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 | 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性·序

发布时间:2025-01-21 17:14

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让人忍俊不禁的瞬间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琐事趣闻# #日常趣事视频#

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性

The Publicness of Everyday Life

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PACC

姜俊 主编

在今天这个物像泛滥和加速运转、复制、重组的时代,没有任何的物像可以被规定在某一特定意义之下、成为永恒不变的存在。它们永远在不同的背景中获得新的意义并被重新识别,因此在运动中从工具性的图像和造型到纯粹欣赏的图像和造型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区间。某一事物是否被定义为艺术其实取决于它到底在什么机制和背景中被识别和运作,即在什么样的诠释学框架下被理解。

今天在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实践,即可以被识别为商业操作、政治宣传、伦理教化,也可以被理解为社会活动,同时又可以被包装成为艺术项目。本书中我们聚焦事物的感性层面,并欲从中探讨的正是这一复杂,且多维度的现实——在作为媒介的感性之下,人和世界、人和人之间千丝万缕、各式各样的关联。

针对以上的诉求,自2016 年6 月至12月,由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ublic Art Cooperation Center ,简称PACC),上海美术学院推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性》系列讲座。“日常生活”和“公共性”则被作为本次系列讲座的关键词。

日常生活(alltägliches Leben)或生活世界(Lebenswelt)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德国现象学家埃德蒙德• 胡塞尔的研究中。生活世界是相对于客观的科学世界和抽象的逻辑理念世界而言的主观世界和直观世界,它是为了针对20世纪上半叶大行其道的工具理性而被提出的。它相对于单向度和效率目的优先的工具理性有着丰富而多元的维度。经历了一战的欧洲有必要反思其貌似光彩夺目的现代性背后那沉重的阴影,人类不只是把周遭的世界给工具化了,甚至使得他人和自己也成为工具,被宰制了。

“公共性”概念出自于1962年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对于纳粹专制的反思,以及对于西德民主进程的原理性研究。它最早得益于汉娜•阿伦特对于复数的人之行动(Handlung)的思考。对于阿伦特而言政治并非是一种单一化的操作,而是复数人的商谈,它应该开启一种运动中的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关于民主化的讨论中,公共性同样也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平等而公开的对话关系。中期的哈贝马斯在公共性的基础上再次激活了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它被与系统(System)对立起来。如果系统是人对于世界的工具理性化,那么生活世界对于他来说就应该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那是一种对于他前期“公共性”概念的发展和推进。

哈贝马斯对现代性危机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现代性危机的症结在于“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正不断地被工具理性所侵蚀,特别是在普遍的资本主义下,任何原来不可能贩卖的事物都在新的商业模式下骤然间成为可以贩卖的商品。一切多元维度的感性连接都成为了单一的“手段-目的”关系。

总而言之,“日常生活”和“公共性”都指涉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主体之间的问题。它们是在工具理性不断扩张中被发明出来的反思性概念。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为工具关系之后,我们将何以立足?如康德所认为的,感性和审美如果被理解为综合人和世界、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桥梁,那么它必定拥有着多元和复杂的维度和可能。相对于单一的工具理性化,感性物像无论将以艺术的方式被展现,还是以其他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我们都有必要对其予以关注,从而挖掘出它通向多种可能性未来的潜力。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以“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性”为题展开为期半年的公共理论讲座和工作坊实践活动正是试图从几种不同的视角切入,从而多维度的打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邀请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日常生活和公共性为主题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建筑史、艺术史、政治学、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等方面跨学科地展开言说和讨论。

AUTHORS

姜俊

艺术家, 艺术评论家, 毕业于明斯特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Münster), 获得Prof. Aernout Mik 的大师生称号。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理论工作室研究员,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研究员。同时在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大学从事图像学和展示文化研究学的博士研究。当代艺术调查局发起人。生活工作于杭州、上海。

姜宇辉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和艺术哲学。

Till JulianHuss

明斯特美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硕士,明斯特大学哲学硕士,柏林洪堡大学艺术学博士,现任柏林洪堡大学“图像科学造型跨学科实验室”研究员,自由艺术家,艺术史家。

