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是一种修行。

发布时间:2024-12-08 09:07

茶艺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慢生活艺术# #茶艺文化#

本文共4534字,建议阅读时间1分钟

1、我们需要艺术

我们的生活中,艺术的意义显然是无法与衣、食、住、行各领域的刚性需求相比拟的。既然艺术无法像人类日常生活需求中其他领域一样,有着硬性生存必备的作用,那么为何我们人类还在孜孜不倦的推崇、迷恋艺术呢?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一切关于“意识”与“存在”谁先谁后的争论也许就会得以解答了。

先抛开艺术家、权威人士与精英主义者的立场不谈,就普通人而言,我们为什么要在周末的时候,去看一场新上映的电影呢?为何在无聊或工作累的时候,喜欢听听音乐来舒缓一下自己的情绪呢?这个问题,我们自己最清楚了。因为,生活容易乏味,日子容易单调,所以,我们需要艺术来为无趣的生活增添几丝新鲜与快乐。这就是艺术的一种最为基本的特性:超越现实生活而为现实空间开辟另一个存在维度。这也是普遍的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依据所在。我们习惯接受的艺术,当然是最能符合自己意愿以及最能令自己感到愉悦的艺术形式与艺术题材了。否则,小说、绘画、音乐、电影等商业性艺术就不会时时刻刻的嗅着大众的审美趣味走了。这是现实中最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当然,现实中也存在着这么一种艺术,在艺术接受与艺术审美过程中不是为满足大众的消费欲望而存在的。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样的艺术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是与生活脱离联系的。这样的判断近乎武断。其实,只要是真正的艺术就不会存在什么与生活脱离联系、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等问题。如果我们发现一种艺术表现的语言或形式,不被人们所普遍认同、理解的话,并不代表这样的艺术就是费解、无意义的。我们身边的各色人等虽然从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一个人的经历、阶层、背景、智商、学识、品味、兴趣、秉性、观念是存在着很多个性上的差异。当人们被叫做“大众”的时候,先不说别的因素,至少在基本的人生观念与趣味上是趋同的。

比如说,人们都普遍的在穿鞋子的时候穿双袜子。一个人如果没有穿袜子就出门走亲访友去了,别人就会诧异这个人怎么不穿袜子呢?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出门就应该穿袜子,这就好比“大众”的观念与口味。如果有一天某个导演拍了一部不穿袜子的电影,大众就会开始抱怨看不懂了,就会有人提议,导演应该多拍些穿袜子的电影,不仅要穿袜子而且要穿着各种好看袜子的电影。好像这样的电影才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电影。而拍不穿袜子电影的导演呢,则埋怨大众的审美视角有问题,大众不愿意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并且不能体验到不穿袜子的乐趣,更无法理解不穿袜子的人生意义。这样,两者之间对于艺术的理解与看法开始出现冲突了。

本来在大众眼里,艺术对人的需求意义在于填平掉现实中的种种残缺与不足,尽量为人们更加积极的生活、勇敢的面对世界的残酷带来精神上的慰藉,结果你们艺术家却制造一些比现实还现实的东西来给我们看,好似故意传达一种悲观、痛苦的生命态度。生活已经足够乏味与现实的了,还要制造一些这样的情景来刺激我们,这样的行径何止是不道德的,简直就是反人类的。这种观念似乎也是文化审查部门对于某些艺术作品的理论依据与立场态度。本来艺术可以让艺术家、接受者包括艺术推行者、艺术监管者融洽的和睦在一起的,结果还是出现了不和谐的景象。那么,话锋就要直指艺术家了。

