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马未都:“捡漏”捡出的收藏大家

发布时间:2024-12-24 18:42

在河边捡石头:探索地质奥秘,收藏大自然的馈赠。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琐事趣闻# #自然奇趣#

导语

马未都,古玩收藏界一位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他创立的“观复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私立古典艺术博物馆。“老插”、“文青”、编辑、作家,青年时代的马未都和众多蹉跎岁月中成为成功者的人一样,有着被媒体惯称为“传奇”的人生经历。

“捡漏”成就大收藏

马未都从小就对旧东西感兴趣。小的时候,学校带着去看博物馆,老师的任务去了就算完成任务,你看什么都不重要。马未都的印象就是老师说跟上跟上,永远说这种话,就是一个跟一个,但马未都永远落在最后,就要看,看明白。他觉得弄清历史的成因是特别重要的。

1969年,他随家人到了黑龙江,在五七农场种高粱;16岁那年回到北京,在街上晃悠,日子过得有点像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安分的少年时代,他脑海中总有个问号不时跳跃:为什么我受到的教育和我看到的历史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受的教育是“过去的人活得没有我们好”,而他们用的东西,比如吃饭的碗、坐的椅子,都比我们的漂亮?这是一个喜欢旧东西的少年关于收藏的兴趣萌芽。

18岁,马未都到京郊农村当“老插”,1975年回城当工人,在车间开机床,满手机油;此时的马未都对古董收藏产生了兴趣。

马未都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时期。那时候,天津的文物市场形成得最早,马未都在北京工厂里上班,一有空老往天津跑。那时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可当时东西也便宜,马未都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也就够满足收藏瘾了。一开始,因为钱少,马未都收东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可那时候的人对于古董文物根本没有价值观,有些东西你喜欢,人家说你拿走就行了,也不要钱。

大概1982、1983年那会儿,一个文物局的老头给马未都拿了一个青花罐,他告诉马未都一句话,马未都当时印象特别深刻,人家告诉他说这个青花,可以分出历史朝代,马未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在他看来,青花不就是一个白瓷上画着蓝色的花,这怎么能看出700年以来的变化?而每个朝代都能分出来?那位老先生说,你只要认真地看,就能看出来。

后来马未都就买了一个,拿回家搁在床上,床头有一个台灯,他专门去买了100瓦的电灯泡,特亮,不亮看不清楚,天天抱着看。这样做一是养眼,享受“和古人神交的滋味”;二是琢磨,熟悉不同年代、不同窑址、不同工艺的瓷器。马未都没拜过师,实物就是他的老师。任何一个物体都能给人提供信息,任何一种信息都可能带有一种文化内涵,当你把这些东西全部捕捉到的时候,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判断,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能做到“技高一筹”。

马未都青年照

一个人如果热爱一些东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触它。为了弄清各个历史时期陶瓷的特征,有一段时间,马未都几乎天天去故宫的陶瓷馆,常常是陶瓷馆两个大院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就他一个参观者,空空荡荡,阒然无声……

马未都看东西和别人不一样,他要把每个细节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展室的光线不好,他每次去都带着手电筒,对每一件瓷器照着看。展室里就他一个参观者,他拿着手电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这让工作人员起了疑心,后来,他们真以为他是个“踩道儿的”,简直开了个大玩笑。

20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国营文物收购点,每天早晨门没开,就有许多农民推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老瓷器在那等着,排队的人足有500米长。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碗才10块钱。马未都每天上班前总要先去那儿转一转,见着什么喜爱的,就省包烟钱买下来。总有人问他“你当时一个月挣百八十块钱,哪儿来的钱买东西?”其实当时东西特便宜,花20块钱可以买三件。马未都认识的许多人,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拿出来,无非就是想换一个冰箱、一台彩电,现在一想,当时人家卖的东西可以把一个冰箱厂给买下来。

当别人把自己家中“不值钱”的老玩艺儿卖掉、甚至扔掉的时候,老马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当时普通人觉得收藏瓷器、字画基本属于封建遗老遗少的玩物丧志,而马未都却悄悄开始了他收藏老玩艺儿的生涯。

