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与个人成长
团队成员个人发展与团队成长同步 #生活技巧# #团队建设技巧# #团队培训教程#
时间:2019年7月9日19:30—20:30
地点:齐亚玲团体成长微信群
讲授、整理:刘继余
校对、编辑:茉莉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第一次来到齐亚玲团体成长微课堂。我叫刘继余,心理咨询师,我今年56岁,是成都人,以前从事医务工作,现退休在家,目前是齐亚玲工作室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是团体与个人成长。
齐老师叫我选择课题的时候,我非常纠结,不知道讲什么,讲成长经历吗?我突然发现前面很多老师已经都讲过了,怕有重复的地方。讲其他的,有担心自己讲不到位。因为是第一次课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分享一下自我的成长经历,让彼此有个了解。
拍摄者:万松
我在2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心理学,那时心理学刚刚兴起,各种学习条件都还不成熟,加上自己年轻,才疏学浅,没有办法去理解、感受心理学里面的很多精髓。接触心理学不久,才发现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它犹如浩瀚的大海,一望无涯、深不可测,我对它既是敬畏又有相当的恐惧。
经过辛苦地学习和拿证,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停留在很浅层的理论学习中,心理学也并没有给我带来好大影响和变化。再一个就是我这个人呢,不仅仅是一个对理论学习记忆非常差,而且自我的感受能力也非常差。加上一些客观因素,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一起学习拿证的人,很多就放弃了继续学习和成长。当然我也不例外,拿的证书也就躺在那里睡了好几年的大觉。现在想起来,感觉自己还是挺勇敢的,至今仍然继续坚持走在了走条路上没有后悔。
记得有一天,我们一起学习心理学的同学说要组建一个朋辈的成长小组,当时我对于参加成长小组的意义是模糊的,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干嘛要参加这些活动那简直就是一头雾水。
无论谁给我讲了关于咨询师个人成长的意义,作为一个咨询师它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办法去真正理解。就在我很犹豫要不要参加这个小组的时候,是格桑老师说过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他说:“个人成长是作为一个咨询师必须要走的路,即便是你不做咨询师,自我成长对于你解决自己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与社会的和谐,以及自己与自我的关系,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习心理学目的不是为了挣多少钱,它是让我们来学习的人深入了解自己,让自己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的去生活。”也许就是老师一句真诚的话语,与我的内心产生了共鸣,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那个软弱、脆弱的地方。好像一下子情结被激活了似的。
也许我当时就是处于人际关系的混沌中,我需要这样的学习和成长。我清楚地知道自己,那个时候我有多迷茫,我年龄已经三十好几了,已经不在年轻了,工作上刚刚有点起色,自己的潜能就像小荷一样,才露尖尖角,一阵狂风暴雨就开始袭击到我幼稚的心灵,我无法驾驭自己这艘人生的小船。我知道自己已经失去很多东西了,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越来越没有趣,每天都在混日子的感觉。面对生活的勇气一天天在减弱,工作上遇到困难也在懈怠,但我并不知道这一切为什么会是这样。那些烦恼呀、抱怨全部投射在外面,把生活搞得一塌糊涂。这个时候我才深深体会到学习心理学、做心理成长,目的不是帮助他人,而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让自己去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拍摄者:心语
记得那是2003年,那个时候的什么叫团体成长,进入团体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都是不知道的。活动中大家讨论都是只停留在基本的基础理论上。每次讨论的问题都局限于一些学习的困惑或者一些感受理解等等。尽管这样,我每次还是很期待的,我觉得这样的学习讨论也带给我不少的知识储备。
还有就是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都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每个人与组员相处都是非常友好的。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分享出来,他有什么学习资料拿出来共享,因为那个时代信息是一个非常匮乏的年代,每一次见面都不容易,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信心十足,有一种相敬如宾的感觉,成员之间根本没有相互的冲突。
