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扫除道的感想:从扫厕所开始实践(by盖玉春)
生活美学的实践,从行万里路开始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生活美学实践# #旅行与生活感悟#
2016年,我43岁。这一年,我辞去从事了22年的普通中学教师职务,离开了自己心爱的讲台,挚爱的学生。原因很多,其中一个直接因素,源于我对于教育认识的改变。
我认为,学生要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身教,率先垂范。而在所有的教育中,孝道传承又是根本。于是,在自己践行“找妈妈的好处”100天1000条(每天10条)之后,借一次召开年级部家长会的契机,我向与会的400多位家长呼吁,“要想儿女好,先做好儿女”,请他们会后跟我私聊互动,以确定一个他们愿意接受的模式,尝试“找父母好处”100天,哪怕1天1条。
但结果令我非常失望。一群平时貌似对我的教育理念十分认同的家长,会后没有一个人跟我互动,哪怕是继续聊这个话题。全军覆没。除了惭愧自己书呆子习气,没有策划好这个在我认为特别有意义的活动之外,我动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我为什么要对一群“父母都不在乎他们成长的孩子”负责任?我的这种“负责任”能起到真实的教育效果吗?如果不能对学生心性成长有所帮助,我的这样一种教育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
离开学校,进入同生公益大讲堂工作。做什么能够不忘教育之初心?学科辅导,作文培训,乃至读经教育,国学体验课程等,一件件被否决掉。很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自己的方向。2017年春节,大概是我有生以来过得最艰难的一个年。我百思不得其解,茫无头绪,几入绝境。能养活自己和小团队的活,大概都是延续过去的老路;如果那样,我为什么要“出来”(指跳槽离开学校)?想干的活,能够直指人心,能够让人回到自己、不外求的教育方式究竟是什么,到底在哪里,我确确实实找不到。
春节过后,两本《匠人精神》的翻译者陈晓丽女士,带着几名日本游学团的参访者来扬州蔚圃研讨。期间,接触到“扫除道”的话题,会议主持人梁正中先生有深刻地讲解扫厕所对于人心性之磨砺,并问有谁愿意来接这个“道”,我毫不犹豫地举手。
因这一次举手,得以确定3月中旬前往日本参访。当时,距参访日约40天时间。为了更有效地“学到”,我发心在去日本之前,自己一定至少先扫20间厕所,获得一些基本的现场感性认知。
第一次扫厕所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是2017年2月8日,距离我发心扫20间厕所,已经过去整整一周。一周以来,我每每走进一个厕所,看见厕所有人在用,或者厕所特别脏等,就折转身离开。“算了,从明天开始吧。”这是最简便、最习以为常的自我安慰。
这一天,同样也不例外。从工作地点同生公益大讲堂沿途找可以用来打扫的公共厕所,实在也花了不少时间。从东往西,几乎穿越半个扬州城,一直走到和平医院。这里已经是距离家的最后一处公共场所。如果不进去,又得拖到明天。必须硬着头皮上,我进入医院,到四楼病区男厕,把自己关进厕所板壁挡隔的门内,开始生平第一次厕所的打扫。
打扫期间,整个心脏砰砰直跳,深怕被别人误解为“坏人”而扭送到派出所去。也怕遇见熟人,说你放着好好的老师不做,来打扫公共厕所?要是被一向对我离开学校耿耿于怀,对我要做扫除道这件事情坚决反对的妻子知道,那还不闹翻天?仔细觉照,当时的自己,内心真有极度恐惧。
再说打扫,因为没有任何打扫的经验、技术等,我只能做做表面的清洁。蹲坑有点深,光线不好,看不太清楚。墙上的小广告帖,被作为重点,反复擦,纸质层被清扫干净,但粘贴处用手摸,还是有黏黏的感觉。没能彻底。若以100分为满分,量化当日打扫成绩:5分。最多。
好在有这第一次的开始,从0到1的突破,慢慢养成习惯,直到撰写此篇文字的今天,我已坚持清扫260多天。除个人的日常扫除,也在扬州,甚至到广东深圳、广西南宁、辽宁沈阳等地带动伙伴们一起做清扫传习活动若干次。更难得的,或许是因为自己在家里也坚持擦洗马桶,做切配、洗碗等家务活,妻子似乎也渐渐默认我的这一项人生最重要的选择。
让我对厕所环境产生免疫的,应该是那次在扬州雨花斋免费素食餐厅附近的公共厕所打扫卫生。当时,厕所内坐便器被堵,我用水冲,不见成效。便到外边的垃圾堆里面捡了一只相对干净的塑料袋套在右手上,伸进便器去掏。发现原来是屎橛子太硬,挡住了水路。用手抓起,放进垃圾篓,被堵的水瞬间下坠,畅通无阻。而因为便器被堵时,水位很高,即使我戴了塑料袋手套,便器里面浑黄的大便水还是渗进了塑料袋内,弄得我满手都是。
用手去抓大便,恶心不?被大便水弄脏了手,怎么办?原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呀。自己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细节,它在生活中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它给我的启示是,很多事情,想想可怕,真正去做,其实也没什么。键山秀三郎先生教诲,“眼睛是胆小怯懦的,手是勇敢的。”如是,如是。