王东杰

2002 年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1996年起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

毛秋月

浙江大学传媒学院美学所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博士后。译有《重构抽象表现主义》、《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出场》等书。论文与译文发表于《美术研究》《读书》《文艺理论研究》《新美术》等杂志。研究方向为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

施瀚涛

曾任喜马拉雅美术馆及“上海种子项目”研究与教育部总监,爱普生影艺坊、上海外滩美术馆、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瑞象馆等机构工作。长期从事艺术展览及公共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写作及翻译工作主要涉及摄影、当代艺术以及艺术体制研究等领域。

王俊

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哲学博士,目前主要研究现象学、德国哲学、跨文化哲学等。著有德文、中文研究专著各一部,完成译著五部。

王瑞鸿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妇女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副秘书长,春晖社工师事务所理事长,著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

谢永康

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2007 年至今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院,其间曾在德国耶拿席勒大学(2010)和复旦大学哲学院(2012)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系(2013)做学术访问。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近现代哲学,重点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哲学、新康德主义等。倾向于一种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但主张“人类学作为第一哲学”。

许煜

任教于德国吕纳堡大学哲学研究所,并负责该校“参与的技术生态学”的研究项目。他也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在此之前,他在巴黎蓬比度中心的创新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于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关于西蒙东、海德格尔、谢林、李欧塔与技术和媒体哲学的论文。

余玥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研究员。德国耶拿大学和波鸿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

Thorsten Schneider

明斯特艺术学院博士,独立艺术史学家、批评家、自由撰稿人。

首先,为了深入打开“公共性”一词,我们邀请了南开大学的哲学教授谢永康从汉娜•阿伦特和尤尔根•哈贝马斯这两条线切入。德国纳粹和第三帝国的极权统治是他们两位在战后思考如何进入共同生活的重要背景。避免单一化强迫,形成多元互动成为了“公共领域” 这一概念最为核心的问题焦点。他们的思考一方面是对于极权统治的理性反思,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二战后德国重建民主生活的重要探索。浙江大学的王俊教授,则从现象学的角度为我们打开了对于“日常生活”或“生活世界”的思考。“生活世界”一词虽然源自现象学,却被哈贝马斯借用,并从他早期的“公共领域”概念中发展出了一种交往理性所引导的主体关系。在他那里“生活世界”是那种不可被简化、被工具化和商品化的人和人之间的日常。四川大学的哲学研究员余玥,从公民情感生活的起源到美学教育的社会效用上探讨了革命和社会规范性重构的问题。从对于席勒的研究开始,他获得了这样的一种理论认知,任何美好的理念都必须附着在某种感性游戏之中,慢慢在不断的操练中渗透到社会意识的深层,从而再造失序后的规范。正如同哈贝马斯所讨论的——平等开放的公共领域起源于对于艺术和文学的欣赏和讨论,席勒也认为,社会的规范性之建立正应该求助于艺术和自由的感性游戏。在游戏中,理想的生活方式包裹着抽象的人类愿景被落实在每一位操练的个体身上,从而逐渐在主体互动间形成一套新的社会规范。

为了理解中国,我们还特别邀请了四川大学历史学系的王东杰教授。他从本土的脉络上(从清末到民国,直至今天)讨论了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公共领域形态发展的变迁史。中国的公共领域绝对不同西方的公共性,它以另一种组织方式实施着类似的社会中介作用,沟通和调节上下层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姜宇辉,则从福柯《规训与惩罚》的角度再去涉及今天的公共性问题,特别是在数码时代的社会监控系统下。

在艺术史领域,我们还邀请了艺术史学者,如毛秋月博士从大众意识形态的角度展现了美国二战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崛起和成功。冷战话语构成了公共领域的集体意识形态结构,先锋艺术也正是在这一整套语境下找到了自己的历史位置和合法性逻辑。德国洪堡大学的Till Julian Huss博士则从30年代新感性的形成来讨论欧洲城市化(柏林)和公共感知结构的变迁,这一特征无疑同时也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都市上海。高速和错综复杂的城市化造就了一种新的感知结构——同时性的感知代替了历时性的线性感知;碎片化、高速运转的日常生活代替了整体性、田园式的叙述;工业化的美学代替了农业化的感知系统。同济大学建筑学系的卢永毅教授,从建筑史的角度相应地讲述了30年代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的发展,与Julian Huss的柏林互为对照。