后来由于这个小组没有老师的带领,只有怀着激情的的组员,时间久了那个激情自然消退了。随着这个激情的消退也包含了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耗竭,不到半年这个朋辈小组就解散了。
现在,在我看来,这个成长小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成长动力,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一些理念和学习成长的方向。只是当时的现状就是那样的,没有一个严格的设置,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彼此之间的那个洞察力、观察能力、和抱持的能力都很欠缺。所以这样的朋辈小组的生命力是有限的。
之后,我发现一个重要的东西在我的生命出现了,那就是我有了一点点自我觉察意识了。如:我在小组里角色,就是一个非常被动的听者,很少有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以分享的。在这个团体里呆着,每次身体是紧张的,情绪是焦虑的。只是因为这个团体没有人分享自己的情绪情感,也就只能这样保留自己的感受,没有表达出来。
第二个觉察,就是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懵懂的孩子,“父母”说什么,哥哥姐姐说什么,我就听,就认真的做,看起来自己是一个懂事的乖孩子。这些情结的呈现,我明白了是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当我明白了这样的冲突的时候,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就像扒了皮似的。但这个痛,同时也激发了自我内在的一些潜能,发现我和原来的自己有些变化了,生活也变得积极有趣一些了,多少有了一些领悟的能力了。
记得在我们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个年长的同学问老师,他说:“老师,我们已经接近50岁的人了,现在学习心理学是不是太晚了,”老师的回答让我们出意乎外,老师说:“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说实话,我当时,对于这些话理解不是太深,唯一的感受就是有一种内在的希望被点燃了似的,就是冲在这个激情的心,决定继续去探索自己未知的心灵。
后来我参加了几个心理学流派的的理论学习,几年积攒下来,感觉还是有很大的收获,但我还是感觉我的成长还在原地,还是没有把控和驾驭自己的能力,面对自己的许多问题,常常感到无助。
图片来自网络
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开始关注我的梦了,记得当时,我做了一个这样的梦,梦大意就是这样的:我梦见自己在河坝里放风筝,我怎么跑动来助力,用尽全身力气,好像风筝就是飞不起来,或者飞起来一点点,一整乱风来了又掉下来。一会儿下起了小雨,风筝被打湿了,完全落地上根本无法飞了,我心情非常的沮丧,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我在梦中怀着沮丧的心情回家了,可家就在前面,我却走了好久好久就是到不了家的感觉。
我当时一直不能够更多的去理解这个梦。但有一点感受是跟现实情况相通的,就是风筝在原地打转那种很吃力,没有人支持你,帮助你的时候那种无助感,就是这样的感觉导致你最终无力面对生活的一些困难。
就在做了这个梦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有一天我联想到我们小时候玩风筝的体会。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风筝,都知道玩风筝是需要借风力的,我们老家这边玩风筝是在二月份,春天的风不大,而且正。即便是二月里也不是每天每个时刻都有适合放风筝的,我们还得等待风,辨别风向,还要把握好地理位置才能成功放飞。
还有我们那个时候的风筝都是自己做的,我根本不懂风筝的构造原理,还是隔壁的邻居小男孩子,他们会做风筝,我看到他们做风筝的样子非常认真,非常考究。对于研究风筝的构造、实验,不知道做了多少遍,几乎是失败了又做,失败了又做,孜孜不倦,直到成功为止。包括风筝身上的几条陡线的平衡他们都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能够成功。即使这样在放飞的时候,在同样的地理位置、时间,有些人放风筝它还是在原地打转转。这个就是要看放风筝的人的把控能力了。
有了这个联想之后,我就认识到了那个时候的自己根本还没有准备好,还没有脚踏实地的去干一件事,还不够了解这个“风筝”的构造,如果梦里的风筝象征自我的话,我连它的构造都不了解,还都不去探索,不亲自去体验的话,我怎么能够把这个“风筝”成功放飞。自己根本没有在一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空间里去做我该做的事.所以风筝是飞不起来的,那条回家的路是非常艰难的。
当回到那个情景中去体验到的时候,我知道了这个梦意味着什么,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找一个咨询师做个人体验,把自己置身于实践中去了解自己的构造。我是一边做个人体验一边参加一些体验式的团体成长小组。
