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科的艺术疗愈——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特聘教授、艺术治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曹晓乔
艺术治疗师通常具备专业的艺术和心理学背景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艺术疗法#
不止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所处的文化环境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复杂影响。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来自于人,由人类创造,且进一步影响着人的生活和生命状态。从古到今,人们尝试通过艺术来陶冶身心,进而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心境,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激励。儒家文化系统下,艺术似乎天然地成为中国人“入世”前的人生必修课和“出世”后的心灵栖息地。艺术弥合社会分歧,加强社会联结;艺术舒缓个体情绪,拓展个体心理空间。传统文化将这种功能叫做“感染、陶冶”,而立足于科学研究和学科交叉层面,则将这种功能概括为“疗愈”。
作为艺术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艺术疗愈学,是一门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学科。目前,在全国乃至全球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期“问学”特别采访了曹晓乔教授,探究“艺术疗愈”何以成为一个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学科。
一、从跨界到交叉:艺术疗愈的实践领域
《艺术教育》:艺术疗愈最初应该是一个跨学科概念,也就是从心理学跨到了艺术学领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出现了很多心理治疗方式。您认为,在临床领域,真正通过艺术方式进行治疗的现状如何?
曹晓乔:艺术疗愈也被称为艺术治疗,最早出现在二战后的美国。大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争的伤痛让许多人在战后患上了PTSD,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用药怀有一定的排斥态度,并且很多药物存在副作用,这促使很多人探索通过药物以外的方式来对特定人群心理或生理上的病痛进行安抚与疗愈。艺术疗愈(Arts Therapy)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完成了最初的跨学科历程。
我们知道,跨学科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学科,真正的学科独立必须建立在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相对接的基础之上。经过专业的临床研究,艺术干预治疗法成为了专业的理论,也催生了艺术疗愈专业,这个专业一直延续到今天,变得越来越成熟。
《艺术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艺术疗愈,尝试用艺术的方式重塑内心。在我们的一般认知中,艺术的呈现方式必然是一个个鲜活的作品,人们通过欣赏或者参与这些艺术作品创作来改变自己的意识,进而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说,艺术本身就有某种安抚作用。那么,是否还有必要专门开设一个叫做“艺术疗愈”的学科专业呢?用于艺术疗愈的艺术作品和普通的艺术作品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呢?
曹晓乔: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区别,也可以称为是艺术疗愈的三个重要特征。
其一是“非语言表达”特征。艺术疗愈通过舞蹈、绘画、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非语言表达,以排遣内心世界的情绪、压力和焦虑。我们常见的文学、影视艺术,大多诉诸文学语言,在创作端需要通过文字进行编码,相应的在接收端则需要进行解码。用于艺术疗愈的作品,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都有其特殊性。
其二是“情感先行”特征。这也是艺术疗愈和日常的艺术创作最显著的区别。众所周知,情感驱动是艺术创作要达到的一个较高的目标。我们在欣赏一些艺术作品之后,之所以感觉收获不大,一方面是因为作品本身没有达到情感的高度或深度,另一方面则是作品与观众没有形成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主要是“情感互动”。比如,为什么在高雅音乐会的现场,有的人热泪盈眶,有的人却呼呼大睡?为什么在一幅世界名画前,有的人久久不愿离去,有的人却视而不见?这都是情感的作用。艺术疗愈的作品创作要致力于驱动特殊人群的特殊情感。
其三是“独立评价”特征。日常的艺术创作多注重艺术技能的使用和展示,即使艺术家在创作中倾注某种强烈的情感,但其投入也是把情感交给一个理想中的艺术精品的制造。在这个过程中,评价标准相对客观公允,时间越长,越客观公允。比如,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尽管在这个时代没有被更多的人认可,却在数年、数十年、数百年后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也就是说,审美标准最终和主要观看者是能够走到一起、取得一致的。观看者也是评审者,他们遵循自己信奉的标准给出评价。
而艺术疗愈则不讲究艺术技能,把艺术创作过程作为媒介和工具,为宣泄、展示或平衡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服务。这种宣泄、展示或平衡,就是艺术疗愈的主要评价标准。艺术疗愈并没有审美价值的衡量标准,不主张他人或社会的评判;它完全以创作者为中心,他人的回馈只是给予理解和支持。需要明确,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家创造的所有作品都是以艺术为手段来表达自己,所以没有高低和对错之分。
《艺术教育》:如果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艺术疗愈要有自己的独特实践领域,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研究方法。那么,艺术疗愈和一般的心理治疗有何区别?
