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味,家乡美——我的家乡在河北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附近,有美丽的皇家园林和乡村休闲地。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乡村旅游推荐#
千里重逢日,万家灯火时,那个和你遵从同样习俗、辞旧迎新的所在,就是家乡。
1、升灯春节里的灯火必定是一年中最明亮的。有人说漫天灯火可以照亮祖先回家团圆的路,也代表着守岁迎新,接福纳喜,驱赶年兽。
张家口蔚县有过年升灯的习俗。照规矩是在院当中竖起十米左右的灯杆,在灯杆顶端挂上各式各样的灯笼,这灯会一直挂到正月十六。有西瓜灯、福字灯、龙凤灯、花鸟灯、五星灯等五颜六色的灯盏。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蔚县宋家庄镇的上苏庄村,都会上演拜灯山。在朦胧的灯山楼里,用油灯摆出 “新年大吉”等等吉祥话;“灯官”带领众人向灯山楼行叩拜大礼。祈愿来年风调雨顺。
无论现在的你身在何处,抬头看着灯火里的万千世界,都能照亮回家的路。
春节的热闹,是从一张张红纸开始的。对联、窗花、鞭炮、都昭示着新年的热闹。古往今来,国人都在除夕夜围炉守岁,初一一大早,互道新年好!各行各业还要备好红纸,在店面窗前郑重写上几句吉祥话,称为“元旦开笔”。
《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挂钱辉五色”,说的就是吊笺,我省大部地区至今依旧保留着除夕挂吊笺的习俗。位置可选在街头、在屋门,吊笺一般是五张一套,每张可写一句吉祥划,比如“万事如意”“新年大吉”“人寿年丰”等;也可每张写一个字,五张成一句。纸张颜色可以是一整套红色,也可红、黄、绿等彩色间隔。形状多为长方形,下有尖角或垂穗儿,个别地区还有布吊笺,三角旗形,图形多为三国故事、水浒人物等,可连年使用。
对河北人来说,五彩纷呈的吊笺,就是年的色彩。
如果要用声音来标注过年的话,一定少不了灶台锅底柴火旺燃的呼呼,锅碗瓢盆挤挨碰撞的叮叮,砧板上切菜多肉的当当,也许还有雪地里脚下的咯吱咯吱,以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贯穿始终。
在我的家乡,还有一种声音令人印象深刻——就是“踩碎”!即在除夕夜将事先准备好的芝麻杆,洒满院内各处通道,凡有走动踩踏即可“刷刷”作响,取“节节登高”和“岁岁平安”的吉意。
冀东和保定地区称之为“踩岁”,冀中南也称“撒岁”。除夕子夜时,孩子们拿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后,欢天喜地跑到屋外,脚踩的芝麻杆噼噼啪啪……
对河北人来说,这烟火气中的叮叮当当噼噼啪啪,就是年的声音。
要怎样来形容过年的热闹?那必定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吵吵嚷嚷的鼓乐笙歌和张灯结彩的巷陌街道。
正定城关镇和三里屯乡的一些村庄,在每年除夕都会举行盛大的腊会。“腊会”时,30余条由灯笼组成的“火龙”,伴着唢呐箫鼓在古城各街村游弋,数千人参与,满城人伫立观瞻。正定腊会遗留着与先秦“乡人傩”、汉代“腊会”一脉相承的古朴民俗。
腊会由“会首”带领灯队,“会首”的后面是“头锣”,为灯队鸣锣开道。灯队的后边是乐队,乐队主要由吹鼓手组成,吹奏的主曲是腊会的专用曲调,中间也可以兼吹其他杂曲。
这一年,就在热热闹闹吹吹打打中,辞别过去,迎来新的一年。
中国人的节日里总是离不开灯火,对光明的渴求自古传承至今。春节里的灯火更是格外璀璨。灯火一亮,就是年。
衡水枣强除夕有散路灯的习俗。散路灯时,狮子舞开道,架鼓队押后,中间两人抬着装满路灯包的大锅,前面的人提着荆条篮子,走几步捏出一捏儿粗糠放在地上,并用食指在糠堆中心向下按一个窝儿,后边的人则拿筷子把一个个路灯包点着后夹到糠窝里。
与之类似的,还有保定灯花,每家每户用香油浸了放到灯碗里燃烧,所以叫灯花。家家屋里点小灯花,屋外放大灯花,一家连着一家放,整个街道连接起来像一条火龙。放眼望去,梦幻至极。
灯火,驱散了黑暗,也点亮了新春的期盼。
6、剃年头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没有比过年更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是团聚、是重逢、是一切重新开始。讲究的就是要穿新衣、戴新帽,从头到脚,焕然一新。
我省大部分地区都有“剃年头”的年俗。“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这是寻常人家过年之前常讲的一句话。此外,还有“正月里不剃头,剃头伤舅舅”的说法,所以年三十儿之前,无论男女老少,人们大都会去理个发,图的也是个好彩头,剃年头除晦气,交好运,来年从头做起,事事如意。
新年头,寓意新年新气象,预示一切美好从头开始,样样顺遂。
7、赶年集即使现如今的大超市已经可以汇集五湖四海的商品,依旧无法掩盖大集上的烟火气,整齐的标签远不如大集上的声声吆喝,这一点对比在过年时尤其明显。
早年间赶年集是人们购买年货的重要途径,河北各地的集日或三六九,或逢一、逢五,各不相同,但进入腊月后的每一个集日都可成为年集。集市上人头攒动,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最后一个年集无疑最珍贵,因为这一天过后,连摊贩也都去准备过年,不再出来卖货了。
现在很多地方的集市已经被超市、大卖场取代,但是人们进入腊月后备年货的心理和习惯依旧。
“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今年过年,您去赶集了吗?