很多年过去了,回顾我参加过很多团体成长小组,一些体验和感受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我今天就把自己的一些体会分享一些给大家。
图片由万松画馆提供 看见自己
一, 先确定目前个人的成长目标
首先我们在进入一个成长团体时,作为一个组员,我们要知道自己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团体里成长,我目前的状态是什么?需要提升哪方面的内容,其次就要去选择一个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那个团体。
如果你不了解自己需求,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盲目跟从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和财力。特别是我们成长初期这种茫然也可能是避免不了的。这是我的一些体会,当然只供参考。比如我的成长目标很清晰,由于通过前几次的团体体验,结合现实中自我的一些不足,我觉得自己感受能力、觉察能力有待提高,我带着这样的目标去找那个匹配的半结构式成长团体。
即使是这样,有些团体你进去了还是有很多自己的不如意的地方。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的。特别是在我们成长的初期,不知道怎么去做,这些都是我自己有所经历过的。但不管你怎么样,只要你自己去经历了,它都能够带给你心灵成长的财富,都值得我好好去珍惜。
如:在成长初期,进入这样的一个团体小组,这个小组人员不多,是封闭式的。一开始第一周我就感觉不对,这里一个组员话特别多,她掌控了所有的主动权。带领者在里面经常干预,闹得非常不愉快,我看到那些被她攻击的人,我心理非常不舒服,于是我就躲起来,不敢在组上发言,一叫我发言就我语无伦次,吓得一身冷汗。尽说些好听的话,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好不容易坚持完十次课程,再也不继续参加这样的小组了。我认为待在里面就像赤裸裸待在大街上一样藏都藏不住,非常难受。
我后来觉察到了,那些受伤的感觉不是别人的原因,是自己成长经历所带来的。我不敢在权威面前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小组里体验到就是跟在家的角色差不多。既然我是来成长的,但我又不想在这里重复原生家庭的模式,我开始逃避,当然这个逃避是自己熟悉的模式。但至少让我看到了我在原生家庭的问题,这个是我需要继续成长的地方。
那么团体的问题在哪里呢?在于没有一个真正好的带领者,有了这次经验之后,我在寻找团体的时候多一个条件,就是要看这个带领者,他是否是我自己理想的那位老师。即使是这样,还是有许多自己不能满意的地方……
后来我有一个总结:真正选择什么样的团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这里呈现了什么?激活了自己那些内在的东西?当我们能够一步步去面对这些无意识的材料的时候,我的态度是什么?感受是什么?能否在里面体悟到了什么?觉察到了什么?在团体里成长看见了自己是最重要的。
这个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第二点内容。
图片由万松画馆提供
二, 在团体里去学习觉察、体验
在成长的初期需要一些结构式或者半结构式的团体成长。这样的团体以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框架,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协助团体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识自我、探索自我的观念,又能够让我们真正去体验、体悟的过程。
经过前期的多个流派的理论学习,在积累一定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停留在概念上,而对于一些具体实践操作技巧和自己的体感上是非常欠缺的。不论你是做自我成长还是去做个案,没有一段时间的亲身的脚踏实地的体验、体察、体悟你是走不下去的。
记得那个时期我去接个案,大多数个案都在一次合作或者两三次次就流掉了。特别记得非常清晰的一次是一个学绘画的大一学生,找到我要解决他的困惑,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叙述自己的痛苦和问题的时候,全部使用的象征性的语言包括各种感受。我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根本没有办法去入手,我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也感受不到他的感受,别说去陪伴共情之类的。一次试探性了解之后,我知道我的能力有限,我立刻把他转介给另外的老师。
是的,一个来访者也是你的一个好老师,从他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于是我决定放下做个案任何想法,一心一意先去做个人体验。
