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时间我做主 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培养案例——池州市贵池区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4-12-09 05:07

幼儿自我管理习惯培养的步骤 #生活技巧# #亲子教育建议# #幼儿启蒙教育#

一、案例背景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

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我们园作为幼小衔接省级实验园,幼儿园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的渗透于三年的保育教育工作中,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让幼儿勇敢挥手告别幼儿园并激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基于此我们尝试跳出常规教学的框架,在大班开展了“我要上小学”这一主题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开展头脑风暴,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三个维度,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及可实施的项目。

我们都知道,好的活动从了解幼儿开始,在实施“学会管理时间”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把决定权完全交给孩子——关于时间,他们想知道什么呢?孩子们围绕环境、课程和生活分享了自己的疑问,如小学每节课多长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和幼儿园是否一样、上学迟到怎么办、课间十分钟到底有多长等。

从幼儿的疑问中不难看出,他们的问题较为聚焦,基本围绕“时间”。幼儿时间意识模糊,这是因为“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很难通过解释说明的方式让幼儿建立时间的概念,这便增加了幼儿认识时间的难度,更谈不上管理时间。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曾经说过:“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时间管理是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因素之一,管理好时间有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有序、守时、惜时的习惯。

二、案例概述

本期幼小衔接教育案例以时间管理为主线,通过认识时间、发现时间的秘密、探索时间长短等,创设各种操作体验的机会感知“时间”,培养幼儿时间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案例一:认识时间,建立时间观念

大班幼儿通过开展《认识时间》活动,在认识整点、半点的基础上,为幼儿准备两个时钟(指针式时钟与数字显示钟),并有意识地在一日生活中的来(离)园活动、餐点前后、自由活动等环节,引导幼儿观察时钟、认识时钟,利用每天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引导幼儿熟悉自己一日活动的关键时间点,建立时间与自身活动的联系。如:早上7:30入园进行晨间活动、做早操,8:00吃早餐,8:30是游戏时间,10:00是上课时间,10:30户外活动,11:30吃中餐等等,让幼儿渐渐了解不同时段的不同活动,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自觉遵守作息时间。

在熟悉一日活动的关键时间点后,老师带幼儿参观小学,引导幼儿通过调查、询问等方式,向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通过图文表征画出幼儿园和小学的作息时间表,进行对比,发现不同点。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幼儿对小学的作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还在调查、询问中增强了幼儿的时间观念。

当幼儿有了初步的时间观念后,家园共同开展《我有一个小闹钟》活动。根据幼儿园和家庭的生活作息时间设定闹钟,以此来验证孩子们的速度。比如,用小闹钟开启叫醒功能,为刷牙洗脸、早中餐、收拾玩具等活动设定闹钟,并激励幼儿努力实现这些目标。活动中,我们也会鼓励幼儿记录活动所需时间,观察对比昨天和今天的不同,找出原因,建构积极经验。孩子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讨论:“我今天早餐只用了7分钟,有我爱吃的烧卖,所以吃的快。”“我今天穿衣服的时间有点长,这件衣服全是纽扣,很难扣。”“我在规定的时间内收拾好了玩具,比昨天快了好几分钟呢!”......

分析与反思:

时间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贴近生活,我们并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将关注点深入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去,从幼儿身边问题情境入手,活动中做事拖拉的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对幼儿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通过《认识时钟》、《我有一个小闹钟》这两个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良好习惯,增强了时间观念,还让幼儿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做事的效率也明显增强了。

案例二:体验时间,有用的一分钟

在幼儿知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的经验基础上,我们组织“1分钟”的体验活动,让幼儿感受1分钟,挑战1分钟。

首先引导幼儿共同表达对“一分钟”的感受,感受时间的长短及能做的事,有的说一分钟就是数60下,有的说一分钟可以爬一次小滑梯等等,首次体验小结中,大家开始思考讨论“为什么同样的时间感受不同”,他们分析出根本原因在于活动内容的选择,如在规定时间内,魔尺能拼出很多造型,而手工和搭建都比较耗时。