2、被误解的艺术家

接下来的问题是,艺术与艺术家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艺术家在人们眼中,要么被当做天才去看待,要么被当做疯子去对待,无非这样的两种看法。尼采说过“一个享有声誉的作家背后往往发现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庸的艺术家背后却往往发现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这句话,表现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关联,同时,也折射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生命态度上的高度自由性。事实上,有的艺术家倾向于对美好、和谐、优美、幸福、理想、浪漫式的艺术想象与表现,有的艺术家则倾向于混乱、悲观、绝望、忧郁、死亡、现实型的艺术体验与表达。从艺术家的个人视角出发,选择什么样的情绪与主题是艺术家个人的自由,作为艺术接受者不能把个人的喜好强加于艺术家的头上,或者根据自身的好恶来判定一个艺术家的地位与价值,更不能不明是非的横加谩骂与指责。这样的举动不仅是带有偏见色彩的,而且是有背于艺术规律、艺术原则的。

事实上,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并不是完全以接受者作为考虑前提的,有的艺术家的确是在进行独特与深邃个人体验式创作。无论这些形式与意识是否能被别人理解,这不是艺术家所考虑的问题。由于艺术作品本身的特性,它会给艺术欣赏造成一定的局限与障碍,这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现象。艺术家本身的特性就是带有“超角色”的特点。为什么这么讲呢?艺术家这个身份之所以被广大接受者误解、羡慕、费解、困扰,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身份人们把握不清。

一群法国乡村的农夫看到一个整天不劳动,背着画架漫无目的的穿行于田野地头的陌生人,难免会对他的身份与背景产生强烈的陌生感、好奇感与厌恶感。这个人,就是梵高。因为陌生,所以好奇,好奇但又搞不懂他的内心世界,所以就会不自觉产生误解与偏见,一旦误解产生了,就不由自主的心生厌恶了。所以,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梵高的忧郁、孤独、疯癫、死亡,不能单纯的归结为个人的敏感与脆弱,它与周围环境的刺激也有很大的关联。

《立春》这部电影,是顾长卫导演的一部讲述艺术家现实处境与辛酸经历的文艺片。片中的芭蕾舞蹈老师,就是在世俗眼光与别人误解之下主动投进牢狱的。从这个结局来看,艺术家好似只配关进监狱,在外面顽固而强大的世俗势力下根本没有资格存活,艺术家与普通人一样享有的自由权利被无情而顽固的世俗剥夺了。这是反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家命运与遭遇的一部片子,导演顾长卫带着一颗人文主义的关切之心,深深的为所有为艺术而奋斗的人们流下了世间难得一见的心酸之泪。

这里就存在着很多思考,为什么人们无法像对待政治家和商人一样对待为人类心灵捍卫最后一片纯净的艺术家呢?艺术家的与世无争为何遭到了世俗中人的质疑、讽刺、嘲弄与迫害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理解艺术作品也是一种能力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突破常规的意识与习惯来关照艺术,关照艺术家。

首先,要知道艺术是用来表现存在的。表现存在也就意味着它会把存在于世界当中的形形色色的事物,无论是可见不可见的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表现的对象。一幅画表现了一位美丽而纯情的窈窕淑女,这是艺术品;一幅画表现了充满色情意味与挑逗性的女性裸体,这就不是艺术品了吗?似乎没有这样的道理。一部电影表现了人民轰轰烈烈的革命意识与革命行为,这是艺术;一部电影揭露了革命党人之间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的人性阴暗面,这就不是艺术了吗?如果说艺术仅仅是表现存在的,那么,从表现的事物上讲,就无法判定什么样的艺术品才是上品,也就无法立一个标准来区分艺术家的水平与境界了。在解答这个问题前,对艺术具有表现存在的自由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人们之于艺术要有超越道德判断的新角度,否则,很多艺术作品就很容易被当做腐化民心、放纵欲望的批判对象加以处理了。

对艺术表现存在这一认识有了之后,还需要对艺术的第二层认识予以突破。当然第二层的突破实际操作起来并不能像第一层要求一样做起来轻松、简单。它无论是对于艺术家,还是对于接受者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那么,这层难以突破的障碍是什么呢?那就是审美的价值判断。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或者一个有着深厚艺术修养的人,能够在多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中,果断而准确的把握住艺术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