借用道家的一句话来说,世界上有两本书,一本是现实的无字书,一本是订好了的有字书。人小的时候多读有字书,但当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去多读无字书。其实,无字书也总是跟我们此时此地,此时此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无穷无尽的——这个就是道,你学习再多的理论,你必须去靠个人的体验,去体悟一些东西,否则你将远离道。
荣格就是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他经常告诉自己的学生,你们要尽可能多的去学习理论,或者象征,但是在用的时候,要把书从窗子扔出去。我认为你没有一个亲身去实践、去体认的过程,你永远把书扔不出去。
体验式团体,它的主题比较明显,每个阶段有自己的任务,这些主题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次活动我就体验到什么叫真正的陪伴与共情。我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的时候,一个组员就开始哭泣,非常伤心的那种,陆陆续续又有其他成员开始哭泣,后来我才感觉到这个场怎么就那么的悲伤。这个时候老师走到了哭泣最厉害的那个组员身边,坐在她的旁边。老师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的陪伴。同时也观察到别的组员也在默默陪伴旁边正在哭泣的组员,递纸巾的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自觉地留下了眼泪,我好像感受到了一些母亲般的温暖。我的情绪和情感随着这个场的能量开始流动起来。
觉察刚才那一幕,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些人怎么了,怎么那么多的悲伤,意思是说:我怎么没有那么多悲伤。当我被感动的那一刻,我知道了,我隔离了自己的情感,我无法看见自己的问题….当有了觉察的时候,我也第一次体验自己平时体验不到的情绪情感,也体验到了团体积极的动力,让我有勇气继续在团体成长中走下去。
在接下来的训练中,老师告诉我们去关注自己身体的反应。有的报告喉咙有些堵,胸闷、四肢无力、紧缩等等,我当时就体验到心前区一阵阵地紧缩。体验完了,老师就让我们放下头脑,不去评判、评判所有身体的感受,让它自由的呈现等待想说的话出现……
就是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次次的呈现、观摩或者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去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觉察能力。去觉察自己身体的感受,不赋予它任何意义或者任何诠释,没有给它加上任何标签,只是让这个能量流动起来。
记得有一次老师叫我们就在原地站着,感受双脚稳稳地踏在地上的感觉,突然觉得自己的脚下是扎得稳稳的,双脚得到的支持。
当我去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时,老师回应我,当大地母亲稳稳地把你接住的那一刻你是什么感受。我突然流下的眼泪……我感受到了母亲的接纳、宽容与爱。
是的,大地就是母亲,无能你怎么任性,她都把你稳稳的接住。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这样细致入微地去体会自己的每个动作,我们很少去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对方的感受。
图片提供者:心语
通过这样体验训练,我就经常跑到户外的草地上去跳,去做各式各样的体验。去观察花丛中的蝴蝶、蜜蜂、蜻蜓,有时候完全忘记自己是个成年人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了自己的感受,我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体验到了蝴蝶、蜜蜂、蜻蜓的感受,也体会到了花儿的感受等等……其中有些体悟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只有深深地印记在心。
联想到自己有时候是一种感受性比较差的人,做事情有时候专注起来,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环境。就像蜻蜓在交配时、蜜蜂在踩蜜时自我防御能力就减弱了。就像一个典故里面的说的,螳螂捕蝉,异鹊在后,很容易被别人擒拿的那种人。
回到现实中去觉察,人在关系网里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当自己在不恰当的时间、空间做一些事情,你的存在感很可能影响到了别人的自恋,遭到别人的攻击;在没有觉察之前,我通常是抱怨别人,批判别人或者直接采取行动。当我理解到这些东西之后,慢慢发现自己成长了,以后做人做事多了一些自我觉察的能力。在被攻击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去体验自己身体的感受,看看它想表达什么,更多的去了解自己,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也能够去更多的体谅别人,检视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回收一部分投射。
