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与大自然保持连接
每日冥想,让心灵与大自然保持连接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慢生活理念# #回归自然#
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亲子
解锁孩子心灵的密钥
幸福教育:与大自然保持连接
标签:亲子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陈若葵
人类的进化与自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现代生活却常常使人远离自然,从而降低了幸福感,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缺失症”。城市中的儿童青少年大多患有“自然缺失症”。
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丹麦幸福教育大会(以下简称大会)近日在山东省高密市举行。大会以“教育幸福感·如何与自然保持连接”为主题,来自中国和丹麦的教育学者、一线教师、家长、学生等从不同维度分享了幸福教育的路径、方法和成功经验,探讨如何消除“自然缺失症”,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幸福感话题。
“自然缺失症”现象值得深思
10年前,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文版在国内出版。扉页上有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问话:“爸爸,为什么你们小时候好像比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我更喜欢在家里玩,因为只有屋里才有电源插座。”
该书的中文版序言由著名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撰写,他在本次大会上表示,“自然缺失症”现象值得深思。
儿童青少年远离大自然,容易导致肥胖、注意力紊乱及行为和心理问题。杨东平称:“大量类似情况的出现,与过度的教育竞争有关——学生的学习时间长,总教学课时多,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上课13000节课。”杨东平就江苏省某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举例,学生的在校时间从早上7点持续到下午6点。他认为,这种持续的封闭或者“内卷”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对学业以外的事物丧失了兴趣,甚至缺乏感受和思考的能力,对教育产生厌恶并逃离。
中丹教育论坛丹方主席、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主席摩根·戈德鲍尔表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幼儿园和学校教育中;需要探索和实践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转变应从幼儿教育开始,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自然是发现美、培养情感的最佳场所
大自然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孩子心灵的疗愈师。
“北京日日新学堂有一个被孩子们戏称为‘UFO大坑’的大坑,里面空无一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轮胎和各种工具,在那里尽情玩耍,不亦乐乎。”北京日日新学堂创始人、校长王晓峰在大会上介绍。
他认为,自然环境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感官学习至关重要,是治愈“自然缺失症”的有效途径。自然是孩子们发现美、培养情感的最佳场所,通过回归自然,孩子们不仅能获得感官体验和情感滋养,还能在自然而然的人际关系中实现全面成长。
自然教育在高密市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近年来,高密市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打造启发式、沉浸式、互动式课堂,建设37处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
中丹教育论坛中方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认为,大自然本身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价值,它是促进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天然教师,自然环境能够净化孩子的心灵,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大自然也有助于增强师生感情,营造亲密无间的班级氛围。
研究表明,每周在大自然中活动30分钟可提升幸福感,预防心理健康问题。自然教育的魅力在于潜移默化,它不仅能够润物无声地实现教育的“意义”,更能让孩子们觉得“有意思”,即在好玩、有趣、浪漫且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中受到熏陶。
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秘书长丽莎·约翰森呼吁教育应更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成长,而非仅限于物质生活的丰裕。丽莎表示,父母需树立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建立与自然的深厚联系,可以将玩耍、学习和社区活动相结合。同时,将自然和可持续性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通过诗歌、戏剧、歌曲和音乐等多感官方式加深孩子对自然的感知。最重要的是,向孩子解释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爱和保护大自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拥抱自然,让教育自然发生
如何保护孩子免受“自然缺失症”的困扰?如何重建孩子与自然的亲密联系?自然教育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环境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多种活动来激发参与者的感官体验,认知自然,培养对自然的情感和多种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与会者分享了不同的实践案例——
青岛中学坐落于美丽的胶州湾畔,创办仅7年。学校物业管理人员发现校园内的爬墙虎不往上爬,便邀请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原因,结合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一文,孩子们分组观察、假设、求证,从环境、品种到养护多角度探讨,最终,他们推测是海风影响了爬墙虎生长,并形成研究报告,建议物业改进养护方法。校长汪正贵说:“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超越了书本,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找到了学习的意义感,成为激发学习内动力的有效途径。”
上海“田字格公益”创始人、贵州田字格实验小学校长肖诗坚曾留学丹麦。2017年,她扎根贵州大山,创办田字格实验小学,探索以“乡土、自然、人本、未来”为核心的乡土人本教育模式,如将二十四节气贯穿于学校的课程和实践中。每天早晨,学生们都会参与照顾农场和田地,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种植和收获的时机。“有些城里人可能会觉得泥土脏,但在我们的自然教育中,孩子们却笑得格外灿烂。他们还会从老乡家带回一桶牛粪,用来滋养学校的农场。”肖诗坚说。
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生命研究课,如狗之间的交流方式、鸟类飞行的奥秘、人眼颜色的秘密、蚂蚁搬运重物的能力,甚至包括对生命与死亡的探讨等。
组织户外教学,老师们往往会为安全问题担忧。肖诗坚认为,危险固然存在,但自然的危险旨在教会我们两件事:一是心生敬畏,二是做好准备。因此,学校精心策划每次外出活动,制订预案并进行训练。例如,学生们在校内进行负重跑步锻炼,为10天后的山区徒步研学做准备。
作为中国首个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发起人之一,杨东平表示,“自然之友”在过去30年中通过流动教学车和户外活动,引导孩子们走进自然,培养环保观念。如今,其自然教育不仅面向儿童,也面向成人,教育空间从学校扩展到家庭和社区,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推动自然教育的普及和实践。他认为,改变之路必须从社会文化更新和教育文化更新开始。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工作与研究部主任于维涛认为,大自然是幸福教育的摇篮,也是幸福教育的最大资源。拥抱自然,让教育自然发生,孩子们就会幸福地成长。
分享: 编辑:陈洁 2024-11-11网址:幸福教育:与大自然保持连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24896
相关内容
幸福教育:与大自然保持连接探索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密码——我读《教育与幸福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
让教育连接真实世界
与自然深度连接
中国教育报:教师幸福的的9大秘诀
与自然的连接,从身边开始
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路径分析
自然:探索人与万物的无界连接
幸福的密码(看完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