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是从书本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时光,学生们从课堂走向生活,开启了一段丰富多彩的探索之旅。这一期间,选择投入劳动手工,不仅是对动手能力的锻炼,更是对生活创造力的挑战。在这个假期,手工制作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与成就感,从初步的构思、材料的收集,直到精心制作,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今天,我们将毫不保留地展示几位同学在寒假实践中取得的优秀手工作品,倾听他们的心声与经验。
五年学前教育2101的黄橙蓝同学,凭借色彩鲜艳的创作,展现了过人的手工艺术才能。在她的作品中,毛毡制成的鲜花与叶子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尤其是在左上角,黄橙蓝同学用独特的色彩搭配制作了草莓状的物件,色调别致,并用绿色按钮巧妙展现莓果的细节。相邻的番茄造型则活泼可爱,生动形象。黄橙蓝同学的专注与精湛技艺令人赞叹,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些作品,让人不禁感受到手工带来的幸福。
在同班同学李欣悦的手中,不织布立体水果项目成为了一种趣味手工活动。李欣悦的创作作品既可用作可爱的装饰品,又能成为实用的小物件。她亲手制作了水果书签和零钱包,操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为家庭增添了亲子互动的乐趣。简单易学的制作教程使得这一活动适合家庭一起参与,共同享受创作的欢乐。通过这样的实践,李欣悦所展现的创意与活力,激励着每个参与者去探索更多的可能。
罗佳佳同学则采用了油画棒进行创作,充分展现了丰富的色彩和表现力。在她的笔下,三幅动人心弦的画作跃然纸上。尽管油画棒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但罗佳佳同学通过技巧运用和妥善保存,充分发掘了这一材料的潜力。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罗佳佳同学的创造性实践不仅突破了儿童启蒙教育的界限,也为今后的专业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剩余 59 %
陶亚楠同学的创作同样引人注目。她在准备材料时,细心挑选了白色、黑色和粉色的超轻粘土,并备好剪刀、塑料刻刀、腮红和活动眼睛等工具。看似普通的工具在她巧手之下,转瞬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羊。经历了部件衔接和羊毛处理等难题,陶亚楠体会到手工制作将想象转化为实物的魅力。最终,她完成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动手能力与创意的结合,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陶亚楠表示,未来她打算挑战更复杂的粘土作品,让创作之路不断延续。
除了手工艺术,曹彦彬同学在寒假期间还掌握了一道美味简单的家常菜——炒米粉。首先准备好干米粉、瘦肉丝、胡萝卜丝、青菜、豆芽以及葱蒜等调料,之后将干米粉在温水中泡软并沥干。接着,他热锅下油,爆炒葱蒜,然后将肉丝翻炒至变色,加入切好的青菜,最后放入米粉,用筷子拨散,加盐、生抽及老抽调味,炒热出锅。色香味俱全的炒米粉,不仅满足了味蕾,其制作过程也让他认识到烹饪的乐趣。
同样活跃在寒假实践中的还有罗桢。他在期间参与了扫地、洗碗、擦窗户等家务劳动,深刻体会到每一项家务活都需要耐心与技巧,尤其是全家忙碌时。他认识到父母为了家庭付出的辛劳,因此下定决心今后要主动分担家务,努力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这次的经历让他铭记家务的重要,也激励着他去珍惜和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
石依梦则在寒假期间回到家中,积极参与家庭活动。一天,她和父母一起包饺子,虽包出的饺子形状各有不同,但在过程中的配合与乐趣让她感到温馨。最终,她成功打造了一盘盘包好的饺子,熬炼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家庭间的亲情。石依梦将这段温暖的时光深藏在心中,成为她成长过程中温暖的记忆。
与这些手工实践活动相呼应的是,王雨萱同学分享了她的陶艺制作体验。在过程中,她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收获了很多生活中的经验,真正实现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深刻理解。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不断的犯错,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她意识到,唯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成长。
寒假期间,学生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以不同的方式丰富自己的假期生活。有人在陶艺制作中感受到了手工的乐趣;有人在包饺子、做菜的过程中体会生活的烟火气;还有人通过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践行劳动的责任感。而这些手工创作的活动,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快乐,也助力他们的全面成长。
总之,这个寒假的社会实践,既是锻炼,也是体验,帮助学生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享受生活,学会感恩与珍惜,开启一段新的探索旅程。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实践成果,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劳动中发现美好、体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