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食养的意义
绿色饮食:素食主义者的营养指南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美食生活分享# #健康生活方式分享#
中华民族应用饮食养生保健的历史渊远流长,这种活动是伴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山海经·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这生动地反映了古人如何寻找食物的壮丽史实。经过多少年代和千百万人的大量尝试,终于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选择了那些最为安全、有用的“百草”,作为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物;而另一些,则被当成药物,按其性能,用以治病。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强调了饮食要有节制、五味应该调和等观点,指出了违背饮食宜和忌的原则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此外,还提出了一些饮食调理和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具体方法,从而为后世的饮食养生理论与应用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的医家都很重视应用饮食来防治疾病,当时的名医扁鹊就说:“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当时的大教育家孔子亦很注意饮食养生,在《尔雅翼》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芍酱”食品,有保健和防止食物中毒的功效,孔子最爱吃,并发誓说:“不得其酱不食”。“芍酱”所以有如此魅力,《尔雅翼》在“白芍”条下作了说明:“其根可以合五脏、制食毒。”白芍能否“解毒”?近年来国内做了大量研究,证明其确有抗黄曲霉素的作用。于是以白芍为主体的保健饮料,如“健康乐”。“少林可乐”。“天府可乐”等应运而生,并畅销海内外,受到广泛的欢迎。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六出祈山,“出师未捷身先死”,卒年才54岁。然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死早就预料到了。他向蜀使打听诸葛亮的饮食和公务情况,蜀使告诉他:诸葛公早起晚睡……罚20以上的事都要亲自处理,吃饭很少。司马懿不无感慨他说:“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指出了诸葛亮活不久的原因是吃得少,营养不足;事情烦多,操心费力。我们从诸葛亮的早逝,可引出一条很平常的道理:若不注意日常的饮食养生,就会缩短寿命。汉代出现的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共载365种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枣、藕、山药、芡实、蜂蜜、薏苡米等,被列为具有强身保健、延年益寿的上品药。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撰写了《备急千金方》一书,书中专辟《食治篇》,是现存最早的营养学专论,其中详细介绍了食治理论和谷、肉、果、菜等154种食物对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作用。他本人身体力行,养生有道,百岁以后还耳聪目明,著书立说。元代饮膳大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一书,这是自唐以来的一部较完整的营养学专著,其中介绍了200多种特别是少数民族所常用的食物,对食补理论与应用以及普通膳食中添加治疗性药物的方法也有所发展。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收载了千余种药物,其中就有200余种保健医疗性质的食物,养生食疗方剂也有数百种之多。目前,富于中国传统的保健膳、御膳、药膳餐馆,正日益出现在国内各大城市。现在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对保健营养品有普遍要求。
综上所述,几千年来,我国己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养生理论,它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使人益寿延年。下面,就具体谈一谈饮食对人体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气于脉。”这里明确指出了饮食在进入人体以后,滋养脏腑、气血、经脉、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毛、九窍等的作用。当饮食入胃后,通过胃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然后输布全身。可散布精华于肝,而后浸淫滋养于肌肉;精食精华之气归心,精气浸淫于脉,以充营心脏、血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必须依靠饮食源源不断地予以补充。一个人一生中摄入的食物超过自己体重的1000~1500倍,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素(中医称为“水谷精微”),几乎全部转化成人体的组织和能量,以满足生命运动的需要。
由于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从而对脏腑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如《黄帝内经》中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这说明了五种味道的食物,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可以促进饮食、帮助消化,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表现在各种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性上,即通常所说的“归经”问题,不同的饮食,归经不同。如:葱归肺经,可用于肺气不宣之咳嗽;苦瓜归心经,可用于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茶叶可明目清肝而归肝经等等。这说明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饮食,以尽可能地发挥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精是后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质,为人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一切生理功能的动力,是由水谷之精气与吸入的自然界大气合并而成;神则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为生命之主宰。可见,“精气神”是人之三宝,养生就是要养“精气神”。《寿亲养老新书》认为:“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强调了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只有机体营养充盛,精、气才会充足,神志才能健旺。
3 预防疾病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治未病”,并把它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黄帝内经》中说:“夫圣人之治病也,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饮食的滋养作用,因为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对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健预防。对这一点,《黄帝内经》又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人体正气充盛,邪气就不能侵袭使人致病。正气怎样才能充盛呢?这就要合理安排饮食,只有这样做,机体所需营养才能保证,五脏功能才可旺盛。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会导致疾病,如钙质不足会引起佝偻病,维生素缺乏会产生夜盲症、脚气病、口腔炎、坏血病、软骨症等,而通过食物的全面配合,便可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祖国医学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等。此外,中医学还注意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如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用大蒜预防癌症,用葱白、芫荽预防感冒,用胡萝卜粥预防头晕等。近年来,人们还主张用生山楂、红茶、燕麦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用玉米粉粥预防心血管病等。
4 治疗疾病
食物与药物都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食物每人每天都要吃,与人们的关系较药物更为密切,所以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远在古代,我国就很重视饮食治疗,《周礼·天官》中提到的“食医”,与“疾医”、“疡医”、“兽医”,合为当时医学的四个专科。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将善于用饮食治病的医生称为“良工”,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遗疾者,可谓良工。”
能够用于疾病治疗的食物很多,如猪骨髓可补脑益智、山楂消食积、大蒜治痢疾、当归羊肉汤治产后血虚、赤小豆治水肿等。
5 抗老防衰
《养老奉亲书》中说:“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为资气血。”这说明对于老年人,必须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清代大养生家曹廷栋提出老人以粥调治颐养,可以长寿。他说:“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饮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过补肾益气、滋肾强身而产生的。临床实践证明,肾的精气不足,常会导致牙齿松动、须发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征象。
网址:【饮食养生】食养的意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67588
相关内容
饮食养生之二:饮食调养的原则饮食养生:饮食养生美食食谱分享
素食主义者的营养平衡,全面饮食指南
春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春季养生饮食注意事项
中医药养生的饮食养生法.pptx
健康养生的素食饮食
生活中饮食养生注意什么
素食主义与全面营养,实现平衡的饮食策略
食疗养生:什么才叫真正的「饮食养生」
素食主义者的营养平衡,一份全面的饮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