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讲座回顾 | 刘悦笛: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化妆学校推荐:国际知名如MAC专业化妆艺术学院,国内有北京电影学院附设等 #生活技巧# #化妆打扮技巧# #化妆学校#
当今时代,无论从中国还是国外来说,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发展趋势: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就是我们衣食住行用各个层面逐渐具有审美的性质。
在2008年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艺术终结之后》。什么是艺术终结?并不是说艺术死亡,而是说艺术可以终结在很多社会生活的方面。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拉平了,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限被消磨掉了。这也是生活美学出现的真正背景。
一、当代语境下的生活美学
安迪·沃霍尔在1964年拍了一部电影叫做《帝国大厦》。他把镜头对准帝国大厦,从早到晚持续拍摄,这就把电影的时间和生活的时间拉平了。同年,安迪·沃霍尔还在纽约一个小画廊里做了一个著名的展览——布里洛盒子。这个展览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关于艺术终结论。如果再往前倒,就是1917年,米歇尔·杜尚给男性小便器签上名字,变成了艺术品《泉》。杜尚还有一句名言特别有趣,他说把伦勃朗的画翻过来,当烫衣板也不为过。他的意思是:小便器拿到美术馆可以直接变成艺术品,反过来,一个艺术品也可以还原成日常物。 艺术和非艺术之间,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现成品和艺术品之间,有一个可逆的、交互的过程。这就带来了西方整个当代艺术的革新。
假如一个杯子被我放到了美术馆当中,我给它命名为《小喷泉》,它现在是个艺术品了。是什么使它成为艺术品的?
第一种解答是空间。如果这个杯子在商店里面,它就是一个商品,但是它在美术馆的空间中,它就是一个艺术品。
第二种解答是只有当艺术家把这个东西放到了美术馆,它才成为艺术品。普通人没有这个资格。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当代英国艺术家做了一个作品叫《我的床》,她就在美术馆放了一张自己的床。可是有一个英国的老太太觉得太乱了,坐了两个多小时火车来到伦敦,把床收拾干净了。这就破坏了艺术品。因为她不知道艺术和生活之间到底有什么边界。一个普通人,他不会把这个杯子带到美术馆中,这个杯子也就不会成为艺术品。
第三种解答是物品中被赋予的观念。“杯子变成艺术”这个现象会激发你的思考。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在1984年重提终结论。他认为艺术终结在哲学当中。但是哲学是一小部分人思考的方式,艺术怎么能完全变成哲学?
但是无论怎么说,这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体现。
1.全球的生活美学:共同潮流
那么生活美学为什么会出现?很简单,谁不追求美好生活?但什么是美好生活?其实美好生活一种是好生活,一种是美生活。好生活只是有质量的生活,但是美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一般来说美生活要以好生活作为根基。但是对审美生活的追求并不完全和金钱有关。比如无印良品在60年代只是一个商场的小房间,因为60年代日本刚刚发展起来,大家都喜欢奢侈品,没人去买无印良品。到了七八十年代的韩国,90年代的中国台湾地区慢慢发展之后,他们越来越接受无印良品的品味,到现在无印良品成了一个国际性品牌。
在中国当下的生活美学中,我发现很多人都自称是生活美学家。三环有很多生活美学馆,里面有很多茶道师、花道师、香道师,还有做琴道,做汉服的,中装剪裁的,做美食的,还有古典家具,这些,包括非遗,都保护了公共艺术。
艺术并不完全是为个人的,它有公共化取向。公共艺术在西方发展很好,西方很多国家甚至立了公共艺术法,如果要建一个社区,有1%的资金要用于购买公共艺术品。他们会有公共艺术委员会来决定什么样的公共艺术品适合这个城市,包括审美教育,艺术授权。比如说台北故宫把使用台北故宫影像的权利卖给你,你可以拿这个影像去包装酒店。
我在剑桥学者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叫《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这个封面上的罐子是汉代的文化,上面刻了可口可乐的logo。
2014年英国剑桥学者出版社《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
这本书被列入斯坦福哲学百科的“日常生活美学”与“环境美学”两个最新词条当中。
为什么做这个罐子?罐子在汉代是喝水的日用品,不是艺术品,但在博物馆里,它被当成了艺术品。非洲的那些面具,雕塑,在原来部落当中是巫术,为什么在美术馆中成为了艺术品?