曹晓乔:如果与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作对等比较,我就要用艺术治疗(Arts Therapy)的概念。这里的Arts是复数,包括音乐治疗、舞蹈治疗、美术治疗、戏剧治疗、诗歌治疗。因为治疗是对有心理障碍的来访者和精神病患者而言,而艺术疗愈(Arts Healing)则是对普通大众而言,疗愈大多发生于治疗之前或之后。
在治疗这个层次上,相对以口头交谈为媒介来转化心理状态的心理治疗,艺术治疗是以艺术形式作为心理转化的工具,它的优势在于:首先,向来访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表达语汇和治疗形式的选择。来访者可以通过动作、绘画、演唱、表演、写作等方式进行表达。其次,艺术治疗是以行动参与、患者与治疗师的具身互动、自发性创造过程为特点。艺术治疗师从动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神经感觉通道疏通患者的情感,所以其疗效往往来得更迅速、更明显。另外,对特殊症状的患者,艺术治疗可以有特别疗效。比如,对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口头的心理治疗会十分困难,他们坐不下来、听不进去。而舞动和戏剧的游戏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式,让他们行动起来,参与进去,在有趣味的具身化创造过程中,增强大脑专注力和自我调节的肢体意识。对于严重精神创伤的患者,艺术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方式,治疗师引导患者通过象征符号(包括舞蹈动作、色彩形象、角色扮演、音乐歌词)安全地表达情感,从而对肢体记忆、潜意识、神经安全系统进行深入的重塑工作。所以,很多心理治疗师开始学习使用艺术治疗的干预方法。
二、从民间到高校:艺术疗愈的学科发展现状
《艺术教育》:一系列艺术疗愈工作坊兴起,鼓励民众尝试用艺术表达疗愈身心。舞蹈疗愈、绘画疗愈、戏剧疗愈等各种疗愈活动越来越多。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其基础在于实践领域的不断丰富,进而带动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艺术疗愈在国内很受欢迎和重视。您认为,艺术疗愈主要有哪些实践领域或应用场景?
曹晓乔:根据这些年在国内工作的经历,我认为艺术疗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开展形式及开展对象可以从几个不同层面来看。
第一,艺术门类层面。艺术治疗之所以能在高校快速发展,主要是艺术学科在高校的发展较快,特别是2011年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之后,各种一级学科如音乐、舞蹈、戏剧等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角色出现。要知道在2011年之前,原本这些学科都是二级学科,而心理学属于理学门类,原本的心理学与艺术学交叉的难度很大。自从艺术学升门类之后,使学科交叉成为一种自觉。特别是专业培养的艺术治疗师进入到临床一线,精神病医院、肿瘤医院、脑创伤医院等,直接服务于精神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严重抑郁症患者、严重焦虑症或强迫症患者、癌症患者、脑创伤患者等,还有团体和个体形式的艺术疗愈。这个层面,音乐治疗比较成熟,因为音乐治疗在我国进入高等学府最早。其他形式的艺术治疗,如舞蹈治疗、美术治疗、戏剧治疗还在起步或发展中。
第二,民间培训层面。以民间机构为主体的专业培训,这个领域发展得如火如荼。许多外国专家受邀来中国进行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有来自精神卫生、心理咨询专业的人员,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企业、事业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他们在受训之后,到自己的部门展开艺术疗愈的实践活动,这就影响了第三和第四层面。
第三,实验方法层面。精神病学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在他们的治疗和咨询工作中开始大量使用多种艺术疗愈的方法,以提高来访者的受益程度。这里的主要开展形式是个体疗愈,包括家庭成员参与的个体疗愈。服务对象是具有各种心理行为障碍或人际关系问题的各年龄段的来访者,个案包括情绪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抑郁/焦虑症、慢性疼痛症、创伤后激活症等。
第四,特殊需求层面。这是目前艺术疗愈最活跃的领域,即在普通人群中的实践活动。以特种人群、特种主题为核心的团体艺术疗愈活动开展得十分鲜活、有创造性。据我了解,有职场妈妈团体舞动疗愈;幼儿园教师团体疗愈;中学教师团体高考减压舞动艺术疗愈;企业员工开展的舞动疗愈体验;银行企业员工团体减压舞动;大学生减压主题团体舞动疗愈;中学生舞动表达团体活动;社区工作者团体艺术表达;心理咨询工作者及爱好者艺术表达;有诸多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艺术表达;职场精英、家庭主妇、全职妈妈以及其他受情绪压力困扰的人群舞动疗愈,老年人身心健康舞动疗愈,等等。
第五,教育应用层面。我想特别提到的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开展。一些从事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脑神经伤残的少年儿童工作的教师努力学习艺术疗愈的方法,把这些方法用于他们的教学和工作中,为这些孩子的身心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艺术教育》:日益增加的艺术疗愈的教学、实践及科研不仅拓展了国内艺术教育建设的新前景,并且给我们的大学校园带来了健康的、美好的生机。艺术疗愈专业作为横跨艺术专业与心理学专业的新兴专业,在众多知名院校开设。目前,我国院校开设艺术疗愈专业和课程、举办活动、项目研究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艺术疗愈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状况如何?
