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方文化研究】潮汕婴幼儿的传统家庭教育 广东省情网
家庭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它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着明确而清晰的目的,然而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尽管教育目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但是促进婴幼儿身心更好地发育与发展,使其在家庭生活中融入民族文化传统,是儿童家庭教育目的的基本因素。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是多元的,可以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可以是生活习俗的熏陶,也可以是各种日常礼仪的教化。通过这些活动,潮汕地区的婴幼儿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获得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建立起健全的人格,逐步实现了社会化。
一、家庭德育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生活过程中,家长根据自己的意愿主要对处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子女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培养活动,它实质上在于教育子女如何做人。①在潮汕人看来,后代不识字尚且能够生存,不会做人则不行,因而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德育,是教子女如何做人,而且这种教育是终身的。
孝敬父母、兄友弟恭是传统家庭德育中最根本的内容。“百善孝为先”,强调孝是一个人善心的基础与来源,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一切教育的出发点。②孝悌观念是潮汕家庭教育的精髓,“孝”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的敬顺,“悌”则是要尊敬兄长、弟兄相亲。通常情况下,子女一般都会被教育“父母在,不远行,行必有方”,强调子女尽量要在父母身边陪伴、尽孝。长辈也常常教育后代,兄弟之间幼小的要敬重年长的,尤其强调兄弟和睦,兄弟之间要做到互爱、礼让、团结。潮汕人重视宗亲血缘关系,亲戚关系有亲戚和亲人之分,从小家长就会要求子女认识自己的亲戚和亲人,教育子女哪些人是“胶己人”(自己人),要“相护胶己人”(“帮自己人”的意思);教育子女以后若是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一定不要忘记家中的亲族,要光耀门楣。③
为了将子女培养成有德行的人,礼仪的培养一直贯穿于潮汕人的家庭教育中。婴幼儿从小就接受礼貌教育,长辈常常教育他们尊长爱幼的做人原则,使晚辈永远记住祖先的养育深恩。例如,对长辈称呼不能直呼其名,有客人在家坐时不能走过客人面前,给客人送茶递烟盛饭时必须双手端捧,行路相遇时要礼让老人、健康人让路残疾人,路上相遇生人或熟人须由少者先向长者打招呼,遇上迷途问路之人要忠实指引,客人至家要热情接待,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就座,吃东西时候不可发出咀嚼的声音,不可用筷子敲击器具等等。这些日常的礼仪教育,除了能使子女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还浸透着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促进美德内化。
潮汕人以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著称,这在家庭教育中有充分地体现。家中长辈在给小孩子零花钱时,都会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教育,经常拿祖先的贫苦生活和筚路蓝缕的奋斗经历教育后代。除了在理论上教育子女勤俭节约,大部分家长还会鼓励子女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赚钱,让子女体会到金钱来之不易,让子女在实践过程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让子女真正体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真谛。
诚信是为人处世、立业兴邦的重要道德基础,故有“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之说。诚信作为潮汕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是家庭德育中的主要内容。父母经常向小孩讲述“老实终久在,积恶无久耐”“天地补忠厚”等谚语,形象地告知婴幼儿做人应重信用、守信誉,坚持做到以诚动人,以信待人,诚实无欺,遵守诺言,使他们意识到诚信是衡量一个人人品高低的重要标准。
潮汕人从小就被灌输守法的思想,许多宗族将遵纪守法的思想辑成家训,载入族谱,让后代子孙铭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其中对一些不良行为更是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如惠来方氏家族认为,赌博“乃破家荡产之阶,为奸为盗之渐也,其始起于一念之贪心,其终究竟罹莫大之惨祸,迷恋不已,至以小忿,互争攘夺、格斗、杀身亡家,皆由此致”,其家训强调“诫赌”④;揭阳北坑侨乡刘氏家族认为,“赌非人生正业,一入赌场,百业俱废,人格亦轻,宜守本分,切勿贪财,害累终身”,把“戒赌博”作为其家训之一。⑤
二、家庭智育