专注,也有许多好的一面,特别是我们做医生的,做心理工作的,专注是对他人的负责,在专注的情况下,自我是安静的,智慧的。专注也会产生一种创造力,在一个领域专注5年10年,可以看看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成果。
三 , 在团体里凝聚力是最好的疗效因子
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带领者与组员彼此之间的真诚、接纳、支持是最好的疗效因子。在这样的团体里你更愿意去表达自己,探索自己,逐渐能够觉察到自我以前不能接纳的自我部分,并加一整合。
在一个团体里,不会表达是我自己的硬伤,我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我原生家庭里的情结。一个好的团体,它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安全的氛围,让你敞开心扉;一个成熟的团体他知道怎样去保护你,给你说话的空间。一个好的团体他有母亲般的包容心。
记得我在一个团体里面,第一次课程,我发现我的组员大多数都是老手,自我觉察的能力,观察能力,表达的能力都很好。当时我的情结又出来了,与之前不同的是我没有退缩,我知道我的成长动力非常大,加上之前我对自我感受能力的训练,我有信心去迎接挑战。唯一的就是我的普通话,我是四川人,川普都不会,但我还是在团体里勇敢发言了,敢把自己体会到的感受的东西表达出来。当时,要克服这个心理障碍我下了非常大的决心。我说话的速度很慢很慢,因为我每说一句简单的话,我都要去想一下普通话该怎么说。当时我觉得自己有点东施效颦的感觉,挺难受的。
几次之后,我感受到了老师和部分组员在与我同频:我慢,他们也慢。他们在跟随我的节奏。后来我也知道有组员就因为我说话节奏问题一些难受,但他们仍然和我一起练习……我今天说到这里心理还是非常感动的,我要感恩和我一起练习的组员,感恩带领老师,每当他们与我同频的语调语音的时候,给到我的都是力量。同时还要感恩组员对我的接纳,当我知道了一些组员有一些负性情绪的时候,我并没有不开心,并没有烦恼,反而就在这个期间我开始放松自己了,不再去关注自己的普通话标不标准了,我也开始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随着老师和组员的接纳,抱持,我的川普就越来越流畅了,慢慢地也没有太大的障碍了,最终我的普通话成了今天的样子。
图片有万松画馆提供 :一束光
克服了语言关,我开始真正地融入团体,去更多的认识自己、探索自己。得到他们支持与温暖,我的成长更加如鱼得水,很快我在小组里脱颖而出。记得小组有个设置,就是你每次课后,要做一个体验报告,发在小组群里,我从最开始的几十个字,写到后面我可以写好几百字的报告。老师和同学都感慨不已,问我有什么诀窍。我说,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把当时一些自我体验、体悟到的真实地表达出来而已。
我只记得当时一个场景,就是老师说:”你们闭上眼睛,想象前面有个舞台,你看到了什么?”我突然哭了起来,看到我父亲当年给筹钱给我买红头绳的情景。我哭过之后,我突然领悟到,我现在的生活的样子,有些地方是在重复过去在原生家庭中未被满足的无意识愿望。我知道,我父亲给我买的那个红头绳意味着,我的需要被看见了,被理解了,我渴望这样的温暖。
就在这之后,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我开始觉察自我的时候,有些现实的意识内容就与潜意识一部分内容开始联结了。有时候可以用语言去表达,有时候我又无法用语言去表达这部分,只有去感受它……就是这样一次次体验,一部分意识内容开始与潜意识联结,一些潜意识内容也不断浮出水面。从此我的自我觉察能力,反省的能力就开始启动了。进一步深化了自我的认识能力,重塑了对生活的信心。
四, 在团体里找到了自我的归属感。
在参加团体活动成长的时间长,种类多了,你会发现自己眼光就不一样,不像以前那么盲目,选择团体的时候也非常谨慎。目前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好的团体、成熟的团体也非常多。一个成熟的团体他在选择组员的时候也会在入组前进行的访谈,看对方适不适合入组。有经验的组员同样他在选择一个团体,看这个团体适不适合自己,都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认为这也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表现,也是一个成熟的标志。
真正有效的团体治疗首先要为来访者提供安全一个场所,使组员置身其中,能与他人自由的互动,然后帮助他们识别并且理解自己在互动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使他们改变那些不恰当的人际模式。
我曾经前前后后参加过很多个不同类型的团体,就光是释梦团体就参加个四、五个。最近两年我就参加一些非结构式的成长团体。在我看来非结构式团体有非常多的不同。非结构式团体大多数都是依赖于团体组员自己的内部动力来运作的。也就是说参加非结构式的团体,对组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足够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觉他的能力。要足够好的抱持自我的能力和抱持他人的能力。