曹晓乔:关于全国的艺术治疗专业的建设,我没有足够的信息。据2024年的官方招生信息了解,目前开设音乐治疗专业(包括本科和研究生)的大学有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开设舞动治疗硕士专业方向的大学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开设艺术治疗研究硕士学位的大学有中央美术学院。关于戏剧治疗专业还没有可靠的信息。大多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中国传统的导师制。从舞蹈治疗来看,除了舞蹈与动作治疗的专业课程外,开设有生理神经运动学、临床精神病诊断与心理咨询、人类发展与文化艺术心理学等,是典型的现代科学、心理学、艺术学的交叉学科体系。大多采用具身化学习方法,并且在精神病医院、康复中心、心理咨询中心,这些精神健康临床一线建立起系统的实习基地。
一些还没有建立艺术治疗专业的学校,也开设了各类专题、不同程度的艺术疗愈专业培训,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深圳大学,等等。艺术疗愈的课程也开始渗透到艺术或心理学的教学中;艺术学院、心理学部、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教师加强互动,进行交叉教学,开展艺术、心理、科学的圆桌对话;同时,不少有心理学和艺术学基础的教师经过培训后,一方面开设有关艺术疗愈的课程,另一方面组织师生的艺术疗愈实践,起到很可观的心理障碍疗愈和预防作用。
有关艺术疗愈的学术讨论和项目研究也不断增多。高等学府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召开。譬如,2024年6月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的艺术治疗教育国际研讨会——全球化视角下的艺术治疗教育体系,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国际艺术治疗学术论坛——艺术治疗学科专业发展与产学研创新应用,等等。这些论坛展示了对艺术疗愈研究的先锋动态。不少大学成立了与艺术疗愈相关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如拉班研究中心、艺术治疗研究中心、艺术与健康管理实验室、舞蹈科学研究中心,等等。
高等学府的各种艺术疗愈研究课题也纷纷立项,取得可观的成果。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参与的相关科研课题有:教育部外专局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建立和发展中国的表达艺术治疗教学、科研和实践体系研究”(2019年立项),唐仲英基金会的大学科研项目“认知行为导向的大学生抑郁症创造性艺术治疗研究”(2022年立项),这些项目都在大量实践活动基础上推进,收获了积极的经验成果。据了解,其他大学的科研项目有: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音乐治疗对早期阿尔兹海默症实践干预的应用研究”(2017立项)、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治疗自闭症儿童研究”(2023年立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沉浸式戏剧疗愈青少年抑郁症检测模式探索研究”(2023年立项),等等,都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三、从边缘到中心:艺术疗愈学科的未来发展
《艺术教育》:“疗愈性艺术活动”“心理治疗的艺术方法”“专业的艺术治疗活动”,貌似是三个需要严格区分的概念。您怎么看待?
曹晓乔:作为一种学科与职业体系,艺术治疗(Arts Therapy)是现代西方的舶来品。按照西方经典的界限定义,艺术在健康领域的使用必须明确三大界限范围:其一,艺术工作者或艺术爱好者带领具有带有疗愈性的艺术活动;其二,心理咨询师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对来访者使用艺术的方法;其三,专业毕业并有职业认证的艺术治疗师与患者进行艺术治疗工作。这里,只有第三种才可以称为艺术治疗。除了专业认证之外,从工作性质上看,其关键在于艺术治疗师使用艺术治疗特有的观察、评估和解析的诊断性工具。所以,我认为,在国内普及艺术疗愈和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扬中国的艺术疗愈传统优势,走出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注意不要丢弃了艺术治疗严格的科学性和国际性职业标准。
《艺术教育》:毋庸置疑,全社会对艺术疗愈的需求是不断加大的,但目前是否有一种客观的、严格的艺术治疗实践规则和测量标准?
曹晓乔:很遗憾,没有。由此谈到艺术疗愈的实践过程。我看过一些艺术疗愈主要活动的录像,很多舞动团体很积极、很有活力,但似乎始终是在模仿动作、表情、节奏。从艺术治疗专业的角度,我认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艺术疗愈与群众性艺术活动混为一谈。集体的一致性在舞蹈疗愈中会有效益,但艺术疗愈更重要的是从个性化的身心表达出发,鼓励自发的创意,这才更具有疗愈意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艺术疗愈活动深入进行时,一些参与者的心理行为障碍或激烈情绪会表现出来,引领者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学习和临床训练,会不知所措。有些受过一些专业培训但没有国家级认证的艺术疗愈爱好者,十分有同情心,主动接纳一些有严重心理行为障碍的患者,结果出现一些治疗上的伦理问题乃至临床干预上的偏差或事故,这是对双方都不安全的。我们应该建立严格的艺术治疗实践规则和标准。
《艺术教育》:在一般人看来,艺术疗愈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艺术疗愈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状况区别较大。您是从美国艺术疗愈一线回来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否举例谈谈您所参与治疗的艺术疗愈案例?
