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给奖励的后果:没奖励=没动力,激发孩子“自动力”才是关键
奖励是一种极具两面性的方法,用得好,对孩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用不好则是事倍功半,麻烦多多。
临近期末考试了,小学五年级的鑫鑫在复习的时候突然问妈妈:''妈妈,这次考试要是我考得好,会给我什么奖励呢?''妈妈说:''没有,考试是鑫鑫自己的事情呀!''鑫鑫听了突然便把课本给合上了,气呼呼地说不给奖励就不复习,不好好考试。为什么鑫鑫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还得从他幼稚园的时候说起。鑫鑫自幼是家里的小皇帝,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懒癌患者'',在家基本上不帮忙干家务活。一次晚饭后,爸爸突然对鑫鑫说:''你去帮妈妈洗碗,洗完后爸爸奖励你5块钱!''没想到话刚说完,鑫鑫立马走进厨房帮妈妈把碗筷洗得干干净净的。渐渐地''把作业做完就能玩一局王者荣耀。''''帮忙干一次家务活奖励5块钱零花钱。''''考试前五名就能去一趟周边游。''...家长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挖了一个填不完的坑,没有奖励就不干活,没有奖励就不做作业,甚至没有奖励就不好好考试。
鑫鑫的例子是个既普遍又典型的例子,因为上述这些''盲目''的奖励,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转移到了外部的奖励上,如果没有奖励,孩子就会失去动力。那么什么是盲目奖励呢?
什么是盲目奖励?
每个孩子都有探索新知识的天性,这来自内部的动力。但很多家长在孩子探索学习的过程,喜欢用物质去奖励他们的表现,小时候奖励糖果,上学的时候奖励玩具,下次考得好就承诺去哪里旅游。用这种方式奖励孩子学习进步的过程中,已经把孩子学习的内心驱动在每一次的奖励中转向外部驱动,这就是所谓的盲目奖励,最终的效果必然会与家长所希望的南辕北辙,即奖励起到反激励作用。
盲目奖励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盲目奖励在短期内可能给孩子很大的诱惑性,促使孩子好好学习,但是慢慢的就难以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成为孩子讨价还价的砝码,不仅孩子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低,也同样使让家长困苦不迭。这就表明家长仅仅靠物质奖励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孩子前进的动力,当物质奖励得不到孩子满足的标准时,直接性的物质奖励强度和作用就会降低。
1、效果不持久。
第一次奖赏通常都会让孩子很兴奋,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往往很难持久,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失去新鲜感,也就没动力去为了获得奖赏而调整行为了。尤其是大一些的孩子,屡试屡败。
2、饱和原则。
就像老板对待员工一样,''喂''一段时间的奖励,大家就都对奖励失去兴趣了。奖励本身也成了固定的东西,失去了激励作用。
如果一味的只是奖励孩子,不采取别的措施,他们迟早会达到饱和点,到时候任何奖励都会失去效力。
3、操纵父母的工具。
只一味的奖励也会教孩子如何操纵父母。
它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印象:平时越调皮,父母在你偶尔表现良好时就会越奖励;如果一直做个乖宝宝,那自己就没有办法从父母那儿得到奖励了。所以他们的结论是:淘气能够得到奖赏。
什么是''自动力''?如何激发孩子的''自动力''?
避免盲目奖励,关键在于激发孩子的自动力。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曾经对那些优秀的社会人士的研究发现,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坚持精神背后,是''动机''和''奋斗目标'',这就是自动力。只靠家长盲目给奖励这种外部驱动的方式,并不能有效推动孩子进行有益的活动,必须激发孩子的自动力,让孩子由内而外的认识到那是他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父母想让他做的事情。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自动力'',鼓励孩子''Let me do it''和''I can do it''。那家长应该如何激发孩子的''自动力''?
1、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维持兴趣爱好的内在动力。通过盲目奖励让孩子持续坚持一件事情是不能长久的,要想让孩子持之以恒,需要努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而且是孩子喜欢的方式。
身为家长,不妨带孩子做些小实验,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习惯非常有用。孩子对数学不太感兴趣,家长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比如搭积木,让孩子在玩乐中了解三角形、长方形、圆、半圆等图形概念和红、绿、黄等颜色概念;孩子觉得成语太难学,不妨通过猜谜、成语接龙等游戏,让孩子游戏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2、学会具体化地赞美孩子
生活中我们有些赞美过于格式化,甚至会出现词穷的现象,会标签化地去赞美我们的孩子,比如''干得不错!''''做得真好!''这些笼统而又具象的赞美走了形式但却没有走心,孩子听了赞美以后并不懂得他们的行为得到称赞的原因,我们家长应该明确地说明孩子为什么''干得不错'':今天你帮助妈妈把碗给洗干净了,说明你是一个学会体贴父母的好孩子了。通过这样子的称赞,孩子便会了解他们受到称赞的行为方式,并且知道家长有用心在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每个孩子都需要一种成就感,当他们将成就感内化于心的时候,自动力也就出现了。
3、设定明确的、可实现的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缺少一个明确的目标,孩子们也一样。虽然有些孩子会像模像样地说:''我下次语文要考90分,数学要考100分。''但很少有孩子,能够将这些口头上的目标,化为具体的计划去执行。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明确且可实现的目标,缺乏自动力,他的学习和成长便会停滞。而此时每一个朝着目标努力的同龄人,都在进步,没有目标的孩子最终会落后于他人。
所以,对孩子来说,制定一个明确且可实现的目标,让目标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自动力,并找到方法去实现它,孩子将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所有成功的人士都是在学生时代已经目标明确,知道内心的追求。马云在初中时就去外国人多的地方聊天,来提高英语;雷军在大二时已写出编程方面的书,给学弟们使用,当别的同学去参加娱乐活动,他却整天的泡在机房里;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第一个作品是foxmail,创作此软件的初衷是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不是去赚钱。他们做这些事情都不以金钱为目的,金钱只是结果是外部驱动,而实现目标的过程是靠内部的动力去完成。
武志红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成全你自己,温尼科特的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的涌出,都是一个意思:即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们的所谓''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破除''没奖励=没动力''的魔咒,关键就在于激发孩子的自动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学会具体化地赞美孩子,设定明确的、可实现的目标,孩子便能获得尊重感、成就感和认同感,而这些或许才是高级的奖励和汇报。
责任编辑:
网址:盲目给奖励的后果:没奖励=没动力,激发孩子“自动力”才是关键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9030
相关内容
生活的诀窍:任务激励式学习法和短小目标法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修订后的《上海市计划生育奖励与补助若干规定》的通知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怎么办?父母做好这些事很关键!
GoCashBack 怎么样【2024】开户有$8奖励 • 美国生活指南
关于孩子家庭教育的若干建议
梁建章等人建议:明示生育支持政策不限孩次、将养老金与生育激励挂钩
热爱运动孩子才有出息 育儿三分教七分等
勉励劳动的句子
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给摄影师的 50 条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