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12 03:07

摘要: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乡村家庭教育、乡村教育尤其是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由于城乡差距,造成了村内大量青壮年外出,留守儿童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呈现出家庭教育错位缺失、学校教育体系不全、社会教育支持有限等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留守儿童教育,对促进乡村振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在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大背景下,乡村家庭教育、乡村教育尤其是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留守儿童是人口大量流动造成的独特产物和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独特群体在高质量发展中必将受到重视。乡村全面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支点,留守儿童教育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一、农村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一)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留守儿童数量较大

我们以L镇为例,进行了调研。L镇位于三县的交界处,距离城市较远,是典型的农村地区。第一产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尤其在非城镇区域,务农成为一些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为了提高家庭收入水平,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至江浙沪地区,造成当地农村人口流失严重,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据当地统计数据显示,L镇目前共有千余名留守儿童,在各学段各班级中,留守儿童占比最多可达40%左右。

(二)隔代抚养教育支持不足,身心健康难以保障

家庭教育基础薄弱。当地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年龄普遍较年长,文化素质不高,对于留守儿童学业方面的辅导能力明显不足。其中,祖父母等高龄监护人精力不足,学习情况缺少关注,学业水平相较于非留守儿童呈现出整体偏低的情况。

身心健康意识缺乏。生活中,留守儿童与隔代监护人之间较大的年龄差距,导致当孩子患上生理及心理疾病时,家人们并不能敏锐的察觉到,从而导致孩子的情况日益恶劣。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别后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内心敏感,遇到问题时难以与隔代监护人之间形成有效沟通,与人相处时充满警惕。

(三)亲子交流错位缺位,监护缺失不利成长

留守儿童父母平均返乡频率为一年一次,特别是近年来受到疫情影响,不少留守儿童父母超过两年没有与孩子见面。此外,在电话交流中,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主要交流话题为学习和听话,缺少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身心健康、个人成长发展的关怀和安全教育。亲子交流机会少、时间段、话题窄,使得正常的亲子交流错位乃至缺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乡村中留守儿童家庭多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模式,大部分家庭中有两至三个留守儿童,大龄监护人精力不足,难以给予所有孩子关心和照顾,存在部分留守儿童被忽略的现象。受到祖辈年龄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加之“隔代亲”现象的存在,祖辈往往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严格要求。在生活上,除说服教育外,祖辈们缺少其他正确引导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在学习上,祖辈们受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对教育现状缺乏了解,导致留守儿童在校外难以得到有效辅导。

(四)乡村教育亟待振兴,学校关爱仍需完善

家校衔接不到位。当地学校设立了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活动室,定期组织儿童与父母通话交流,每月进行一次家访。但通过访谈,教师反应部分同学拒绝和父母进行通话;根据团队实地走访得知,留守儿童家庭并没有接受到来自学校的家访行为,由于学校关爱体系的缺失,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难以得到全面关注。同时,学校教育缺少对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开发,缺乏第二课堂教师,导致乡村学生的特长难以被充分挖掘。

(五)乡村文化建设迟滞,社会教育发力不足

乡村文化建设中地方特色不够明显突出。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发挥作用不明显,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参与度不高,乡村文化建设“以文育人”效果发挥不够明显。在留守儿童群体基数较大的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需要多部门配合协调共同关注,齐抓共管。受文化水平影响,群众关爱保护留守儿童意识不足,在配合政府开展相关工作方面积极性较低;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教育活动单一,社会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不够健全。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团队。在学校层面,应强化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定期开展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互联网为农村教师共享城市优质资源提供渠道;加强农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政府层面,应根据农村学校的具体情况,培养农村教师与各高校教师及城市教师建立沟通渠道,实现农村与城市教育方式对接,切实解决师资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其次,应认真落实“农村教师支持计划”“国家特岗教师”等政策,鼓励城市教师深入“农村支教”“下乡送课”;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改善乡村教育环境,积极引进音体美相关课程的教师,完善师资配备,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最后,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工返家乡创业、就业的机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