智力是一种一般的心理能力,与其他事物一样,包含推理、计划、问题解决、抽象思维、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能力。⑥在潮汕地区的家庭智育中,家长主要是对婴幼儿进行以智力为基础的能力开发,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
(一)潮汕话的传授
语言是婴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婴幼儿与周围环境交流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语言是促进婴幼儿感知和社会性发展的手段。不仅如此,婴幼儿阶段还是个体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个阶段的发展将难以弥补。父母教子女学说潮汕话,一直以来都是婴幼儿家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成了家庭教育的首要智育活动。父母向子女传授潮汕话,其内容往往是从生活内容开始的。
1.日常生活用语的传授
当孩子开始咿呀学语时,家长便鼓励孩子学习发音。家长常常会因为孩子的模仿发音而感到高兴,并趁此机会教孩子称呼别人。为了教会孩子这方面的内容,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断重复着出现在孩子身边亲人的称谓,孩子们则在父母们一遍又一遍的教导中咿咿呀呀学着说。在孩子学会简单的发音之后,父母还会慢慢教孩子学说自己的姓名、年龄、属相等。在为孩子添加辅食后,父母便开始在吃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教孩子一些简单的物品名。等到小孩稍大时,父母还会教子女一些礼貌用语。比如家中有客人来,父母们都会让子女主动打招呼,当孩子称呼正确时,家长总会给予表扬,这种积极的强化方式是有利于子女语言的学习的。
2.认识生活中的事物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以及言语能力的发展,父母们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物品如蔬菜、水果、家具等,教子女学说潮汕话,使孩子逐渐掌握日常生活用语,会用潮汕话交流。此外,父母还会带着子女到自然环境中认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称谓,如见到白菜,父母就会指着它说:“那是白菜”,自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进行着语言的学习,也开始对周边的环境、事物进行着最初的认识和了解。生活词汇、日常用语的学习和掌握,不仅使婴幼儿逐步对周边的人、事、物形成最初的认识,而且也便于其利用学会的生活词汇及时与父母、家人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
3.通过童谣、民间故事等文学载体进行潮汕话的传授
童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它有着清新的内容、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活泼的形式、鲜明的节奏、诙谐的风格,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童谣的趣味性使儿童乐于吟诵,童谣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使儿童在传唱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⑦在小孩咿呀学语时,祖父母、父母们一边哄着孩子,一边便会吟唱一些朗朗上口的潮汕童谣,帮助子女们进行最初的潮汕话学习。如《天顶一粒星》: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阿奴哭欲食油锥;油锥未曾熟,阿奴哭欲食猪肉;猪肉未曾割,阿奴哭欲食番葛;番葛未曾柳,阿奴哭欲食阿老爹两杯酒;酒未激,欲食粟;粟未挨,欲食鸡;鸡未刣,欲食梨;梨未摘,阿奴哭了白白歇,白白歇。
潮汕民间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作品,也是婴幼儿学习潮汕话的好材料。如《无粕古》描写一位机智顽强的少年被洪水冲走,幸得有人从城楼上丢下一片甘蔗粕,甘蔗粕突然变大,于是他乘着这只蔗粕舢板,在海上历尽艰险,最后胜利回到城中,与家人团聚。《也物来》写勤劳的弟弟得仙人赠送宝贝,要什么就能变什么,贪婪的哥哥骗走了宝贝,喊了一声“也物来”,结果各种赃物纷至沓来,最后把他压死了。父母向婴幼儿不断地重复讲述这些故事,久而久之,婴幼儿不仅学会故事里涉及到的词汇,还能了解到潮汕历史文化深厚而丰富的内涵,从而对婴幼儿的道德与审美、知识与智力起到良好的渗透作用。
(二)民间游戏与智力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嘻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最普遍、最有趣的娱乐活动。⑧民间游戏作为潮汕人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有些游戏包含了很多玩具并由此引申出数不清的玩法。这无数的玩具均就地取材,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利用这些玩具创生出的多种玩法,不仅反映了潮汕人的聪明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是他们在教育下一代方面的创举。
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需要不断的注意每个环节的变化,观察同伴在游戏中的改变以及游戏具体进行到哪一个环节,这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潮汕民间游戏中的智力游戏,如点榄核、华容道、七巧板等,都需要很快的反应能力,对儿童智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又如智力游戏中的棋类游戏,下棋需要思考,不仅要时刻关注对方的落子思考对策,还应通观全局,用到不同的“计谋”,如果被对方的棋子压住无处可去,就得重新来过。经常进行棋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度。另外,在下棋的过程中还有利于提升儿童数数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耐心、沉着等品质。可以说,儿童是在形形色色的潮汕民间游戏中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形成性格、促进智力发展的。
