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节气+教育”的多重可能

发布时间:2024-12-18 20:10

科技探索:未来可能的音乐教育方式——VR互动教学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音乐欣赏的乐趣# #科技新知探索#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江玉婷

  在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以下简称“科实小”)的时间表里,节气是重要的时间尺度。江南水乡苏州,这几天最低气温仍然在22℃,最高气温甚至超过35℃,闷热难耐。《清嘉录》中这样形容苏州的处暑:“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在节气社团负责人李琴红的记录表上,列满了一年可以组织的实践活动。“倪叔叔食堂故事”“高阿姨节气美食”是学校微信公众号里的固定栏目,每周食堂都会准备一道应时菜品。

  科实小是少有的将校本教材开发成正式出版物的学校,也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特色进行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创新的先行者。今年2月和8月,科实小研发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春夏卷、秋冬卷)相继由海豚出版社出版上市。至此,国内诞生了第一套由一线教师编撰的节气课程教学指导用书。它以每个节气为授课单元,结合STEAM课程开发和项目式学习理念,用“教案+视频”的呈现方式,生动完整还原节气课程实施全过程。

  这套书是科实小近年教研成果的呈现,也是海豚出版社将节气主题出版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推出的又一力作,可供全国对节气教育感兴趣的教育工作者参考使用,也为社会公众全面认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博物科学的实践之路。

  1 一场回归

  “节气”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但对于许多人来说,仍略显疏离。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承认了节气的价值,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它的脆弱性。

  科实小举全校之力推动节气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言,它更像是一场回归:向整体的回归,向大自然的回归,向教育本质的回归。我国现行的小学课程多以分科为主,全学科教师队伍不够充足,同时课时偏少的综合实践课程缺少自然博物思想和系统的科学方法。威尔·杜兰特曾指出,“整体消失了,‘事实’取代了理解,而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互不关联的知识已不再产生智慧和力量了。”这段话出现在《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春夏卷》的推荐序中。在节气课上,教师不只着眼于一门学科,而是通过节气生发出贴近生活的探究主题,再以活动设计打通学科界限,引导学生围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曾经细分的河流,重新汇聚。

  教师丁一慧负责的节气是立春。拿到任务后,她一直在思考教学重点。“温度”是她选择的关键词,这也是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在测量冷水和热水的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记录,总结和验证了温度计的原理——热胀冷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温度与季节的关系,丁一慧介绍了“候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气象意义上的春天,以候平均气温达到10℃为依据,往往是从惊蛰开始。我们之所以把立春作为春天开始的标志,是因为在这一天太阳达到了黄经315°,从天文学来看开始进入春天。”这是气象学基础知识的补充。展示苏州市近年不同节气的平均气温后,丁一慧展示了1850~2016年全球平均温度的折线统计图,攀升的曲线让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危害。课后,她留给学生一张“立春后10日气温记录表”,供学生跟踪记录。这一堂课既让学生知晓了气象学意义上的节气特征及测量方法,又体现了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从测量温度做起,关注家乡的气候变化,关怀人类的命运。

  “节气来自于生活,我们希望课程最后能够回归生活。”教师刘烨婷负责的节气是大暑,她将“看云识天气”列入教学目标。刘烨婷展示了生活中的云图以及气象卫星云图,这代表两种视角——前者是从下往上看,后者是从上往下看。认识积雨云、冷锋天气、卷云、急流云等云图特点及其预示的天气后,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绘制创意云图。

  “学生平时仰望天空,也会觉得漂亮,也会好奇。这时如果有一些知识做支撑,学生会觉得天空更亲切,更愿意了解其他天气系统。”刘烨婷认为分辨云图只是一个开始,更多兴趣要在生活中培植。比如有学生对星空产生兴趣,主动去查阅星系资料,甚至和家长外出观测。

  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发现节气中蕴含的科学奥秘,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传统文化就像天空一样,平时可能觉得有一些遥远,但它一直在那里,广阔深邃。”刘烨婷希望通过节气课加深学生和传统文化以及大自然的联系。

  2 一套书和一个课程体系

  科实小推动节气教育,缘起于一次家校互动。2016年,三(1)班班主任李琴红邀请家长高春香做讲座。

  高春香是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作者,该书2015年底由海豚社出版发行,曾荣获 “文津图书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中文版在当当网创下近500万册的销售记录,英文版、阿尔巴尼亚文版远销海外,堪称近年来最畅销的原创科普绘本之一。高春香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倡议孩子们观察记录自己身边的二十四节气。讲座效果很好,自此李琴红开始有意识地讲授节气知识。

