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工作、创业还是生活,重要的是对“真”的判断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成为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在工作、创业和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真”判断,以及这些判断对我们决策的重要性。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一位内容创业朋友的提问:运营指标、编辑协作、选人面试》,没想到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其实这篇文章总共用时不到1个半小时。
相比于“写”,脑袋里的“回想”和“思考”或许更重要。再次印证了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那句话:文采是来自思想而不是来自辞藻。所以鼓励有想法的朋友们也开始记录输出自己的内容,对抗遗忘周期,开启“费曼学习法”。
我无法做到日更、周更,只能说是有时间就随便写写,把一些经历思考记录下来,就像和朋友们闲聊一样。但先聊哪些?就从我认为或许最能帮到大家的开始吧!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真”,这个话题有点抽象,但其实确是很多事情背后的本质。我还是用大白话表达。
最近产品专家梁宁出版了一本新书《真需求》,全书大概50万字,内容讲的非常多,基本把商业的骨干讲的很清晰,最后名字取了这个,为什么呢?在我看来,除了需求重要性的层面,另一个就是对真假的判断。
我现在关注什么问题呢?主要包括4大问题:
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发展 自己的未来和兴趣发展 家人和重要朋友 社会和世界的变化这4个问题里,其实每一个都涉及“真假判断”,我们做抉择本质是依赖【信息】,是网上的?是谁说的?是我认为的?还是什么样的?
比如,我选工作,很多网上的人说这家公司氛围很差,但是你面试时HR和老板都不错,自己也感觉还行,所以到底是信前者还是后者?
比如我要出一个流量方案,通过内容来拉新,在可投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能有很多种方式要选择,是直接做矩阵,还是先做人设账号,还是先做机构品牌?内容形态是视频、图文还是音频?
这里的每一个“做1”与“不做0”,都是对应着真假判断,不仅仅是判断外部信息(他人、网上等等),也要审视自己的信息(想法),哪个是真的呢?只有选对了方向,后面才会更顺利,否则就是无限疲劳。
前段时间,中国首富排行公布,张一鸣成为首位80后中国首富,有人把他10年的微博整理了,我曾经也看过很多他的早年采访视频。在认知方面,张一鸣说过非常多内容,我印象最深的是:
两个能力最重要:对事情的判断能力,组建团队的能力。对事情的认知是最关键的,你对事情的理解,就是你在这件事上的竞争力。
我本人不是特别慕强,但我非常佩服张一鸣的认知。
从结果来看,目前国内互联网产品最好的两个大厂,一个是腾讯,另一个就是字节。
我个人认为字节的产品风格,透露出一股理工男极致的追求,是谋定赛道后,极致调研和试错+大力出奇迹的结果,比如据说字节曾招募几千人做推广(主要是地推),旗下的教育曾经也命名为“大力”教育。
而腾讯相对来讲,更加开放和清晰,腾讯产品力的历史和文化比字节更久更浓,读过《腾讯传》的朋友相信会认同这一点。
归根结底,这些判断最主要都是依赖信息,不管是他人的信息,还是自己的信息(感觉)。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信息的衡量也是源自于0与1的平方计算(概率小的事件信息量多),与真值表,真、假组合很像,想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看《信息论》。
再举两个具体的例子,分别是产品设计和内容运营。
产品设计层面,假如我在公司要研发和售卖一款产品,那么如何进行产品设计?除了像乔布斯这种能够设计出跨时代的产品,大部分人是要做一定的需求调研,大部分人很难做出颠覆式产品,因为压根不知道从何颠覆,或者你理解的颠覆只是一种没人做且没市场的伪需求。
那么,怎么办呢?通过什么行为可以判断产品的商业价值呢?答案再简单不过——就是“用户买单”,除此之外其他都是“假的”。
你可能会说,这个产品特别好,我调研了很多用户都愿意买,我听很多朋友夸赞,和我自己兴趣也相投,非常喜欢……但是推出市场后,购买的人不多,这个就是最真实的结果。
因为产品的价值不等于产品的“商业价值”,产品有很多主观价值,确实存在一些产品不是用来盈利的,但如果是公司,首先设计的产品要有商业价值,否则就是定位出现了问题。
在内容运营层面,比如一篇文章,我们脑暴出了20个标题,发给了所有同事投票,投了最高的标题,我就可以直接用了吗?当然不是,判断这个是不是真的,不是说投票真假,而是说投出的标题和用户想打开标题的匹配,是真还是假。
