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
及时接种疫苗,预防常见传染病 #生活常识# #养生常识# #防病知识#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9页珍藏版)》请在素问文库上搜索。
1、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等。一、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
2、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学校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
3、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
4、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可见感染。预防措施: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5、。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
6、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
7、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主要症状: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 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 预防措施: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二、结核病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传播途径
8、: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主要症状: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
9、老年人、营养不良、尘(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阳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体是重点人群。预防措施: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以获得免疫力。其次,应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已确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再次,应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矽肺、百日咳等容易诱发结核病的基础疾病。三、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弥漫性肝细胞炎性疾病。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庚等数种。在我国各型肝炎均有发病,以甲、乙型最为常见,近年来由于甲、乙肝炎疫苗的推广使用,其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 传播途径:一是经口传播(粪口传播),如甲型肝炎和戊型
10、肝炎多为这种传播方式。二是通过输血和血浆制品及母婴传播(母亲怀孕时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此外,密切接触病人的唾液、鼻咽分泌物、血性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等,都可能被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多属此种方式。 症状:感染了肝炎病毒后,发病的轻重程度可以不同,这与肝炎病毒的数量、毒力大小和病人的机体免疫力强弱有关。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极易在体内复制,使人发病。同样,发病后的症状有轻有重,轻者可以全无不适;重者可以发生暴发性、致死性肝功能衰竭。 典型的症状有厌食(尤其是厌食油腻食物)、恶心、呕吐、右上腹部肝区不适、全身不适和发热等。黄疸性肝炎可出现巩膜黄、皮肤黄、尿黄的“三黄”症状。肝功能检查可
11、见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不典型病例刚发病时的症状与感冒相近,应注意观察。得了肝炎应及早隔离,及早治疗。 预防措施:接种肝炎疫苗是很有效的预防措施,我国目前已研制出高效、安全的病毒性肝炎疫苗并已被广泛应用。尤其是甲肝、乙肝疫苗已列入国家计划免疫的接种程序,从少年儿童起就构筑自动免疫屏障,抵御肝炎病毒的侵袭。四、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痢疾): 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夏秋季最多。急、慢性患者及带菌者都是传染源。 传播方式:接触被病人粪便污染的衣物、用品、玩具等,通过手、碗筷、食物、水或饮料等经口传染。苍蝇是传播痢疾的罪魁祸首,尤其是食物及水被污染后可引起
12、暴发流行。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感染机会更多。病后不会产生稳定持久的免疫力,且各菌型间缺乏交叉免疫,故容易再次感染。 菌痢的主要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并伴发冷、发热。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该病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及粪便标本的显微镜检查即可诊断。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慢性迁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13、,个人用品如毛巾、牙刷、餐具应定期消毒或更换。注重饮食卫生,要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餐具,尽量到餐具消毒比较规范的大食堂用餐,不要去那些餐具消毒不严的个体饮食网点就餐。不喝生水或未烧开的水,瓜果要尽量去皮、清洗消毒。不吃未熟透的水产品,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洁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 2、抓好饮食卫生:各类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都必须符合卫生要求,认真落实“三防”措施(防蝇、防尘、防污染),同时加强餐用具消毒保洁工作。食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要严格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3、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抓好除害灭病,搞好管粪管水工作,保护环境卫生清洁,特别注意加强饮用水消毒和卫生管理工作,保证饮用符合卫生标准
14、的生活饮用水。 4、隔离病人,消毒污染物:急性肠道传染病人及可疑病人应及时就医,确诊病人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的污染物品和排泄物要彻底消毒处理,防止传染病传播。 5、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现在的疫苗基本能够实现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目前可以接种的疫苗有痢疾、伤寒、甲肝疫苗等。五、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红眼病” )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眼病。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传染源是患急性结膜炎的病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适宜细菌、病毒生长繁殖的夏秋季多
15、发。 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病人患眼的分泌物带有大量的细菌或病毒,这些分泌物污染了病人的手或物品,正常人直接或间接接触了患者的生活用具(如洗脸用具)、学习用具;或患者摸过的东西,如电脑房的计算机键盘、门把手、公共汽车扶手、各种用具等;或接触了被污染的水,如游泳池,池塘水等,就可能被传染。人群又普遍对这些细菌或病毒易感,更增加了流行的危险性。 临床表现:急性传染性结膜炎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疼痛难忍,紧接着眼睑红肿,眼分泌物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睑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眼结膜上出现小出