潮汕童谣中有一部分为儿童游戏的歌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初的学习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在物质条件极其贫乏的时期,儿童娱乐活动远没有现在丰富,童谣就成了儿童游戏的重要内容,并贯穿儿童成长的始终。如潮汕童谣《拍球歌》:“一油锥,二油,双(三)头尖,四菜粿,五缚粽,六甜粿,七酥包,八酵粿。酵粿泥鳅空(当中有许多细孔,就像泥鳅打洞一般),糕粿踏步层(像石级一样一层叠过一层),乌粿包甜馅,食了(吃完)免分(给)人。”儿童们一边数着“一二三四”一边拍球的时候,还记熟了10种他们爱吃的食物(油锥、油、双头尖、菜粿、粽、甜粿、酥包、酵粿、糕粿,都是节日食用的米、面制品)。在对酵粿和糕粿加上一点巧妙的描绘中,借以发展儿童们的联想和想象。
三、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它包括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体育教育、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的体育活动以及家庭体育同家庭成员在各自工作、学习、劳动单位体育活动的配合。⑨婴幼儿的身体发育正处于人生的最初阶段,因此,家庭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婴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各个器官机能的充分发展,是家庭体育的重要任务。
(一)婴儿动作发展中的家庭体育
婴儿动作的发展与神经系统是密切相关的,在神经中枢的控制下进行的,遵循从头部到颈部到躯干再到四肢的发展顺序。所有的婴儿都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发展方向来成长的。
潮汕地区的母亲们非常重视对婴儿的抚触,通过对婴儿特殊的轻柔的触摸,并配合着母亲富有爱心的语言交流,可以帮助刺激婴儿的淋巴系统,改善婴儿的血液循环,是帮助婴儿提高免疫力的方法之一。另外,抚触还能促进婴儿饮食吸收和激素的分泌,达到体重增加、缓解婴儿气胀、结实肌肉的目的。在头三个月,父母会有意识地用温柔的声音和婴儿交谈,引导其凝视成人的脸微笑,五六个月的时候用玩具诱导婴儿进行翻身。
婴儿到了七八个月时,就会坐会爬了。家人通常是在地上拉开一张席子,将孩子放在上面让其任意活动,这是他们的学步方式,但是这种放任是非常危险的,他们在动的时候,并不像大人一样有危险意识,他们只会沉浸在自由的喜悦中,稍不注意就会受伤。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就会有强烈的行动欲望,他们希望不停地动。大人就在孩子后面,两手抓住孩子的两只手使其往前走,但这样很容易伤到孩子的手。许多父母并不重视婴儿爬行的锻炼,觉得这样容易弄脏婴儿的衣服,这样的观念是不符合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在婴儿有学走路的意愿时,大人们会掐住婴儿的胳膊,帮助其直立学步。
如今,许多父母并不刻意教婴孩学习站立、走等动作,却十分喜欢和婴孩一起玩一起蹬腿站(将不会走的婴孩上肢托起,使其站立在地上或者大人的腿上)或用玩具、零食之类的东西引诱他们去追等活动,以帮助婴孩锻炼腿部力量,促进其平衡感的掌握,使其尽快掌握走的技巧。
(二)游戏中的家庭体育
潮汕人的婴幼儿家庭体育传统还表现在婴幼儿的游戏中。除了前文曾提及的诸多亲子婴儿游戏外,幼儿及其同伴开展的许多潮汕传统游戏,对其身体的锻炼也是较有裨益的。
抽陀螺是一项很适合少儿们的室外游戏,此游戏从明代就已流行。陀螺是一种木质旋出的、像个漏斗上圆下尖样的一个锥形体,在尖头上安有一个小钢珠。为了转起来好看,亦可在陀螺上着几圈环形色彩,转起来就非常好看,另外还需制作一个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绳或细皮条、布条即可。其玩法是:玩时先将鞭子的绳在陀螺上绕几下,然后用劲把鞭绳拉开,同时陀螺放在较平的场地上,让钢珠着地旋转。玩者需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有些玩技好的孩子,可一人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亦可2至3人同时各抽陀螺,以谁转的时间最长者为胜利者。
旧时农村儿童玩的毽子,是用废屐皮装上一两个古铜钱和几条鸡毛自制的。女孩还用布缝成一个寸多见方的封口小袋,内装一些沙粒作重量,仿毽子踢法,便不叫踢毽子,而叫“踢印”。踢毽子对场地要求不高,只需一小块比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越是技艺高的对场地要求越宽。踢法多种多样。既可以比次数,也可以比连踢的时间,还可以比踢的花样。
滚铁环是一项盛行于20世纪40、50年代男孩们爱玩的游戏。铁环是个约一尺多周圆的铁圈。其厚约一厘米,另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其玩法是:可选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勾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滚铁环亦可二三人一起进行比赛,谁中途不倒又快速到达终点者为胜。此游戏在推滚时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掌握好力的平衡。滚铁环能锻炼幼儿的奔跑能力,还能提高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培养一种多动的性格,遇到障碍及挫折时如何化险为夷,顺利向前。
