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版“舌尖上的保鲜”:食品保存的智慧与独特技巧
《舌尖上的智慧:烹饪技巧与生活窍门》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烹饪乐趣体验# #烹饪技巧书籍#
古人过冬:囤粮是老手艺
01
窖藏
中国人自古讲究:秋收冬藏,积谷囤粮。早在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挖掘地窖储存粮食。
据元代《王祯农书》详细记载了古人修建地窖的质量标准:“夫穴地为窑,小可数斗,大至数百斗,先令柴木,烧浸其土焦燥,然后同以糠,隐粟于内。”
地窖
02
腌制
远在周代腌制就已经很普遍。据《诗经》记载,“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zū],献之皇祖。”其中,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
此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菹菜者,酸菜也。”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酸品的存在。
腌制通过盐、糖、酱料等物质的渗透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长期保存蔬菜的目的。如,泡菜、酸菜、咸菜等都是通过腌制技术制作的。
03
晒干
据《四民月令·九月》记载:“九月藏茈姜、蘘荷,作葵菹、干葵。”意为农历九月份开始收藏鲜嫩姜、蘘荷(草本植物,可做中药),腌渍葵菜,晒干葵菜。
这里又透露了古人冬天食用的另一个菜蔬品种——干菜。干菜与腌菜制作方法正好相反,须将菜蔬水分晒干,现在常见的“梅干菜”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晒干通过水分减少,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延长了蔬菜的保存时间。比如干菜、咸鱼、干肉等都是通过晒干技术制作的。
不少游牧民族自古就有晾晒牛肉干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关于牛肉干的历史渊源你又知道多少呢?
第一种传说:秦始皇的军队发明了牛肉干,方便行军食用,提高战斗力,最终助其统一六国,被誉为牛肉干的鼻祖。
第二种传说:孔子曾以“十条牛肉干”作为学费,这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有记载。
第三种传说:起源于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与秦始皇的军队雷同:可汗大军,屠牛取肉,制干为粮,铁骑征战,随军给养,所得之地,无不效仿,干制之法,传遍四方。
04
糖制
糖制是一种利用高浓度糖溶液的渗透压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常见的糖制蔬菜有蜜饯、果脯等。
这些技术包括将水果或蔬菜浸泡在糖浆或糖水中,或者将水果晾晒成干果,以延长保存时间并增加风味。
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就懂得制作甜食。曹操用蜂蜜和柚子制作甜食安军心,后世以此为灵感制作了柚子糖。诸葛亮发明了麦芽糖和干果制作的甜食,被后世称为“诸葛糖”。
孙权和周瑜则用枣和糯米制作了甜食,香甜可口且具滋补功效,被称为“孙权糖”。这些甜食不仅是美味佳肴,还具有营养滋补功效,成为后世美食文化的一部分。
05
器皿密封
据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用器皿密封保存蔬菜瓜果的方法的记载。其中提到:“以器盛贮,置阴凉处,可经久不坏。”
古人在没有真空包装的情况下,使用密封性能良好的器皿来储存蔬菜。通过隔绝空气和微生物,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巨竹贮藏法。我国明朝就有荔枝保鲜记载,乡人在竹林中选用巨竹,在竹中开一洞,放入荔枝,然后用泥密封开口。
宋朝时期蔡襄《荔枝谱》记载:“仍以竹箨裹泥,固封其隙,藉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说明了用竹筒密封保存荔枝的方法。
阿富汗古法水果保鲜术,把葡萄用泥土密封,六个月后仍新鲜如初。
综合自:简书等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李钰庭
网址:古代版“舌尖上的保鲜”:食品保存的智慧与独特技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40912
相关内容
舌尖上的至味之旅:体验美食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舌尖上的中国》谈饮食文化的传播意义
在没有冰箱的日子里,如何保存食物?谈谈古人保存食物的智慧
饮食生活:舌尖的创造
舌尖上的旅行:探索传统与创新的融合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配音文案文稿
饮食礼俗的文化价值及传播——从《舌尖上的中国》谈起
舌游玉门关是什么 舌游玉门关的技巧分享
环球美食探索:舌尖上的绿色与环保
食材储存技巧:延长保鲜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