接着开展“抓尾巴”“木头人”“找不同”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和体验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最后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尝试“一分钟能干什么?”如一分钟写数字,一分钟跳绳,一分钟拍球等等,并记录在“我的一分钟”记录纸上,从而在操作探索中了解一分钟的实际数字意义。

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意义的理解和时间长短的体验较少。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时间的长短必须通过比较来感受,形式化的比较和操作往往不能使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设计了体验活动——“有用的一分钟”,让幼儿在“说一说”“玩一玩”“数一数”等不同的活动中,懂得“在拥有同等时间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者完成的任务就多”,初步理解影响单位时间办事效率有多种因素(是否抓紧时间、动作快等),从而引发幼儿思考“怎样支配、计划我的时间”等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过渡期中的时间运用障碍。

案例三:计划时间,课间十分钟

课间只有短暂而可贵的十分钟时间,同时也是小学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时段,然而,幼儿园的孩子对此比较陌生,对课间十分钟的理解也比较片面,只知道下课后要休息十分钟,并不清楚如何合理安排或分配十分钟,因为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时间概念,没有形成自我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

幼儿对一分钟有了前期经验之后,我们继续开展了探究活动《课间十分钟》。孩子们带着“为什么要有课间十分钟?”“小学生如何安排自己的课间十分钟?”等问题进行了体验。

首先我们开展了社会活动“课间十分钟”,并邀请了小学生参加,通过直接访问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课间十分钟”,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再有意识地利用餐前或餐后机会,鼓励幼儿交流讨论。

“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范围:教室各区域、走道、跑道、盥洗室、草坪等。活动内容:跟朋友聊天、自主选择体育小器械、自主选择盥洗等。活动要求:听到上课铃声马上返回教室门口集合。

最后,梳理开展“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分配,包括喝水、如厕、游戏时间等,这样既解决了生理需要,又满足了心理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接着我们带幼儿走进小学,亲身体验“课间十分钟”,通过观察“大课间”、采访哥哥姐姐等方式,活动进入到“大声说出你的担心”,孩子们将问题聚焦到:“短暂的课间十分钟可以做些什么?”

活动后他们得出的有益经验是:课间十分钟要先处理入厕、喝水及突发事件,根据所剩时间再安排易操作的活动,同时,幼儿有感而发:用上课铃提醒回班是很好的办法,他们已经领悟到时间的提醒功能,于是,我们设计了“生活中的倒计时”,了解倒计时的好处。幼儿将经验迁移,提出排队时倒数提醒个别较慢的孩子,在班级设置毕业倒计时等,说明他们能理解并运用倒计时为生活提供的便利。

分析与反思:

课间十分钟活动是小学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幼儿园的孩子对此却比较陌生。在活动中,教师从社会活动《课间十分钟》到参观小学,都是从幼儿的参观经验谈起,注重交流、体验,避免了说教,能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幼儿理解课间十分钟的内涵,教师有意识地提供机会与条件鼓励幼儿交流讨论,再与小学生互动,并及时小结,这样的设计使幼儿主动地提出“为什么要有课间十分钟、怎样安排课间十分钟才是合理的”等问题,并积极商讨解决的方法,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案例四:管理时间,我的时间我做主

为发展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只是认识时间和体验时间远远不够,还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会管理时间,于是,老师引导幼儿从自己的一日生活入手,尝试遵守自己的时间计划,并合理利用时间。