  三(1)班的节气教育从民俗活动开始。第一次节气活动是“春分竖蛋”,每名学生都带2枚鸡蛋来学校。有学生怕鸡蛋被磕碰,一直把鸡蛋揣在兜里,无论是接水还是交作业都随身携带,并时不时地摸口袋,确认鸡蛋是否安全。在下午的班会课上,李琴红和学生开展护蛋、画蛋、立蛋比赛。这项活动受到学生的喜爱。类似的民俗活动,班级每月都会组织。清明放风筝、小满挖野菜、端午缠粽子、芒种拾麦穗、秋分做兔子灯、大雪剪纸,等等。学生在节气活动中感知天地时节。

  班级里每位学生都有一本节气笔记本,在上面记录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真实历程。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绘制“二十四节气花”。这些手绘作品被制成明信片装订成册,还与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中文版、英文版一起出现在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和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上。2016年11月,《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花明信片》得到江苏省版权局的认证。

  一个班级的尝试引起了学校的注意。执行校长张玮看到了这套绘本,绘本中的节气教育和学校倡导的生活教育不谋而合。随后,学校将这个班级作为试点,开展节气活动。形成节气教育1.0版本——24个节气的活动方案后,团队思考将散点式的节气活动立体化、系统化,同时要尽量本地化,使学生首先能够了解家乡的节气特征从而加深体验。

  教师开始汇编以苏州区域为特点的校本教材,并以课题推动节气课程研究和实践。学校申报了区级课题《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研究》以及苏州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同时,节气课程被纳入课程体系、列入教学计划,从三年级开始全面实施,按照节气的周期,每两周上一次课。

  节气教育2.0版本以校本教材《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编写为标志,更多是“拼盘式”的资源组合。走到这里,学校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原创内容。2018年下半年,依托课程基地的项目建设,学校重新组建课程研发组,探索中国版STEAM课程样态,推动校本课程的二次重构与研发。由此诞生了3.0版本的节气课程教学指导用书《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

  为了便于学生种植和观察植物,学校在教学楼阳台的空地开辟出一块“农田”,取名“行知农场”。学生可以认领“农田”,师生自己决定要种什么。就像看管班级内的盆栽一样,每天都有学生花上几分钟,来到3楼阳台给“自留地”浇水、除草。2017年学校建成智能暖棚,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运用现代化的手段遥控观察和管理温室植物的生长。据教导主任刘琴介绍,在温室里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温度、湿度给植物的生长带来的变化,这也是观察的一部分。

  校外实践基地更是别具特色。去年芒种时节,五年级师生来到郊区的长巷农场,一亩农田被均匀分成40列,每一列都在田头插了一面小红旗,等待着他们前来插秧。就像童话故事里小王子浇灌的玫瑰花,这片亲手播种的水稻田对师生们有了特殊的意义。如今,这块农场成为科实小师生的节气试验田,并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闻名遐迩。

  3 一门中国出品的STEAM综合实践课程

  节气教育是对单一学科的打破与重建。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引入STEAM理念,研发“打通语数外,盘活音体美”的节气博物通识课程。

  《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用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每堂节气课都聚焦2~3个领域,其中数学、工程、气象、生物、农业、地理是高频词。“夏至”节气课很有代表性。教师王恺恒设计的实践活动是测量正午日影。王恺恒带学生们来到一块空地上,测量学校当日正午日影,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学生分为4人一组:一人负责标记,一人负责填表,两人负责观察。这是一堂与物理、工程有关的节气课。在她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电线杆、旗杆、木棍、铅笔、记号笔,甚至一名站直的小朋友,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王恺恒希望告诉学生,就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测量工具,科学也潜藏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复一日的测量中培养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这也是节气教育与STEAM教育的共通之处:在生活中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齐德利博士是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指导,同时也是科实小特邀的节气课程专家顾问。齐德利表示,地理学衍生出科学理念、技术方法、工程措施、艺术创造和数学测量等内容,而这些近现代细分的STEAM课程,几乎都能在节气知识体系里找到。比如月球运动以及月相变化与节气习俗紧密相连;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等节气与水循环有直接关系;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是气象学的重要内容,而许多节气谚语正是古人对自然灾害的经验总结。