16、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红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细菌感染影响到角膜(黑眼珠)时,则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障碍。 预防措施:急性传染性结膜炎发病急,一般在感染细菌12天内开始发病,且多数为双眼发病。本病由于治愈后免疫力低,因此可重复感染(如再接触病人还可再得病),从几个月的婴儿至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可能发病。而且传染性强,流行快,患病后,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内造成全家、幼儿园、宿舍、学校等广泛传播,不分男女老幼,大批人群感染。因此,预防此病也和预防
17、其他传染病一样,必须抓住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身体抵抗力三个环节。(1)、积极治疗患者,并进行适当隔离。尽可能避免与病人及其使用过的物品接触,如洗脸毛巾、脸盆等。(2)、流行季节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去(如游泳池、影剧院、商店等)。对个人用品(如毛巾、手帕等)或幼儿园、学校、理发馆、浴室等公用物品要注意消毒隔离(煮沸消毒)。(3)、要注意手的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注意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4)、得了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或感到眼部不适,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在眼科医生指导下用药。 六、艾滋病(AIDS)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
18、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目前暂无预防疫苗、又无有效治愈办法且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HIV)通过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造成人们的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从而继发严重感染、肿瘤等,最终导致全身衰竭而亡。 艾滋病病毒(HIV)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传播。已证实的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传播:通过异性或同性性行为传播。(2)、血液传播:通过共用不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射毒品、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各种医疗器械(如:针头、针灸针、牙科器械、美容器械等)、共用剃须(刮脸)刀及牙刷等传播。(3)、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和哺乳传播。1
19、/3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婴幼儿。大部分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婴幼儿会在3岁以前死亡。不会引起艾滋病传播的生活方式:艾滋病病毒(HIV)不会通过空气、饮食(水)传播、不会通过公共场所的一般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传播。不会经电话机、餐饮具、卧具、马桶圈、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不会通过纸币、硬币、票证而传播。咳嗽和打喷嚏及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艾滋病毒
20、抗体,在此期间抗体检测呈阴性,这段时间即为“窗口期”。感染者体内的HIV数量会在这时达到一个峰值,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目前国际公认的窗口期是6个月,但随着检验方式的进步,窗口期已经大大缩短约在48周左右。 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平均经过710年的时间(潜伏期)才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很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但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至今还没有研制出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目前也还没有能够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已经研制出的一些药物也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艾滋病病人的症状和延长患者
21、的生命。 预防措施:虽然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病,但对于个人来讲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其主要预防措施为:(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2)、依法无偿献血,杜绝贩血卖血,加强血液检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3)、远离毒品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4)、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5)、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刮脸)刀。(6)、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如卫生不合格的私人诊所)打针、拔牙、针灸、美容或手术。(7)、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感染者的血液。(8)、不搞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9)、根据国外
22、经验,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避孕套不仅可以避孕,还可以有效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虽然避孕套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效果并不是100%,但远比不使用避孕套安全。(10)、患有性病后应积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已患疾病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
23、,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头痛、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等表现。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禽类要用流水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校医院宣9
网址: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63782
相关内容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卫生保健】夏季幼儿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常见疾病预防知识.doc
家庭卫生:传染病预防常识.docx
常见疾病预防知识(参考版)
健康家居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docx
【健康生活知识】传染病防护知识
家庭卫生:家居传染病预防常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