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人际和谐的内在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重视人际关系和谐 #生活知识# #生活理念# #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儒家认为,想要求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坚持行“仁”。《说文解字》讲,仁,亲也,从人从二。亲,爱也;二指人我关系,说明二个人才能讲“仁”。因此,“仁”不仅是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
(一)仁者人也
《中庸》:“仁者,人也”。有二层意思:第一,自己是人。一个人与他人交往,首先自己不是动物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属性的人,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以此作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方法。“仁”作为一种品德,是“人”所独有的,它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孔子把“仁”看作做人的根本,认为有仁德的人才有资格与人交往,“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因为,具有仁爱之心的人能够正确地判断是非,能够分辨出哪些人是可以喜爱,可以交往的;哪些人是令人厌恶的,不可以交往的。第二,承认他人是人。郑玄在“仁者人也”注曰:“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意思是两人见面相揖致敬,用待人之道来互相对待,也就是说,把他人作为平等地位的人来对待,给对方应有的尊重和礼节才能和他进行社会交往。德行是做人的前提,尊重他人是交往的基础,具备二者才能进行正常的交往。
(二)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要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爱人,而爱人的关键是奉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立身于人群社会,人与人在利益上是相互依存的,必须借助互助机制以生存、发展,因而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使自我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所谓恕,孔子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着换位思考的思想。在交往中,只有从对方的角度去认识,才能深入正确地了解他人,从而选取最佳方案来处理问题,就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忠与恕是互补的,忠是以积极作为来促进共同发展,恕是以消极的态度来化解人我之间发冲突。忠恕之道概括了人我交往的要害,是化解矛盾、消除恩怨,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
网址:“仁”是人际和谐的内在要求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36606
相关内容
追求人际和谐的人生目标.docx《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A.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和谐的人际关系意义
党员要在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
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和谐交际的10个“音符”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教师人际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