  同时,节气也是一门大数据科学,是我国古人经历了上千年的原始数据采集、积累和分析之后的规律总结。更重要的是,节气几乎包含了所有学科需要的大数据。《淮南子》《吕氏春秋》《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中,都曾记录物候、时令、节气规律。节气课程打开了沉寂的国学宝库,让学生与古人对话,让字里行间都有了温度和意义。昼测日影、夜观星空、观察物候,这是节气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容易忽略的环节。

  在齐德利的构想中,科实小研发的节气课程不仅仅是一门校本课程,更是一门中国版的STEAM综合实践课程。这是因为节气教育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始终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展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使得它能够跨越国界。当师生观察和记录大自然,用二十四节气讲述身边的科学,讲述当时、当地的节气故事,节气教育就成为一门可以“走出去”的中国版STEAM课程,一门适用于全世界儿童的节气课程。

  为打造这门课程,学校从数学、科学、语文学科抽调了12位骨干教师组成教研团队。教师们频繁地查阅图书,学习STEAM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特点和常用的教学方法。研发团队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标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下,结合小学中高年级科学课、劳技课、综合实践课、社团兴趣及特色校本课、乡土地理课等内容和组织形式,精选24个主题进行课程设计,涵盖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五大学科领域,初步构建起本土STEAM课程的实施框架。

  不仅如此,各门学科的教师都参与到节气教育中,为节气撰写教案、编排节目、设计实验、策划实践。语文教师讲节气里的诗篇、典故,数学教师在节气活动中进行测量与运算,美术教师带领学生绘制节气图,音乐教师推出原创节气歌曲,舞蹈教师编排与节气有关的舞蹈、话剧……于是,学生通过思、读、学、观、记、探、玩七步解锁节气课。

  4 一项生活教育的重要课题

  无论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还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都将“教育”与“生活”深度绑定。

  “生活教育”也是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办学的实践方向,学校提出:好好生活就是教育,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生长出更好的教育。“我们相信,生活是儿童成长的土壤,在生活这个原野里,才能孕育勃勃生机和无限情义。”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徐瑛这样阐述生活教育的价值。

  节气教育让儿童成为天生的动物爱好者、植物学观察者、天象物候好奇者,既回归了自然,也回归了教育的本质——生活教育。寒露时节,学生王乐宇和父母一起观察行道树。一场秋雨后,桂花打落在地上。他和母亲将桂花收集在盒子里,回家制成了桂花蜜。记自然笔记时,他用双面胶把桂花粘在笔记本上。正如王乐宇所经历的,节气教育重构了儿童与自然的关系,让儿童回到大自然中。儿童在大自然中探索、思考、实践,获得丰富的个人体验。教材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大自然中“时时有教材、处处是教室、人人是老师”。一花一树、太阳和月亮,都能成为学习伙伴与终身教师。同时,节气也为课堂注入生机、带来变化。

  往常,刘烨婷讲解古诗词时更关注诗人的经历和内心情感。现在她会有意识地挖掘环境的渲染作用,为学生创设更丰满的理解情境。她认为节气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素材、拓展了教学思路。刘烨婷曾在《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发表于杂志《语文教学研究》)中写到:“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又不能离开生活。文学亦是如此。……而语文作为一门语言与文学的课程,归根到底离不开生活和实践。”

  对于学生来说,节气课是有魅力的。每周一下午15:25~16:25是社团活动时间。科实小有将近100个社团,开学前学生在选课系统上选课。节气社团的热度很高,每年都有学生抢着报名。选课结束后,曾有学生怏怏不乐地找到李琴红,说自己今年没选上,明年选上后再来。这印证了,节气的触角从现实延伸进学生的心房。

  彭春宇负责的节气课是“小满”,教学主题是“小麦的一生”,她在课上教学生播种小麦种子。上完节气课后,彭春宇时常到班级观察小麦长势。有的小麦苗长得很高,有的小麦一直没发芽。“学生实在等不住了,把土刨开一看,种子都烂了。大家一分析,是她太心急,浇水浇多了。”彭春宇讲述了这个略带伤感的小故事。

  即便是长得好的小麦,最后也没能成熟。在室内长大的小麦无法完成授粉,“麦穗长得很好,但是没灌浆,一捏是空的。”这像是某种隐喻:小麦还是要回到麦田里,正如节气课程要回到大自然,而教育要回到生活。