不胜枚举的潮汕婴幼儿游戏既串联起实际生活和幼儿的想象力,各种游戏动作也使幼儿各部位器官、系统和技能在运动中获得发展。
四、家庭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⑩在潮汕传统的家庭生活中,丰富的美育资源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处处陶冶着其性情,熏染着其个性气质。
(一)家庭生活中的艺术美熏陶
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在父母的细心照料中,也受到家庭生活中的艺术美熏陶。在此过程中,主要以服饰艺术和建筑艺术为美育内容,从而使婴幼儿逐步培养正确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1.服饰艺术中的美育
父母长辈对婴幼儿的衣物制作较为讲究,面料选择优质柔软的布料。有的还绣上象征美好意义的图案,使之成为一件工艺品。如绣上牡丹、荷花、石榴等。此外,潮汕婴幼儿的饰品,如手镯,脚环等,都是由潮汕银匠精心雕琢而成,“麒麟送子”“长命百岁”“福禄寿喜”等常见的图案和造型都在精巧细致间诉说着潮汕人对美的执着追求。穿戴着这样的服装与配饰,潮汕婴幼儿置身于美的教育之中,感受和体验着潮汕人对美的定义和标准。
2.建筑艺术中的美育
潮汕传统民居素有“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赞誉,其基本建造单元是下山虎、四点金,扩展建筑群有驷马拖车、百鸟朝凤等,这些都是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讲究宗族血缘,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潮汕传统民居在建造的过程中,通常是“族人祠堂先建,再围绕祠堂建设其他民居,特别强调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礼制规范,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11潮汕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多有凹肚门楼,门楼上的匾额既有石刻的,也有不少是木刻的,表达了潮汕人追求美好生活、缅怀先祖的意愿。从潮汕民居的装饰题材上讲,许多采自于人物故事,多“从节选故事与掌故的经典情节提炼人的优良社会特质,以表现礼、义、忠、孝、廉、信、智等高尚品质,借以宣传儒家的宗法礼制观念。还有少量题材为描画潮汕人民的日常劳作、生活等场景,如出海、渔樵耕读等,表达当地人对富足、幸福生活的追求。”12
生活于其中的潮汕婴幼儿被这样的建筑美感涵养着,接受着这些美的观念和信息。和谐、向往美好、吉祥等审美情趣逐渐烙印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也帮助他们养成长幼有序、友爱乡邻等礼仪规范。
(二)民间艺术中的美育
潮汕民间艺术是由潮汕民众创造与传承的,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以集体习惯的方式,不断规范和影响着婴幼儿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进而影响到婴幼儿的审美情趣。
1.潮剧中的美育
素有“南国奇葩”之称的潮剧,主要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戏曲剧种,原名“潮音戏”,又名“白字戏”,一般统称潮州戏。在日常生活中,潮汕人把欣赏潮剧作为一种美的享受。在家庭成员的熏陶与影响下,婴幼儿从小就对潮剧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能让他们感受到潮剧的瑰丽神奇,体会到潮汕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2.潮州音乐的美育
素有“唐宋遗音”、“华夏正声”之称的潮州音乐,是潮汕地区民间乐种的总称。传统的潮州音乐,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给社会带来和谐和安康,是社会教育极为有效的文化工具。对于经常听到潮州音乐的婴幼儿来说,感受音乐美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特别是那些接触过、学过潮州音乐的小孩,“在练琴和欣赏之中,就锻炼了他的专心、耐心、细心、恒心、信心,修养了他美慧的心,提升了个人的涵养,散发出和谐的灵气,在潜移默化中生成了他爱家乡、爱人民、爱国家、民族的真诚心。”13
3.民间文学中的美育
在潮汕地区,民间文学十分丰富,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谜语等,当中许多是通过家庭中一代代的口耳相传而流传下来的口头民间文学遗产。
以“大团圆”结尾的作品常常和真善美联系在一起,反映这种美学原则的作品在潮汕民间文学中是很多的,而且也成了贯穿潮汕民间文学的一条主线。潮汕地区的父母长辈把这些蕴含了潮汕美学思想的民间文学故事讲给下一代听,并以其鲜明的立场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要追求真、善、美,反对和抛弃假、恶、丑,这样有利于增强婴幼儿的审美意识。
五、家庭劳动教育
在潮汕人的婴幼儿家庭劳动教育中,家长十分注重培养婴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这其中既包括生活自理劳动,也包括简单的家务与生产劳动。
(一)生活自理劳动
