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热点
文化热点:每日文化资讯更新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每日生活新鲜事# #每日新鲜事推荐#
伪科学谣言当休矣!让科普跑在谣言前面
via人民日报评论
“吃素就不会得脂肪肝”“O型血更招蚊子”“家附近有变电站很危险,需要搬家”……日前,2022年度十大科学辟谣榜发布,一些广泛传播的伪科学谣言得到了回应。近年来,每次发布类似榜单都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说明社会公众对提升科学素养的需求更为旺盛,对权威科普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
互联网在给信息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容易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各类谣言中,尤以伪科学谣言有“杀伤力”。这些谣言往往围绕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等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穿着诸如量子科技、干细胞治疗等“科学马甲”,以“科普”的形式传播,使其平添了几分“可信度”。一些谣言甚至还会不定期地“改头换面”,反复进入公众视野,增加了辨识难度。对于这些谣言,如果不及时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伪科学谣言时常出现,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权威声音的缺位。公众对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等信息相对敏感,一旦遇到困惑,如果没有及时、权威的信息予以解答,不少人会选择“宁可信其有”,无意中成了谣言的“放大器”、“伪科学”的“二传手”。此外,科普的日常供给与人们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在现代传播环境下,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和快速化,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传播节点,传统的传播方式单一、节奏较慢,内容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还有不足,往往不能“跑在伪科学谣言的前面”,反倒给其留下了传播的空间。
科学是最好的谣言“粉碎机”。广泛播撒科学的种子,让科学知识更好入脑入心,就能让伪科学难留“藏身之所”。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科普工作者及时站出来,用事实击败讹传,用科学击碎谣言。同时,如果没有科学素养的提升、不掌握科学方法,人们难免会出现辨识能力不一、效果不佳的情况。因此,不但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群众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对谣言的“免疫力”。
阻断谣言的传播链条,还要创新性开展科普,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放大科学的声音。科普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创新方式方法,短视频、网络直播、动漫等个性化的科普产品不断推出。比如,中国科协和有关部委共同开办的科学辟谣平台,通过谣言研究、内容生产、联合发榜,逐渐形成了“捕捉线索—及时辟谣—正向传播”的工作机制,并与有关部委和商业平台形成了提供谣言线索、反馈辟谣服务的双向沟通模式。创新探索,丰富形式,不断强化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才能既增强公众的科普参与感,又提高科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面对伪科学谣言的纷扰,期待有关部门继续展开行动,加大“辟谣”力度;也期待更多高校院所、科技社团等发挥作用,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对谣言内容进行科学、全面解读。长远来看,通过加强开展广泛、深入、持久、多媒体的科普宣传,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喜闻乐见的内容让权威科学知识直抵人心,必定能让科学跑赢谣言,更好营造尊重科学、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接地气的科普才能跑赢谣言
via南方日报
没有重大科技成果问世,为何能引发广泛关注讨论?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牵头举办的“典赞·2022科普中国”特别策划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会上揭晓了“年度十大科学辟谣榜”“年度十大科普人物”等四个榜单。三句不离吃穿用度,句句关联现实生活,如此“接地气”的用心值得点赞。
“高大上”的科学知识原来也可以细致入微。入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辟谣”中,不乏“土豆发芽能不能吃”“蜂蜜、大蒜能否杀菌”“只吃水果可否减肥”等“舌尖上的科学”;又有“打针比用药见效快”“近视通过手术治”等就医误区;“吃橘子后做核酸会不会阳”“感染新冠后要不要综合用药”“家门口建变电站安不安全”等公共话题更是曾引发广泛热议。老百姓身边的科普“干货”,正是科普应发力的方向。
盲目跟着习惯走,养生谣言无孔不入,网上“专家观点”真假难辨……谣言和“伪科学”还有生存空间,证明科学的土壤还不够肥沃,科普的根系扎得还不够深。不断辟谣的过程,也是科学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过程。借助晚会对谣言进行集中曝光的确有效,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谣言时,官方反应要更为迅速,媒体报道需更加有序,方可助力公众求真精神不断增长。
不止内容要接地气,表现形式同样重要。某档科普栏目的策划人曾表示:“科学传播,必须尊重传播的规律,知识再重要,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注定是徒劳。”当下,科普不能只停留在图书馆里、课堂之上,更要走到公众的工作生活中,主动地展示自己、提供帮助。“年度十大科普作品”中,既有各领域的科普图书、综合性的科普展览,更有“连更十三版,版版有创新”的《中国历代疆域变化》系列短视频、火爆全网的《勇往直前的我们》科普性综艺栏目、深度揭秘探月工程的《神奇的嫦娥五号》科普纪录片。科普不再是单一的文字知识“切片”,变得更加立体生动、触手可得。“大科普观”倡导通过合作创新提升科普内容的影响力、传播力,为今后的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将其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这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一年中,有人办起“流动科技馆”,将科教资源送下乡;有人致力于科技兴农,志愿培训课助力山区增收;有人积极投身校园科技辅导,为高原牧区的孩子们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从“年度科普人物”们身上,我们看到基层科普工作的无限可能;越办越火的科普日,三度开讲的“天宫课堂”,背后折射出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
科普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惠及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未来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完善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公众重视程度低,科学素养有待提升,伪科学谣言已经严重影响了网络环境。发挥科普作用,提升科学素养是打破伪科学谣言的利器。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科普渗入公众日常生活中。如鼓励更多的“知播”群体在网络平台开展科普讲解工作,利用各大节日做好精准科普,打造科普日、科普周等品牌活动,通过编排舞台剧、话剧等形式推动科普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弘扬科学及科学家精神,引导公众重视科普。另一方面,要夯实基础设施,扩大科普范围。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现代化的科普场馆,打造“科普大篷车”,构建覆盖大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的科普体系,同时定期上山下乡,进村入校,触及更多群众,保证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网址:每日读热点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42663
相关内容
每天读一点快乐心理学今日热点故事集锦:探索热门话题背后的真实故事与深度解读
每日食物热量表
每日一读
最新热点新闻汇总:全面解读时事动态,深入剖析社会热点
低热量饮食每日摄入总热量
【热门】每日工作计划三篇
悦读时光 | 生活即教育,每一次的亲子共读,都是在唤起孩子对生命的热情
新手理财系列:每天读点投资学(白金版)
每天读一点快乐心理学【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