举个例子,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中存在很多的关于人性堕落、人间惨象以及丑陋行径的描写。如果看到这一点,我们就急于用道德的价值观去否认它的价值的话,未免过于武断。读完整部作品后,我们会从书中那些人物的行为与思想当中发现作者的道德立场、政治立场、以及美学立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绝对不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无立场的价值观的。也就是说艺术领域并不是没有价值判断的,只不过它的价值判断存在于艺术文本与接收者默契的心灵共鸣上。艺术绝对不会像政治家与卫道士那样,目的上急功近利、方式上简单粗暴的向人们灌输价值立场与思维判断,尽管他们的思想与看法是智慧与理性的,但是,却完全不具有艺术家一样随和、平等、娓娓道来、善解人意、不强人所难的品质。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你不能把那些对肮脏、丑陋、堕落、邪恶、恶心事物的描写判断为下等诗作。恰恰相反,《恶之花》的地位在诗坛中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意义。

当然,也存在着这么一种所谓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在表现世间被人们所厌恶、所不齿的题材,但是,却容易把接受者带入到享乐、纵欲、迷乱、解构价值、肢解信仰的审美格调当中,这是只把握住了艺术的技巧,而缺乏艺术灵魂与美学立场的表现。欣赏者如果无法判别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能给自己的灵魂带来洗礼与升华,什么样的作品只是带给我们单纯的感官刺激与欲望挑逗,也就无法真正的把握住艺术、艺术家、艺术作品最本质的一面。

4、艺术是一次心灵修行

就像道德一样,道德判断思维不清的人,是很难去辨别道德的真伪的。不可否认世间存在着许多多的利用伪道德而大行其道的现象。现实世界如此,更何况鱼龙混杂、五彩缤纷的艺术界呢?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艺术作品,同样知晓这样的道理。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不仅仅是单纯的在展现内心的感觉与触动,而且在美丑、是非、善恶之间做出着隐而不露、含蓄委婉的价值判断。这样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伟大的艺术作品,这样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如果我们作为接受者能够依托着独立而成熟的艺术辨别力与判断力,来审视艺术、理解艺术作品的话,那么,就不会被人性中固有的欲望与愚昧所左右,进而丧失方向、误入歧途了。这样,领悟真正的艺术精神也就指日可待了。

通过以上有关艺术现象与艺术行为的分析、辨别与概述,可以看到艺术对于接受者的意义。人们需要艺术的第一个原因是人们不甘于现实世界麻木无趣的生活。欣赏艺术作品同我们欣赏一场球赛的目的一样,就是通过他者的行为与想象为观者开辟一个现实中难以企及的维度。这个动机的发生跟艺术家当初的一些创作动机是相通的。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你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都有一种渴望生活,渴望活的更自由、更幸福的冲动。无论你在各行各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也不管你在社会中身处哪个阶层,你所做的工作,你所有的爱好,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艺术也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也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艺术具有可以令一种理想、一种态度、一种思绪、一种情感、一次经验变得细腻饱满的组织能力。同时,艺术也为人类提供了道德、认识与审美的价值判断作用。从最本质的层面讲,艺术跟政治、宗教、科学有着价值上的共性,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艺术会与宗教、政治、科学联结在一起的原因。艺术通过感性而形象的形式为人类提供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从而让人类朝最完美的存在奋斗、前进。

现实中有诸多因素时刻在威胁着人类自由与幸福的存在。比如,自然的盲目、生命的有限与灾难的偶然,导致了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很多局限与困境。因此,宗教通过淡化意念对现实的执着,从而让人获得了轻松、快乐的存在状态;科学为人突破自然的限制与物质的贫乏提供了渠道;艺术则通过非功利性、超现实性与想象性为人开辟了一种审美之维。如果前两者的意义分别体现在了人类的灵魂生活与物质生活里的话,那么艺术的意义则体现在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之中。

网址: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是一种修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10919

相关内容

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
艺术品修复不是迷
一种艺术品修复技术的制作方法
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
茶道:一种生活艺术
“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幽默是一种艺术[精采生活]
艺术的思考:是艺术改变生活,还是生活主宰艺术?
在上海,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同意“艺术高于生活”的说法,因艺术也是生活,真切说是”艺术有别于生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