开展“上学不迟到”活动。老师为幼儿提供时钟、签到本,每人每天到园后在签到本上记录当天来园的时间,老师会时刻关注幼儿的签到记录过程,不仅要了解记录是否有困难,而且还要了解幼儿迟到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指导。晨间游戏结束,请幼儿讲述自己迟到与不迟到的原因,让幼儿明白“不迟到,就可以玩更长的时间”,从而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开展“我的时间我做主”活动。在充分了解一日生活流程的基础上,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属于自己的计划,他们将早餐设定为15分钟左右,收拾桌面积木5分钟,收拾户外碳化积木为10分钟等等,他们还会根据季节设定不同的穿衣、整理床铺时间,比如夏天分别设定为5分钟之内,而冬天会设定在10分钟左右。由于在《我有一个小闹钟》活动中建构了“活动基本用时”的经验后,他们做计划都较为合理。活动中,也出现了比较有意思的现象,由于大班幼儿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在制定计划时,往往会在心中设定一个“隐形的对手”,为了比“对手”更快地完成任务,在制定时间计划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刻意缩短时间。所以在实施计划时,这些幼儿的计划往往无法实现。通过集体的分享讨论,大家逐渐认识到时间计划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活动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定。

我们会专门留一段时间让幼儿对照计划分享自己时间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制定第二天的时间计划。第二天入园时,幼儿就能依照前一天自己的时间计划来实施自己的活动,并记录自己每次活动所需的时间,通过活动实际所需时间和计划时间的对比,幼儿对自己的速度变得异常敏感,而这种敏感也带给了他们惊喜与自信“我今天整理床铺快了”、“我吃饭比昨天更快了”……

分析与思考:

在持续的时间计划与实施中,幼儿对时间的体验和感知更深刻了,对自己的能力和速度也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一日生活的时间计划与实施更趋合理与可行,幼儿渐渐形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自觉、守时、不拖拉,他们成了时间的主人,也成了自己活动的主人。

三、活动成效与思考

2021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其中“生活习惯”、“生活自理”以及“学习习惯”三个发展目标中均提出了“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时间,学会按时作息,养成守时、不拖沓的好习惯,学习有计划地做事”。根据《指导要点》要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幼小衔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我们将幼儿日常活动与学会时间管理有机整合,做到“把时间还给幼儿”,增强幼儿管理时间的能力,使幼儿在园里真正做到“我的时间我做主”,也更好地为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

当然,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经常会出现“周一”现象:如周一早上入园迟到、自主管理时间的意识有所减弱等等;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家长包办代替孩子安排时间的也大有人在,家庭中还没有做到把时间真正地还给孩子。

鉴于此,下一步在幼小衔接中如何做好家园衔接、幼儿园与小学如何做好双向衔接我们要进行思考。

首先,做好家园配合,家庭中培养幼儿管理时间的能力。

指导家长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对时间安排的体验,比如“制作家庭日程作息表”,让幼儿主动管理在家庭里的作息时间;“制订计划表或任务清单”,督促幼儿按时完成等等,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构建幼儿管理时间的有益经验;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时间储蓄罐”,当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后,就可以将本次节约下来的时间记下来放在“时间储蓄罐”里,每隔一段时间,将时间取出来交给幼儿,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以此激励幼儿主动完成计划好的事。

第二,结合我园课题研究《“双向衔接视角”下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探究》中“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目标与任务,开展校、园双向衔接活动。与结对小学加强交流与沟通,了解当下小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让“家、校、园”三方形成教育合力,使幼儿更快适应小学生活。

“我的时间我做主”,要把时间真正还给幼儿,多花心思培养幼儿时间管理的能力。幼儿只有掌握这种能力,习惯成自然,才能在进入小学后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让未来皆有可能。

网址:我的时间我做主 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培养案例——池州市贵池区幼儿园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20959

相关内容

家园共育下培养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措施探析
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策略研究.pptx
与“时间”共舞——大班幼儿幼小衔接之时间观念培养的路径探究
浅谈幼儿园中班幼儿生活技能的培养
幼儿园班级管理制度15篇
幼儿园幼师大班主题社会教案《学会整理物品》 幼儿园免费教案
幼儿园大班环保教案(精选22篇)
大班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博兴县第五小学附属幼儿园开展生活组二次教研活动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