穿越障碍,让父母亲体会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向左与向右”:由孩子向“失明”父母亲发布行进方向指令,拾捡地上玩具。让孩子产生体会父母的同理心。每个游戏结束后立即对亲子双方都进行格式塔模式问答,运用暗示、鼓励支持以增强稳固辅导目标。
(4)运用个案工作理性治疗与行为修正治疗模式技巧,设计“我们是一家人”环节,缩短双亲与子女肢体距离,增强亲子关系的建立。
技巧高超的社会工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工作环节,可以对在场的服务对象产生治疗、预防效果。本次工作坊导师是香港社区团康活动协会特邀注册社工伍建新博士。导师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工作学多学科学识,其出色的演讲口才、感人肺腑的真诚、生动诙谐的幽默和炉火纯青的催化技巧,无不使工作坊对象和旁观聆听者深受感染,嘘唏动容,令人难以忘怀。这是亲子工作坊得以高质实施、圆满成功的关键和保证。
4.工作坊效果评估。
在量的评估方面。据调查问卷前后对比分析显示,在工作坊之前,对“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是否觉得吃力”这个问题,只有22.2%的家长认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觉得吃力,33.3%则选择了一般,33.3%认为比较吃力,11.1%认为非常吃力。在工作坊之后,76.2%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如何与子女沟通;100%家长均认为工作坊对于他们是有启发的,其中47.6%家长觉得“很有启发”;52.4%的家长认为“有些启发”;42.9%认为此次经验对日后处理家庭关系“非常有用”,52.4%的家长认为“比较有用”。
在质的评估方面。据本次亲子工作坊现场观察和个别访谈的结果,其团体辅导的教育、发展、预防及治疗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参加者有如下评语:“这次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我们从中得到很大启发”;“活动形式形象,特别,印象深刻,很有启发”;“很好,很感人”。
笔者尤其关注的问题对象,其家庭亲子互动问题也在各游戏环节中被暴露。不仅如此,任何一位观察员都能捕捉到现场所释放出来的信息:亲子互动关系不良可能与夫妻关系不良这一基本的家庭次系统密切相关。同时,对于此类属于今案工作的问题对象,由于条件所限,在工作坊结束后而未能即时跟进,结合个案工作方法进行家庭个案辅导,以真正达到治疗目的而感到相当遗憾。
三、结语
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在社会上也展示过其魅力,好评如潮,反响相当热烈。培训管理类开发商甚至已瞄准上内地的高消费者群体。本次在校园内部示范的工作坊结束后,有95.3%的家长表示愿意了解更多的关于处理亲子关系的信息:95.2%的家长表示如有机会,日后愿意参加类似工作坊的活动,证实了研究者的预设。这一研究结果明确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显示了亲子工作坊不仅可以在校园小社会广泛推广,而且具有建设和谐大社会的价值。总之,不难看出,包括家庭社会工作在内,社会工作专业这一“社会稳定剂”的应用价值是巨大的,其发展潜力也是无穷的。
注释:
①亲子工作坊方案由伍建新博士设计并提供,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课题组.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女性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教工,2005(5).
[2]霍玉莲.婚姻与家庭治疗—理论与实务蓝图[M].香港:突破出版社,2004.
[3]黄维宪等.社会个案工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
[4]许莉娅等.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刘勇.团体游戏治疗借鉴与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6][N].南方都市报,2005-11-01.
[7]李辉等.对团体辅导提高家庭亲密度水平的作用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网址: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14182
相关内容
【通知】心理工作坊第五期——“亲密关系”、“时间管理”主题心理工作坊报名通知如何有效促进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
心理健康丨陪孩子做这五件事促进亲子关系
DIY亲子手工工坊 留下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谈谈以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合作
5款温馨亲子活动,让你和孩子的关系更亲密,还能促进睡眠
简单的亲子游戏,帮您促进亲子关系(2)
增进亲子关系的互动性
亲子教育互动游戏:增进亲子关系,寓教于乐
增进亲子关系育儿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