因为之前参加过一些半结构式的团体成长小组,到了这样非结构式的团体里,最初还是一些不适应。每次都非常渴望老师多说一点,多干预一些,就像小时候一遇到问题就希望我妈妈出来为我说说话,打打气什么的。后来发现,只要团体内部动力正常发展,即使出现一些波动、或者负性的东西,老师也不会出来干预。把整个动力交给组员之间相互去理解、抱持,在冲突中去看待彼此的问题,在内部的互动中去成长。带领者只是会提醒组员随时保持觉察,来小组成长的目的。后来我逐渐适应了这个模式,不再过多的去依赖老师。我逐渐放开自己,融入团体。
记得有次参加非结构式团体的时候,第一次活动之后感觉还是蛮好的,但是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壕沟里好多凶猛动物,如:老虎、狮子、狼呀什么的,吓得我不敢前行。突然梦中一个声音在对我说:“不必要害怕它们,踩着它们的脊背,一步步地就走过去了。”我真的按它指引的方向前进,走出了那个壕沟。
这个梦,让我看到进入团体后,表面看起来没有恐惧害怕的东西,但无意识正好以意象的形式呈现给我、告诉我,其实你是害怕那些吃人的动物的,你害怕他们淹没了自己,吃掉自己。无意识智慧的指引,又在告诉自己,不要害怕,勇敢面对它们,踩着它们的脊梁,你会越过壕沟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头牛 拍摄者 心语
如何去真实的面对自己的阴影,那是需要勇气的,需要一个安全的场,那个梦也告诉我的一些情结,因为我在家里是最小的,除了父母之外,还有哥哥、姐姐,他们才是家里的老大,我几乎没有话语权。最初在这个团体里,我同样感受到了自己的从属地位。后来我发现每次第一个发言的人,他所讲述的内容往往就是今天团体活动的主题,大家基本围绕这个动力来进行觉察、感受、回应、抱持等。这个时候我心里总有想当一次老大的冲动。于是我就下决心在下一次的活动的时候,提前做好准备,抢第一麦。
抢到第一麦之后,我开始讲述我在这个团体里的一些感受,以及我是怎样理解这些感受的。没有想到,我的分享扰动整个团体创伤深的组员,从我的分享中获得了积极动力,感觉自己不是一人在战斗,自己的苦难不是唯一。此时此刻现场每个人的心理动力被调动起来,在相互喂养、相互抱持、相互共情、相互镜映中获得觉察,获得帮助和成长。当然我觉得我个人的收获是最大的,体验了当老大的快乐,也体验了当老大的不容易和责任感。因为老大一言一行都决定了团体的动力,我很荣幸我在做老大的时候,大家的反馈是这个团体越走越深,动力越来越大,每个成员收获都不小。
我在这样的团体里充分感受到自己完全可以去做真实的自己,没有过多的约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无所谓对错。有了这样安全、包容的氛围,我可以开口说话了,我也有机会在这里表达自己。组员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轻松。我看到了每个人的成长都非常可喜。我愿意去说,有机会去表达这是完全颠覆了我在原生家庭里的人际模式,让我在这样的团体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非常的开心。
图片由万松画馆提供 圣餐
五, 团体成长的后效益
最后我要分享的是,在团体活动结束之后,不管是带领者还是组员,总有一些在团体里互动时产生的话语和感受会让你在脑海里久久的回荡。
比如一个好的带领者,他就是一个陪伴者,有时候陪伴你看美丽的雪山、有时候他化身一位厨师,一盘盘圣餐端在我面前,从容淡定的看着你的表情…就坐在你面前陪伴你,没有多余的一句话语,把所有成长的机会完全留给你自己……每次小组课程要结束的时候,他就三言两语,就能够让你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去觉察自己,找到自己、认识自己。
还有组员之间的互动,积极的自我暴露、真诚的回应、相互的抱持,你会觉得自己曾经的那个痛苦并不是自己唯一的痛,还有很多人与你一起。时间长了,你会觉得那个孤独、羞耻、缺少安全感的,不会处理关系的你,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会建立一些新的人际关系模式。你会把在团体中学习到的人际互动模式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是我最初成长的初衷。
非常感恩在一个个团体成长中遇见到非常多的灵魂的引领者。以上是我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体会,不代表所有人成长的历程。谢谢大家来到齐亚玲团体成长微课堂,谢谢你的聆听。感恩大家,晚安!
编辑 茉莉 (转载公众号文章,请联系微信茉莉 molimoli1202 )
作者简介:
刘继余 心理咨询师,专注于荣格分析心理学。个人体验式成长10余年,目前擅长荣格式释梦,以梦为媒,用心陪伴,与你共同构建起通往无意识的桥梁,了解自我,走向自性化的道路。
▼扫码进入公众号首页,阅读菜单更多内容▼
↓↓↓↓↓
责任编辑:
网址:团体与个人成长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68365
相关内容
让个人成长和公司与团队共赢.ppt拓展心得:团队与个人共成长归纳.pdf
让个人成长与公司及团队共赢精讲.ppt
个人成长实践心得体会 个人成长心得收获与体会简短
个人与团队管理:如何有效融合并促进成长
【心理】新生团辅全覆盖,团体Leader成长营
个人成长心得体会(荐)
人力资源部个人发展规划:助工成长与团队发展的策略
思想汇报:个人成长中的心得与体悟.docx
艺术与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