喜欢就到处找,到处买。马未都说,他的很多好东西都是跟朋友“交换”过来的,上朋友家看到有喜欢的东西就管人家要,朋友说你就买点什么东西交换吧,谁也不把老玩意儿当回事。那时候真是收藏家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文物商店内销部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碗才售10元钱,信托商店一对红木圆椅才卖15元钱。

马未都当时在出版社,手里常攥着稿费,看中一件收一件。老百姓家、地摊、文物商店、文物市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随着收藏日丰,在众人懵懂混沌中,马未都悄然攒下上千件瓷器、玉器和古典家具,完成了原始积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他的藏品已经小有规模,成为京城新崛起的收藏名人。

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是1982年花1600元买的四扇屏,也称钧瓷挂屏。当时是挪用了家里买彩电的钱。那东西原来是卖外国人的,就在现在王府井一带一个店里。最初马未都看到的时候标价2000外汇,后来那东西不让出境,所以中国人能买。最后人家给打了一个八折,1600元卖给马未都了。那会儿,1600块钱还是个大数。当时一个四级工每月的工资不过五六十块,一个科长的工资也只有六七十块钱。关键问题是当时人们并没有什么收藏意识,能花1600块钱买四件挂屏,确实需要点儿眼力。想不到,这东西买到手没几年,香港举办的一个拍卖会上,跟他这件藏品相同的挂屏,卖到了14万港币。至于说现在这件四扇屏值多少钱,他说不好,反正有人开价一百万,他没卖。

“确实舍不得,因为它对我的收藏经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纪念品。”马未都曾这样说。

值得一说的是这件四扇屏还有过“历险记”。那是马未都把它买回家不久,有一天家里被人盗了。爱人给他打电话,惊出他一身冷汗,跑回来一看,电视让人抱走了,音响也让人盗去了,凡是值钱的东西几乎都被洗劫一空。惟有这个四扇屏被窃贼挪到了一边,而且完好无损。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还没有收藏意识,贼更不懂什么东西值钱什么东西不值钱。所以走“空”了。八成是这四扇屏跟他真有缘。

马未都比别人更早地进入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审视的阶段。从官窑值两块钱时开始买,直到它值20万,马未都说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只是因为比别人多看了半步,早走了半步。

“我这就叫

‘旱地拔葱’”

1998年的一天,导演李翰祥突然打电话给马未都说很想见他:“我找你好长时间了,我的那些古董想处理了不想要了。你帮我处理了吧。”

中午12点多的时候,李翰祥到了,他给了马未都一个清单,上面列着价钱,马未都说行,咱们谈谈价钱就行,李翰祥很高兴就走了。这时是下午的一点一刻,因为马未都计划一点要走还拖了15分钟。谁知,第二天晚报就登出来说李翰祥猝死,当时马未都就奇怪:哪个李翰祥?是不是还有一个李翰祥?我昨天还看到他了,他从我这里出去的时候就直奔拍摄场地了。

李翰祥死后,他儿子找到马未都,说既然父亲生前把这些东西都托付给你了,就是这些东西跟你有缘,马未都想这就是缘份吧。

在收藏之路上,马未都虽然没有栽过大跟头,却时常栽些小跟头。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个农民手中的碗,却没想到被这个农民给骗了。当时马未都也一时分辨不清这个东西的年代,但隐约觉得那个东西特别像个老的,就从农民手里把这个碗买了过来,还顺便请这位老乡吃了个饭。那时候不兴在餐馆里请人吃饭,马未都就赶紧回家做饭,还去楼底下买了一瓶劣质的红葡萄酒,那老乡就喝,一会儿就喝糊涂了,最后他告诉马未都,说你对我太好了,我出来这么久,就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我告诉你,那东西是个假的,拜拜了,说完撒腿就跑了。

在马未都四处收藏古董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没什么兴趣,让马未都苦恼的不是东西看走了眼,而是找不到知音。当他淘到一样喜欢的瓷器,回到单位就拿出来让同事欣赏。别人一听是花10多块钱买的,都笑他当了冤大头,甚至有人讥笑他“玩物丧志”。