8、蒸粘饽饽一进腊月门儿,河北城乡各家便开始忙着碾米、磨面、煮豆馅,准备蒸饽饽头、豆包、馒头、年糕的原材料。
各家各户用的原料各不相同,包的馅料红豆、红枣、芝麻、花生也不一样,无论是加枣,加豆,还是黄面、白面。每当揭开锅盖的一刻,蒸腾的热气就告诉你,这是要过年了。“年糕”年年高,预示一年的收成、生活的水平一年更比一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在还没有冰箱的年代,蒸好的馒头、豆包、黏饽饽等放进大缸里,放在露天里,冻起来,供腊月和正月食用,预示着“连年有余”。
9、赶乱岁小孩子盼望过年的心情总是格外急迫的,大人们准备过年的日子却是格外忙碌的。
我省很多地方都有“赶乱岁”的习俗。是说人们在春节前,不再择取黄道吉日而举办一些诸如婚嫁类的大事。河北民间嫁娶一般都要选个好日子,但是因为腊月二十三,传说中的灶王爷要去“上天言好事”,直至除夕被迎回“下界保平安”,这段日子凡间无神,百无禁忌,所谓“过了二十五,天天是吉日”,趁此机会操办婚嫁大事等则无需再费心选择“黄道吉日”,俗称“赶乱岁”。
赶乱岁也可以说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节奏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集中精力办大事,确实是个好时机。福到喜到,倍加热闹,金玉满堂,皆如所愿。
10、扔愁帽过年的风俗中,多的是神秘温馨的气氛、庄严肃穆的礼仪、淳朴浓烈的乡情,时时处处体现着古人敬畏自然的虔诚,因而也是文化传承的魅力所在。
在冀南邯郸一带,除夕独有一种民俗是“扔愁帽”。愁帽在这里指代的是事端、麻烦和不顺利,扔愁帽就是要与过去一年的种种愁闷和麻烦告别。
除夕夜深人静时,人们把头上戴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扫街时顺便清扫到墙旮旯,直到正月十五夜烤柏灵火时烧掉。有的妇女还一并把纺花车上的小棉线穗拽下来扔到大街上,叫“扔穗”,意为“扔邪祟”。
辞旧迎新之际,以新换旧为名,扔旧愁、迎新喜。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11、抱椿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素来讲究尊老爱幼的美德传承,因此新年的很多习俗里都和孩子有关。
在我省石家庄、邯郸、保定等地,都有大年初一早晨儿童抱椿树的风俗。传说椿树是万树之王,俊秀挺拔,所以抱一抱椿树,可以实现小孩长高的梦想,而且只有正月初一这一天最为灵验。
讲究的是大年初一日出前,小孩子起床后,要找一棵尽量粗的椿树,顺时针和逆时针各转三圈,嘴里同时念念有词:“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大梁,我长长了穿衣裳。”由于抱椿树的孩子年龄较小,常会错说成:“椿树王,椿树王,我长粗来你长长。”引来阵阵哄笑,所以,抱椿树常伴着孩子们的打闹嬉戏。
人们对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美好期盼,也便在这嬉闹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12、贴年画等家家户户贴上年画,当年画里饱满鲜艳的色彩遍布整个村庄,圆满幸福的年节气氛就烘托起来了。看似俗气,但很喜气,承载了每一个家庭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也是春节重要的仪式。武强年画是河北民俗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连(莲)年有鱼(余)的年画在河北地区十分常见,深受喜爱。武强年画中“狮子”画造型夸张变形,既像石雕又像舞狮,装饰效果极佳。武强年画简练概括,如传统戏曲舞台上的虚拟写意,可以用几个兵体现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能把几十万字的《西游记》故事压缩在一张对开分格连续的画幅中。“渔樵耕读图”“扛箱官”“老鼠娶亲”等民俗也是武强年画的重要内容。