潮汕人认为婴幼儿应该掌握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劳动,这与潮汕地区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农忙时节当父母忙于耕种时,婴幼儿学会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劳动,不给父母增加负担,对家庭生活是有帮助的。因此,从吃饭的训练开始,潮汕人很早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孩子完全断奶以后,父母会先教给他们运用右手的能力,学会自己使用汤匙、筷子等用具吃饭。在训练孩子吃饭这一过程中,潮汕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吃饭,孩子就在这看似狼狈的饭菜洒落过程中,逐渐学会了自己用汤匙或筷子吃饭。当孩子学会吃饭后,潮汕人也不提倡大人喂,更不会追着孩子喂,而是坚持让孩子自己吃饭。因此,潮汕地区的婴幼儿很早就学会自己吃饭,自己喝水。
(二)简单的家务与生产劳动
在家庭生活生产技能的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模仿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手段。父母熟练的劳动技能、丰富的生产知识以及勤劳俭朴的劳动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由此培养了幼儿热爱劳动的品德和赖以生存的劳动生活技能。
潮汕地区的孩子很早就学习掌握一些家务劳动的基本常识和本领,父母们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进入家庭劳动的参与者角色,孩子从小就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父母也不会嫌弃他们做得不好或是认为他们在捣乱。潮汕地区的孩子从小便跟随父母在田间玩耍,儿童善于模仿的天性使他们乐于跟在成人身后,抱着游戏的心态来模仿各种劳动姿势。有时,父母还会带孩子到田间采摘果实或菜类等,其间会告知孩子哪种食物是可以食用的,哪种是不能的或是有毒的,这样有助于孩子学习到基本的农业常识,帮助他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等长到四五岁时,父母便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在家里,父母兄长做饭时一般会让儿童在一边帮手添柴、舀水、洗菜,他们通过观察学会了如何淘米、配置米水比例、蒸食等。在这样的家庭劳动教育中男童和女童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期待,通常男童会被着重引导学习放牛、插秧、割稻等农活;而女童则多数被引导学习洗刷、煮饭、打理家庭等家务活。这种自然而然的参与者角色身份使潮汕儿童具备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家庭的劳作技能也是这样习得的。
综上所述,潮汕婴幼儿正是在教育者——家长看似无心其实系统的教育内容中,从习俗、仪式、传统游戏、民间故事、童谣等天然课程中实现着身心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潮汕婴幼儿得以不断地吸纳着优秀的潮汕文化的养料,使他们在生命的最初岁月就被打上鲜明的“潮汕人”印记。可以说,潮汕文化在潮汕人的婴幼儿时期,完全通过家庭教育对个体进行着滋养,也因此而开始传承的步伐。
参考文献:
①孙晓刚:《浅析古代家庭德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300页。
②魏会茹、何俊华:《传统家庭德育的内容、方式与价值导向》,《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10—111页。
③郑东霞:《价值多元背景下潮汕地区的家庭德育》,《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20页。
④⑤刘琴想、徐光华编:《潮汕家族文化丛谈》,2001年版,第8页,第100页。
⑥(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⑦傅建明、汪波:《童谣:教育的重要场域》,《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16期,第6页。
⑧乌丙安著:《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43页。
⑨王则珊、杨一庄编著:《家庭保健体育实用手册:防病治病体育疗法指南》,海潮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⑩新吉乐:《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2年第2期,第39页。
11林文娟:《逐渐远去的村庄——关于潮汕乡土建筑的思考》,《岭南文史》2012年第3期,第62页。
12姜省:《潮汕传统建筑装饰题材的深层语义》,《华中建筑》2007年第12期,第98页。
13余少萤:《论潮州音乐的和谐性》,《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37页。
资料来源:潮州2017年第2期(总第106期)
网址:【岭南地方文化研究】潮汕婴幼儿的传统家庭教育 广东省情网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0498
相关内容
家庭婴幼儿玩具游戏材料的利用与指导研究幼儿家庭教育中亲子游戏现状的研究
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行动计划
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
传统民间生活游戏融入学前教育的综述研究
【2018年整理】研究分析报告=中国三线城市网民暨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pptx 全文免费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教育研究
家长们,家庭教育促进法全文来了!倡导这9种教育方法
【宁姐137空中课堂】婴幼儿养育照护系列: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专家说”第四十讲
@家长们,家庭教育促进法全文来了!倡导这9种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