现在的马未都,能准确鉴定陶瓷的年代和品质,很少看走眼,甚至看到瓷器正面的图案马上就能说出另一面的花纹,这是因为在他器物上琢磨出了信息,读出了文化。

万物皆有灵性,把玩古玩也需要灵气和悟性。马未都说,这和其他艺术一样,付出和收获不一定成正比,画了一辈子的画也不一定能成为世界大画家,天赋至关重要。“我个人悟性很好,触类旁通能力比较强,又长期接触文物采买第一线,一般作伪的人就骗不了我。”

“我祖上既没人写字,也没人玩古物,我这就叫‘旱地拔葱’。”这是马未都对自己的评价。

靠文学一举成名

在马未都对收藏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的另一方面的才华,也开始展露出来。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文学爱好者马未都的小说《今夜月儿圆》,他被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领导看上,成了《青年文学》的编辑,十余年间以“瘦马”为笔名发表小说、报告文学上百篇。随后,他又和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火了好一阵子。写完了《海马歌舞厅》,马未都觉得非常累,非常浮躁,再也不想写了,于是1994年,他辞了职,全身心投入一直喜爱的古玩收藏,人生从此转弯。

《五月槐花香》剧照

马未都的名声在文化圈人尽皆知。2004年,张国立、王刚、张铁林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上映,这部剧再现了民国初年至解放初北京琉璃厂古玩商们的兴衰往事。为了确保古玩不“露怯”,剧组特意请来马未都把关,专门负责文物的鉴定,把穿帮的硬伤一个不漏地枪毙。

道具不可能全部用古董,但是剧中仿制品都经马未都过目,就连铺子里放置古玩的架子也力求写实,为此,剧组特意找到一家知名家具厂,打造了一批红木、紫檀的家具。一部戏不可能没有硬伤,但是有马未都把关就是希望最大程度地尊重观众,不糊弄观众。

张国立找马未都就是为了在专业性上提高一个台阶,不至于贻笑大方。所以,古玩字画怎么捧、怎么“过手”、怎么卷、怎么品都是按照行内规矩来。

拍片风险大,马未都不敢冒险把珍贵古玩搬到片场,但是他也随身携带着一些小道具以备不时之需。比如玉佩,男人、女人佩带的玉佩都是不一样的,而且由于时代变迁,样式和戴法也有很大不同,因此马未都携带的这些小玉佩也起到了大作用。

《五月槐花香》中集结了一批“名人玩家”,主演王刚精通瓷器,张铁林喜欢名人手札,张国立入行不久,偏爱古玩,而编剧邹静之也是圈中小有名气的“古家具玩家”。

邹静之曾称马未都是“带有文学气息的收藏家”。邹静之说,“《五月槐花香》一剧深得马先生帮助,开机之前他经常到现场去看看。他非常注意细节,有一次剧务把对联挂反了,平仄颠倒,还是马先生及时指出错误,可见他有多么用心。”

搞收藏时间久了,马未都自己也常常在很多电视剧里,发现一些常识性错误。尤其古装戏,就算经典电视剧《红楼梦》也留有硬伤:比如贾母房里摆设了一件唐三彩,马未都认为这完全是用后世的思维臆断古人的生活。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世人才重新发现了唐三彩的价值,而之前,人物俑、牛、马、骆驼等三彩制品一直都是古人坟墓里的陪葬品,如此晦气不吉利的东西,怎么可能在康乾年间作为装饰品摆放在贾母的房中呢?

打造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马未都就想做一家私人博物馆,当时他曾把自己的藏品做过几次展览,感觉不错。那时候,马未都的生活开始得到改观了,就想国家没有私立博物馆,自己何不办个私立博物馆呢。可1992年刚打报告上去就被“枪毙”了,直到1997年才算批下来,名字叫“观复”。

“观复”二字取自老子《道德经》:“万物并坐,无以观复”一句,也表露出马未都对收藏的一种态度,他觉得博物馆的教化对全民族会有一种长期的作用。从博物馆注册以后,马未都就想把这件事情做好,让这个博物馆对社会有用,而且一定要完整有效,不能因个人的情况变化而消亡。