年画,是印在记忆中的年味,是年味情结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3、烤狮子火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燃烧的旺火,在北方的冬天,不仅仅能驱散寒冷,还代表着兴旺。
石家庄井陉正月初十有烤狮子火的习俗,也叫百灵火。民间认为正月初十是狮子生日,横涧川的一些乡村,正月初十晚上还时兴烤狮子火祭狮王。当此时,百姓将一年积存下来的旧鞋、笤帚、扫帚、箅子、破旧炊帚等旧物拿出来,面朝房顶上的石狮子(或陶瓷狮子),在大街旁搭成玲珑塔似的火堆,祈求来年光景红红火火、五谷丰登。人们一起烤火,意图能把百病祛掉,来年身体结实。有的人还会拿出自家正月前蒸的干粮(馍馍与枣花) 放在火堆里烘烤后食用,据传吃了这样的食物后一年不生病。
14、蒸玩意北方的新年,是不能少了面食的,蒸腾的热气代表日子蒸蒸日上。
我省廊坊胜芳古镇,讲究在正月十四这天“蒸玩意儿”,就是用白面蒸各种各样表示吉祥的动物、植物等,如蒸猪、蛇、刺猬、鱼、聚宝盆之类。猪象征着吉祥、富贵。蛇有小龙之说,蒸的面蛇嘴里咬一枚硬币,谓之“钱龙”。放到水缸上意可为家里叼来财富。鱼象征着连年有余。聚宝盆是用红枣、豆沙、白面做成三四层的枣山样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玩意里必须要蒸两只小刺猬,背上驮两个小元宝,蒸熟之后,头朝南摆放到门框上,一边一个,正月十五早晨,再头朝北,一直摆放到来年的正月十四,喻义小刺猬驮着财宝回来了。
如今光景好了,北方人过年的餐桌上,早已聚集了各地的美味。然而却依旧无法代替这蒸汽里的争奇斗艳。
15、打树花北方人豪爽,就连年俗也是满满的江湖豪气。这一点,在张家口的火树银花里最能体现。。
打树花是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已有5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
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他们却没有余钱买烟花,便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
热热闹闹过大年,没什么比它更重要了。铁花四射庆丰年,也没什么比勇敢的人,更值得尊敬。
16、转黄河打开窗户,双目所及皆是欢快大红,以及热闹非凡的张灯结彩,外加此起彼伏的年货吆喝;这就是过年。
过年的选择除了逛庙会,在河北还有一种特色,“转黄河”。它起源于商周时期,民间效法古人排兵布阵“礼神娱人”,变成了民间祈福求财、驱邪祛病的游乐灯阵,以顺利转出古阵就能保平安来寄托美好的愿望。
在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板桥村,每年从正月初八起,由黄河会古阵图传人在古老的“黄河地”上画地设图,插杆为阵。
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幼纷至沓来,蜂拥入阵。届时阵内悬灯结彩,阵外炮声如雷,锣鼓喧天,人们鱼贯阵中。灯满城,城满人,象征一年好收成。
网址:河北味,家乡美——我的家乡在河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83777
相关内容
我家就在河边住 | “长城故乡”向“新”而行河北十大家常菜 河北的特色菜 河北人爱吃的家常菜
我的家乡作文100字
贯穿全年,丰富多彩!河北邀您共赴“户外在河北”运动休闲之约
我家就在河边住
湖北恩施:垃圾分类“分”出美丽乡村新生活
新乡本地生活 新乡本地生活信息查询 河南省新乡市信息查询
十大好吃的豫菜家常菜 河南人爱吃的家常菜 河南省的家乡菜
大河之北·河北非遗文化解读 美术篇丨武强木版年画:方寸家国
河北省沧州民俗文化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