儒家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讲“洁净精微,《易》之教也。”道家强调“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佛教歌曲“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更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唱。这些经典的教导,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扫厕所这件事情,“此中有深意”。
梁先生在《匠人精神2》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扫厕所能够入“道”,正是对唐宋间中国佛门龙象悟得、证得的“道在平常日用”人类生命之巅峰活法的最好验证。哪怕是平常日用,只要入了道,便有了不灭的精神。果然。
“越是细小、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越是‘上乘道场’。买菜、做饭、吃饭、洗锅碗、擦桌子、洗漱、睡觉等,做完了,在现场回头看看,事如其人。”这些道理,亘古如是,不增不减。
因为陈晓丽老师的信任,殊胜的因缘让我能够参与《扫除道》一书中文简体译本的校对。反复阅读这本书,扫除道给我的教训良多。如,为什么要进行厕所扫除?因为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谦虚的人,成为一个细心的人,培养感动之心,萌生感恩之情,磨砺心性等。
在这里,我最想强调的,是扫除道之缘起。在日本,键山秀三郎先生被称为扫除道之父,“知行合一第一人”。当年,键山先生还在少年时期,因为不忍心看到妈妈为了开垦荒地,两手举起年轻力壮的建筑工们使用的沉重的镐的样子,拼命地刨起那扎根很深的大树根的样子,而想到“我再不做的话,母亲就会被累垮”,因而人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真是孝心至诚。键山先生受父母亲身教影响,从父母亲那里学习到扫除的原点。这,应该正是由键山先生缘起的扫除道具有伟大力量的源泉。衷心感谢键山秀三郎先生身教垂范,榜样引领。
半年多的清扫实践,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心正渐趋安静。其间,我有一个小小悟处,那就是我发现了一个大家习见的现象,我们常常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读过的,当做自己已经具备、已经拥有的。实际上,“知道”,与“做到”,二者之间的距离,何止天地之别。
知行合一,何其难也。
日本龟井民治先生在回顾他追随键山秀三郎先生实践扫除道时,有一段感言,特别打动我的心扉。那就是“即使你熟读100万本经书,掌握了很多知识,如果不亲自实践,那将毫无用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成为生活的智慧。特别是清扫活动,不亲自实践,什么都不会明白。”原来如此。
当初,我们的家长朋友,不愿意亲身实践孝道传承,让我深刻反省当今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知识系统的传播,并非智慧系统的传承。知识可以讲解传授,智慧必须体验习得。
现如今,我不愿重蹈家长们的覆辙,我必须甩开膀子、撸起袖子真干。因为重视实践,我需要找到修练下手处,这个下手处正是扫厕所。扫厕所,是修身养性之最好的捷径。它让我恐惧寂寞的心,在一次又一次刷洗便器的动作反复中得以安定。通过厕所,可以遇见一个真实的自己;通过扫除,可以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扫净马桶的过程,正是清明心性的过程。诚然如是。
印度电视剧《佛陀》,有句台词这样说:“这条路上,有两种错误。第一,半途而废。而第二呢,就是从未开始。”知道没有力量,做到才有力量;做到没有力量,坚持做到才有力量。
请让我,我们从扫厕所开始实践,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伟大民族复兴之中国梦早日实现努力奋斗,贡献自己最足够的力量。
2017年11月27日
作者的微信号
欢迎关注“扫除道传习中心”公众号(id:saochudao),购买本书、加入社群及了解更多。
网址:践行扫除道的感想:从扫厕所开始实践(by盖玉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07704
相关内容
《扫除道》心得感悟《扫除道》读后感
开始春季“大扫除”
打扫街道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通用14篇)
打扫卫生实践活动感悟(通用17篇)
新时代文明实践:九棵树街道各社区开展“新春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
邂逅春天 ——初二(5)班,春日里的大扫除
社会实践打扫卫生心得体会11篇
《扫除道》读后感(通用20篇)
扫除道 键山秀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