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博物馆最早坐落在北京古老的文化街琉璃厂,展出面积约400平方米,陈列以明清传世文物为主;除长年展出的古家具之外,还定期策划组织专题展览,并举办文化交流讲座等活动。馆内的布置温馨而典雅,客厅、书房、卧室、茶室的布置,打破了人们成见里的冷冰冰的博物馆形象。整个馆内只有十多个玻璃展室,不断地更换着新的展览。

博物馆自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举办过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中国古代文房用具展、明清箱匣展、宋辽金元古瓷展、观复小品展、海上怀旧展、食之美器——康雍乾青花瓷盘展、锤錾工巧——中国古代金属工艺展、中国古代门窗展、中国古建筑门窗及陈设展等十多个展览。

马未都

1999年,为配合世界建筑大会,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同《建筑报》合作,举办了中国古建筑门窗及陈设展,精美的展品和独特的展览设计给20万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4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改为理事会制,新馆迁至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总占地6亩,展览区及会员活动区2800平方米,其中书画馆500平方米,古代家具馆450平方米,古代器物馆350平方米。在当年揭晓的“首届中国收藏年度排行榜”中,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入选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

后来,观复博物馆又分别在杭州、厦门和山西设立了分馆。随着近年来“收藏热”的兴起和名声的壮大,观复博物馆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五湖四海、业内业外的人士。但有件事让马未都难过至今:曾有一女青年,参观完博物馆里精心摆设的明清家具后说了句:“这些烂椅子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店里的电镀椅子呢。”当时他在边上听着,半天没缓过劲来。

《百家讲坛》里的“草根藏家”

马未都说自己是一个重视生活乐趣的人,而生活的乐趣是由一个个细节堆积而成的。从一件老东西的细节中感悟历史、触摸文化,是马未都最大的生活乐趣和个人享受。作为一位资深收藏家,马未都觉得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不是藏品的数量也不是眼力的高低,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领悟,以及“再创造”的能力。除了出版了多部文物研究、鉴赏专著以外,他还经常应邀到大学和不同单位演讲,生动地把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传播给听者,让他们知道传统文化中原来蕴涵着这么多的乐趣。

马未都

2008年1月2日,马未都作为第一位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收藏家,开始了他的收藏专题。没有显赫的学术背景,却在民间藏家心目中地位甚高——这或许是《百家讲坛》看中马未都的一个主要原因。而颇具传奇色彩的收藏经历,也让这个走上讲坛的草根藏家没开讲便已经吸引了众多眼球。

在第二集讲座中,马未都抛出一个观点: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释长期被误读,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马扎,古称“胡床”。他的理由是,唐代的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光是不可能进入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上糊上纸的时候。马未都的新观点引起了外界一片哗然,有观众表示赞同,但也引来了众多反驳。

面对外界的质疑,马未都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抛出这个观点前,我就知道会有反对的意见产生。”他希望等到外界的观点都充分明确了,再进一步解释自己提出的观点。马未都一直都认为,研究历史根本不能依赖文献,因为文献具有太强的主观性和不真实性,“我觉得探究历史真相要依靠文物,真实的文物才是铁证如山。”

来源: 各界杂志2020年第4期

作者:何炜

监制:田东锋

审核:刘 菁

责编:李 旌

编辑:马 娜

海报:贾 怡

责任编辑:

网址:文史 | 马未都:“捡漏”捡出的收藏大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55093

相关内容

中华古玩网地摊捡漏(古董在哪里买比较好)
求关于古玩方面的经典小说 捡漏 赌石 异能 重生都行
我能从这些两元书里捡到漏吗?
老外捡破烂找到旧手机,捡回家翻新一下,难怪说捡破烂的都是土豪
改头换面值得捡漏?测试新款东风标致4008
3800元捡漏?咸鱼二手电脑引发的省钱新趋势
985毕业,捡垃圾8年,我已财务自由
捡垃圾=捡危险!请勿在小区内翻捡垃圾桶、堆放废品
stooping,城市里的年轻人爱上凌晨上街捡垃圾?
北京值得逛的六个旧货市场 捡漏的快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