  5 一种不断迎接未知的创造性探索

  节气教育是生活教育的延伸,也是从“教学”回归“教育”的重要路径。节气教育在影响学生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教师群体。

  在教师的叙述中,研究节气课程就像推倒多米诺骨牌,改变接踵而至,并且常常伴随着惊喜。

  教师府婷婷负责的节气是小暑,她选择研究的主题是“霉”。那是周一,她从实验室借来玻璃培养皿,放入早餐吃剩的馒头。周五,馒头上长了霉点。她拍下照片,补充进PPT。上完节气课后,府婷婷没有扔掉那块馒头,几天后它长出了细长且绵密的白色菌丝。

  霉在南方地区很常见,但这是府婷婷第一次关注它。此后,那些曾经一眼掠过的地方有了焦点,比如墙上出现的一个斑点——这让她联想到了阳光、雨、湿度和气温。这次细致的观察,让她对生活教育有了全新的领悟。

  数学教师刘亚平提起了一次节气实践活动,那是师生在麦田里捡麦穗。“水稻田常常立着稻草人,而小麦田却没有稻草人,你们知道原因么?”随行专家齐德利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们立即被吸引住了。他拿起一株小麦穗解释,小麦粒顶部有尖刺,小鸟没法在麦穗上停留,所以小麦田不需要稻草人驱鸟。听到解释后,刘亚平和学生都感到新奇。

  在生活中,刘亚平开始给女儿做“节气美食”。女儿对腊八蒜产生了兴趣,她想知道为什么白色的蒜瓣会变成绿色,于是每天记录蒜瓣的变化。节气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中,还存在于刘亚平和女儿的家庭生活中。

  更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或许是师生第一次去校外实践基地插秧。去农田的路上,大巴车满载着欢歌笑语。然而等到学生插秧的时刻,热闹消失了。刘琴记得那一幕,大家站在田埂上彼此张望,有学生皱着眉头,真正的稻田只有一步之遥,一时之间没有人走下去,那是短暂的安静。“心里没底,踩不下去。”刘琴理解学生的犹豫。

  僵持的局面是徐瑛打破的。她受学生喜爱,平时学生会亲昵地叫她“瑛瑛校长”。徐瑛先迈出了第一步,踩进了泥里。像是受到了鼓舞,几个胆大的小男孩跟着走了下去,其他学生也一个接一个地走下去。还有一些学生害怕得缩脖子,教师牵起他们的手,一起走进秧田。

  真正踩进泥里以后,恐惧消失了。泥是松软的,甚至有些滑腻。插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扎深了,秧苗会淹死;扎浅了,秧苗会浮出水面。刘琴说,她见过漂在水面的秧苗——小男孩心急,插得很快,秧苗插浅了。紧接着,小男孩把漂浮的秧苗从水中捞起,捋齐后又重新插了一遍。

  后来,徐瑛曾经和教师们谈起那个时刻。当时,她的内心也很忐忑,和学生一样,因为自己从小在城市里长大,也没有农田插秧的经验。但在那一刻,她觉得不能再等下去,“再等下去,学生估计就插不了秧苗啦”。

  这一幕是具有代表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节气教育就像是一次小小的冒险,师生决定去做一件此前从没做过的事情。正如科实小开展节气教育,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参考,一切都需要摸索。即便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有时还是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这时需要一点勇气,以及迈出那最初的一步。

  “师生共同学习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既是为了唤醒并重塑民族的共同记忆,又是在激活当代文化的内在基因,旨在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这是徐瑛在《春夏卷》推荐序中,对节气教育做出的评价。

  《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是科实小迈出的扎实一步,未来,学校将带领师生继续行走在二十四节气这门中国课程研发实践的道路上,开拓节气与教育的新空间。

网址:探索“节气+教育”的多重可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10312

相关内容

智慧教育,快乐成长:探索孩子教育的多元路径
多重障碍学生教育中辅助支持的探索与实践
布局在线教育 探索多元圈层
“生活即教育”金苹果生活教育探索之旅
“育禾润万家”家庭教育亲子活动—勇敢去探索㉒
一所小学的节约教育探索
教育培训网页,探索网络教育的魅力与机遇
【国教·德育】探索多元劳动实践 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密码——我读《教育与幸福生活》
科学教育与阅读的共生:探索学生的实验与思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