就这个问题怎么做?前中后都可以优化,比如前期这20标题,可能是已经参考了过往爆款内容标题后的筛选的标题;中期投票,是不是分散了投票群的用户,比如我的目标用户是宝妈,那我尽量投票的群也是宝妈为主,如果之前投票是老师投的多,那么要考虑下选中的标题是否带有老师的视角和审美;后期就非常依赖决策人的“直觉”,这个是默知识,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就像金融大鳄索罗斯说的:“我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是靠我的胃做出来的,如果我的胃疼,就说明这个决定不好,也就是说我的身体是有感应的。”
在我看来,理性的最高级别就是内化了理性的直觉,批判性思维的最高级别就是不强调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就像人学会了骑自行车,就像我曾经在一些科技公司呆过,大家不知道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但是所有流程和决策都是非常符合批判性思维。
马云也对创业者说过类似的话,大概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创业还要靠做调研,那么他根本不用创业,说明不懂用户和市场。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局限,你问他期待的,可能会穷尽所有人间贪嗔痴,但是你问他最不能忍受哪些?那就是他的下限。
其实我们之所以求真,除了少部分人有好奇心驱动,大部分是不想被忽悠,不想被PUA,所以在今天新媒体爆炸、AI智障遍地的情况下,假信息已经漫天飞舞,如果沉溺于此,不仅影响我们无法做出最真的判断,甚至长期,还会影响思维和专注力,最后变成不会思考的人,就像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里描述的那样:
时代的发展似乎并没有相应提高日本人的智商,反而使得他们的智商在逐渐衰退,你看:在日本,时下的年轻人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虽然人们在网上跟人无话不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与人面对面敞开心心扉;没有成功欲望、学习能力低下但丝毫不以为然;看到电视中的广告就会马上冲动购买;总有毫不脸红的读错字的官员出现;遇到困难,懒于思考就立即放弃;人云亦云,做什么事总愿意随大流……
今天,我们仿佛一切都在进步,科技、教育、消费水平,但为什么内心总感觉“配不上”这种进步?
为什么我们总略有不安,为什么常会迷惘?为什么很难摆脱“既要又要”?为什么身心灵修遍地开花?
我们的确需要「内核稳定」,但每个人的内核是不同的,每个人对稳定的期盼也是不同的。托翁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
能让我们走出幻境,真正保持内核稳定的是什么?钱吗?的确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身份吗?的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信息和认知吗?好像可有可无。
而这正是最大的问题所在,相比于钱和身份,信息和认知是每个人都可以训练和提升的,也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融入的。那不如先从我们对于「真假」判断开始!
凡事先问一句「为什么」,先保持建设性疑问和追问。
重要的决策先让自己缓缓,想象假如你是自己的另一个好友,跳出来审视一下这个决策,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真假判断中,过好我们的一生。【完】
作者:袁振,10年跨界内容运营人;公众号:袁振Live(ID:yuanzhenplus)
本文由 @袁振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网址:不论工作、创业还是生活,重要的是对“真”的判断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3584
相关内容
不论工作、创业还是生活,重要的是对“真”的判断创业六年,给你10条创业建议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普通人如何创业?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商业机会?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2种必备的活动策划创意玩法,别说你还不知道!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手把手带你搭建个人工作、生活和知识管理系统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从多方面看,大学生需要怎样的线上健身产品?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高手的时间管理之道:先提升效能,再提高效率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这10个面试常见问题,高情商的人会如何回答?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生活是为了工作
产品设计最好的灵感来源:回归现实生活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