明斯特美术学院的教授Gerd Blum和Thorsten Schneider博士,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明斯特雕塑项目展的讲座,讨论了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艺术职能的转变——从1977年开幕兴起的市民启蒙到今天城市名片的推广、生活的经济美学化。施瀚涛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美术馆人几乎陪伴和见证着上海本土艺术馆的诞生,发展和繁荣。他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上海城市和本地美术馆发展历程的讲座。最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的王瑞鸿教授,从社会服务和美学的角度上讨论了公共生活的再造问题,特别是在灾后重建的语境之下。公共艺术和社会工作,以及社会活动互为交织。在今天它们之间的界线已经变得极其模糊,在何种框架下展开论述成为了更为重要的问题,也决定了它们在具体讨论中以何种面貌出场。此外,德国吕纳堡大学的许煜教授虽然出于各种客观原因无法参与,但为我们的讲座年刊提供了一篇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和士绅化运动”的精彩文章。

最后,我们希望这本书可以为公共艺术的实践者们带来更多的思考维度,为各个领域对于“艺术和公共性”这一话题有兴趣的工作者提供一种讨论的平台。2016 年的“公共性和日常生活” 只是一个开始,每一年我们都会设置一个新的概念,配合“公共性” 的讨论,我们试图能在一系列的问题中与大家保持对话:今天在中国的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所谓的现代性,以及一个多世纪以来急速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下理解公共性和公共空间中的感性物像?中国是否拥有西方所谓的“公共性”,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公共性?百年前欧洲面对现代化过程中的阵痛和思考是否也值得今天的我们研究和借鉴?在整个社会巨变中艺术和美学又扮演着何种角色,是否有弥合和消融这一现代性危机的作用?

以上节选自《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性》序言,姜俊撰

《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性》

姜俊 主编

2018年8月

定价:38.00元

微店一键购书

CONTENTS

序言

姜俊

主题阐释

公共领域:阿伦特与哈贝马斯

谢永康

“生活世界”的现象学意涵及其效应

王俊

历史性理论

情感与规范性:早期现代进程中公共生

活美学之维开启的一条发生学线索

余玥

杜尚之后的艺术

——论创意经济和仕绅化

许煜

现代国家建设与中国的“公共”领域

王东杰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纽约画派的公共性

毛秋月

从全景敞视到流动监控

——介入公共领域的艺术策略

姜宇辉

图绘现代城市生活:

拉兹诺·莫霍利·纳吉和大都市

Julian Huss

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实践

社会服务中的艺术表达:

社会工作的视角

王瑞鸿

体验经济下的公共性

——当代艺术中的体验性

姜俊

艺术馆空间的公共性

施瀚涛

从艺术教育走向娱乐消遣的

德国“明斯特雕塑项目”展

Thorsten S chneider4

作者简介

ABOUT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于2016年6月至12月以“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性”为主题展开为期半年的公共理论讲座和工作坊实践活动。本系列讲座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日常和公共性为主题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建筑史、艺术史、社会实践等方面,跨学科地展开言说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性》文集收录了上述讲座所涉及主题的文章,分为“主题阐释”“历史性理论”及“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实践”等三部分,围绕“日常生活”和“公共性”两个关键词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讨。

MORE

春季书单

网址:姜俊 | 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性·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34385

相关内容

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有哪些
生姜日常生活中妙用小窍门
让公共服务嵌入日常生活
讓公共服務嵌入日常生活(人民時評)
小学生俊俊如何走出对家人的担忧,专家建议活在当下
中班主题环境创设 ——我的家乡:毛俊
哲学的“日常生活”
施俊琦:决策与判断,我们如何在管理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做出更优的决策?
贺绍俊:陶醉在日常生活的幸福感中
龙腾出行苏俊:践行平台化与国际化战略,共建全球品质生活平台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