(二)构建家校协同关爱体系

学校应与家长共同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体系,建立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例如:开展网上家长会、主题座谈会等方式,从说服教育方面,内外结合、软硬兼施,改变家长“重养轻教”“一托了之”的思想和行为;农村学校可以以年级为单位安排专人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联系,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现状,包括心理、行为、学习及个人兴趣等方面,通过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及时将儿童的在校表现反馈给家长,协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此外,对于一些学习成绩偏下的留守儿童,老师可以与家长商量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培养音、体、美等学科特长生,针对差异因材施教,以提升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三)增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联系

建立“传统沟通+网络”模式,促进亲子间的互动。作为父母应尽可能地参与子女的成长,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很难被其他人或社会组织所取代的,在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应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陪伴,父母在外打工要尽量抽出时间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孩子的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努力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关爱。此外,父母应尽可能的增加回家探亲的次数,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健康问题,从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加强亲情教育。

(四)发挥非政府组织力量,多方参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

坚持全民关爱,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的各方面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非政府组织可以以志愿者协会为依托,打造服务平台,做好留守儿童帮扶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信息,在村镇中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等组织机构,将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资源整合起来,同时将退休教师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离退休人员进行调动,建立邻里互帮互助机制,共同组建留守儿童帮扶队伍,形成教育关爱合力;鼓励高校学生组成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心理抚慰、亲情陪伴等管护服务,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建立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制度,定期开展常态化的关爱行动以及特色关爱活动,落实落细日常结对关爱,志愿者每周对结对的留守儿童开展关爱行动,如拨打电话或视频聊天,开展课业辅导、谈心分享等亲情陪伴活动;发挥慈善组织的力量,丰富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群体性文娱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情乡情的温暖,降低孤独感无助感。

(五)加大权威媒体的宣传引导

利用广电及权威媒体的公信力优势来讲好留守儿童故事,传递大爱真情,让“正能量澎湃成大流量”,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度。各地区各级媒体作为党的舌喉,应因地制宜落实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权威媒体更加客观全面的报道也能有助于呈现更加立体的真实的留守儿童形象,新闻人员可以深入当地进行采访报道、倾听孩子们的心愿与倾诉、连线心理专家解答心理困惑,从小处着手,把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让社会大众在一定程度上更清晰的了解儿童的真实情况,更有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为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培养好接班人。

(六)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外出务工的父母应与子女保持联系,多跟子女沟通,更多的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进行关注;学校应贯彻落实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队伍,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对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预防、早介入;寻求公共媒体的力量,为其发声,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献言献策。

在安全教育方面,家长及监护人要摒弃狭隘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培养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避免溺爱,给予孩子更多的教育和指导;政府可以建立村镇安全监管办公室,对留守儿童所在农村地区的生活、出行、交通等各方面进行情况分析,对可能引起安全问题的因素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公安部门、医院等社会部门来给学生开展如何保护人身安全的系列讲座,做好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三、结语

乡村留守儿童教育仍存在较大缺口,也面临巨大的困境。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依靠政策的支持,能够最大限度的推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要牢牢把握住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解决当地留守儿童教育质量较低的问题。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结合,多角度、多方面的促进当地儿童教育质量的提升,给予留守儿童多方面的关爱服务,填补亲情关怀缺口,使其具有阳光心态和健康体魄,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对促进乡村振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代莉,郭昌明,王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06):49-51.

[2] 姚小燕,谢伟.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2):40-44.DOI:10.13391/j.cnki.issn.1674-7798.2021.12.007.

[3] 刘先华.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农业经济,2020(12):105-107.

[4] 王娇佼,程晨.“童”享蓝天  社工相伴——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解读[J].中国社会工作,2019(10):9.

基金项目:2022年度阜阳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辅导员研究专项项目(2022FDY05)。

作者简介:尚志会(1995—),男,安徽阜阳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网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4247

相关内容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和变动趋势:2010~2020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状况、问题及建议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田家炳基金会“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帮扶的理论与实践”项目成果报告会在我校召开
乡村振兴成节能减碳新阵地
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整治效果及政策建议
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及对策建议
时事报告记者走基层丨春节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困在手机游戏里——农村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问题调查
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
浅谈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