曹晓乔:我从事艺术治疗工作30多年了。在美国的精神疾病临床第一线,从艺术治疗(舞动治疗)师到艺术治疗中心主任,我亲身见证了艺术治疗的效力。我工作的医院是美国最大的精神病院之一,艺术治疗师参与所有的病区、科室、部门的治疗计划与服务,患者每周都会得到规定的舞动、美术、音乐、戏剧等不同形式的艺术治疗。
譬如,一个5岁半的多动症儿童女患者,她的突发性动作和侵略性行为使之难以在团体中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我使用了镜像动作、发展性节奏、冰冻舞蹈、边界游戏等干预技术,帮助她增强缓慢、定向、边界和自控的肢体意识。之后,她逐渐地参与了团体治疗活动。一个患有情感障碍的10岁男孩,得知母亲查出癌症,便拒绝与母亲说话。心理咨询师的多次家庭治疗都无法解开他的心结。我们的美术治疗师用一个治疗时段让母子展开了真切的情感交流。
我也接触过许多成人的疑难个案,艺术治疗可以直接进入动觉、视觉、听觉、触觉的神经系统,多方打开患者的表达渠道,使他们的精神得到转变。艺术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深受患者的欢迎。
《艺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治疗很早就获批了。这也和北师大拥有全国一流的心理学科和艺术学科有直接关系。您在北师大很早就通过开设公共课的方式进行艺术疗愈的实践,请结合教学研究经历谈谈艺术疗愈的专业状况?
曹晓乔:我在中国从事艺术治疗的教学和实践近10年。北师大的舞蹈治疗方向研究生专业得到批准之前,在学院的支持下,我开设了“表达艺术和心理健康”研究生公共美育课。在这些课堂上,我意识到,不仅在医院、心理咨询机构的临床一线实施艺术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后方普及开展艺术疗愈更具迫切性和现实意义。心理疾病不是一天产生的,它是情感经历、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的积累。学生需要在具身化学习过程中不断跨越心理障碍。学习的压力、事业的迷茫、爱情的纠结、家庭的负担,等等,这些问题都通过肢体舞动、绘画形塑、角色表演、诗歌创作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展示、认知、解析和转化。
我真心希望,艺术疗愈课程可以渗透到大、中、小学的美育课程中去,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艺术教育也是颇有意义的。
《艺术教育》:那么,在您看来,影响艺术疗愈学科未来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曹晓乔:关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它们密切相关。一个新的事物发展,在逐步的推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混乱。从专业角度来看,我认为,第一是专业标准和界限问题;第二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第三是本土化发展问题。这三个问题也是互为因果。我们是搬用国外现有的严格艺术治疗标准?还是顺应国情,把艺术治疗演绎为艺术疗愈或艺术疗育?还是两条腿走路?我没有明确的答案,也在思考中。艺术治疗产生于二战时期,精神病药物产生之前,医务人员使用舞蹈、戏剧、音乐治疗在战壕中受到严重精神创伤以致精神分裂的病人,得到明显的临床效应。所以其起点价值定位就很高。我希望,我们不要在大量的热情的艺术疗愈普及中把艺术治疗的科学内涵、专业标准,以及临床水平忽略和降低。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国内有大量从事艺术教育、心理临床、神经科学、社区文化的职业人士对艺术疗愈产生极大的热情,加之我们深厚的疗愈性艺术文化传统,在这个本土化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涌现许多可以领先于国际的有创意的方法和模式。
END
|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4年9月刊 ||微信编辑:M|网址:作为学科的艺术疗愈——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特聘教授、艺术治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曹晓乔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13991
相关内容
艺术疗愈:温暖你,治愈我疗愈,艺术能做到吗?“全球艺术治疗的教育体系”大会圆满举办
2023年美国这6所大学的艺术疗愈硕士专业 教你用艺术治愈心灵!
艺术治疗,从「心」开始的治愈之旅
【超值组合】以画疗心,艺术治疗为何具有超强疗愈性?|艺术治疗入门&进阶
艺术治疗:用艺术点亮心灵
艺术+心理疗愈:与自己和解,与生活握手
艺术治疗 = 画画治疗?丨关于艺术治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了
【即将开课】我们的心灵终将被艺术治愈|艺术治疗买一送一
专业详解 | 艺术治疗 = 艺术 x 心理学,绘画+舞动+戏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