这个和艺术概念有关。在西方,“美”的概念在文艺复兴才出现。那个时候,西方人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把时间往前推,把整个西方艺术史给顺了下来。另一方面,西方人在19世纪末的时候,把艺术概念在空间上往外推,推到了非西方国家,所以就把非洲的这些面具当做了艺术品。陶罐在汉代的时候是日用品,但在当代却被当成艺术,这就是艺术概念的转换。
另一方面,为什么用这个作品做封面,因为一个汉代的陶罐,刻上可口可乐logo的时候,它就是“East and West”的象征。它既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生活美学就是当代共同的潮流。有一年,中国美术馆办了一个美国300年艺术展,最后一个作品是一个总统像,是反对海湾战争的观念艺术,中国外交部觉得讽刺总统作品不太好出现,后来美方坚持把这个作品放到了最后,可是中国人不了解背后深层的意思,没有理解作品反战的内涵。因此,东西方艺术之间的语境还是不同的。
2.美的传统在当代:从生产到消费,从大写到小写
中国其实是一个很爱美,追求美,想把美发扬光大的国度。因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它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 礼乐合一。
我们现在经常讲复兴传统文化,但我们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走歪了。比如让孩子们读《弟子规》,读《孝经》,它只复兴了传统文化中里特别消极的一个层面,忽略了传统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乐”。这和感情、感性是有关的。
孔子讲了9个字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讲我们怎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孔子的意思是感性从读诗,也就是《诗经》开始。人站立在世间需要礼仪规范,但是成就一个人的是在音乐,是和审美有关的。
在这意义上,应该复兴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这个传统并不是中国台湾地区来的,也不是从日本传来的,它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
所以这些年我们用生活美学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中国室内装潢艺术协会委托我编了一本书,我们就把它做成了英文,去年开始在伦敦发行,告诉外国人我们的室内设计是世界领先的。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委员会【ADCC】出品 刘悦笛 主编
还有我做总评委的一个中国美学小镇评选。现在很多水乡就是小商品集散地,很多地方改造得连地方的水系、自然生态都被破坏了。现在中国已经出现一个大的问题,千城一面,所以我们最担心的是中国会出现万镇一面,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会被抹平。所以我们第一届评了像凤凰、大理这种有名的古镇,也评了像隆基小镇,阿拉善巴彦浩特小镇这样的小镇。包括烟花湾,一个具有唐代禅宗风格的小镇,包括莫沟村,一个山西的窑洞。
《首届小镇美学榜样·发布典礼》
为什么做这些工作?因为我们要讲我们的生活美学。生活美学这个概念和李泽厚先生有关。他在1980年写了一本书叫《美的历程》。李泽厚那代人他们特别强调实践美学,实践美学讲的是美是来自于人的实践活动。美来自于劳动,反过来劳动创造了美。这和李子柒的美学很相似。
但是发展到现在,到我们这一代做美学就开始讲生活美学,把美学彻底拉回到生活当中去。二者之间的差异就在于, 实践美学讲的是生产者的美学,生活美学讲的是消费者的美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的差异。
比如说生产茶道大家想的是怎么造这个杯子,怎么产茶?但是茶道是生活美学,它背后就是享受。茶道就是一个生活之道,茶道的美学就是生活化的美学,它是在生活中的艺术品。
所以在这意义上,实践美学和生活美学的差异就在于,实践美学讲的是一个大写的、集体性的人,但是我们这一代人讲生活美学,讲的是小写的、具体的人,是怎么在具体生活中实现我们审美方式。
我讲个在日本很有名的故事。有一次一个老茶师邀请将军去看樱花。将军刚到院子,老茶师要所有带刀的侍卫退下,还有把所有盔甲也卸下,穿便衣进去。到了第二层院子,将军就非常生气,因为老茶师把院子里面所有的樱花全砍了。他走到回廊,却发现在回廊的尽头是一个小窗户,后面有一支樱花。在将军走过去的时候,樱花就落掉了,将军只看到了这一支樱花飘落的过程。这就是一个日本的文化,叫“一期一会“,它讲的是人生的偶然感。而日本地震频发,生活是不安定的,这就是一个孤岛的文化,就是日本茶道的美学,也是我们生活美学讲的小写的人。
3.美育的重要意义
所以再回到美学这个词,什么是美学?这个词的本意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美学,aesthetics的本意是感性学。而在中国,美学同时也跟中国的“觉悟”有关。100年前,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美育代宗教”。意思就是说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一种宗教传统成为中国思想领域的主导,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但审美可以。他晚年还提出“科学救国”、“美育救国”,这就达到了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前两天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做了一个讲座,当时我也问他,你怎么看待这种平衡?他说中国的美育是可以找回来的。吴冠中也说过,中国现在就是一个文盲不多美盲多的时代。
有一次在国家会议中心,我参加了一个中国医学美容学会的大会,让我讲什么是东方生活美学,什么是东方人要的脸。很多院士讲得很技术,比如脸部手术哪不能碰哪能碰,但是审美的标准在哪?一个符合中国人审美观的脸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的“网红脸”拉低了整个中国审美的水准。还有现在中国的建筑,每年要评出十大最丑的建筑,问题就在于这些东西会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审美。
为什么审美重要?在设计iPhone的时候,乔布斯就认为他们的设计团队最缺的是美学,所以后来做出了一个极简主义的设计取代了按键手机。乔布斯的理念来自日本,他会定期到日本的禅师那里去做禅修,日本禅宗又来自中国,但这只是中国美学的一部分。中国既有出水芙蓉的美,也有镂彩错金的美。日本继承了中国美学的一小部分,并把它发扬光大、推到了一个极致。
所以总结来说,生活美学就是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学。 生活美学不是一个口号,生活美学是知行合一的,它既是关乎审美生活的学问,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是一个能够践行的美学。这也就是为什么除了做学问之外,还是要经常在各个领域去推广中国的生活美学。这种生活美学其实讲的就是“日用即道”,西方人从古希腊开始要追求一个理念世界,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感。
二、中国本土生活美学
1.传统文化中的性、情、文
中国本土的这些生活美学到底分为几个层面?下面说的看似很理论,但是结合具体的例子,你发现它完全是落实在生活当中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从性到情到文,也就是自然化的、情感化的、文化化的三方面。
先说 自然化的生理价值,中国人特别讲食色性也,后代儒家是压抑了中国人的个性,但是传统的儒家特别强调 中国人基本的欲望。
饮食,喝茶,只有在中国才能成为不折不扣的生活艺术。比如川菜,虽然现在大家都吃辣的,但其实这只是川菜的一部分。有一个川菜叫水煮白菜,是非常鲜美的。喝茶更不要说了。普洱茶是一个怪现象,因为大家都喝新茶,只有普洱不太一样。这个茶在茶马古道上运的时候,在驴背上发酵了,成了西藏贵族喝的茶。当然茶在中国太丰富了,云南地区还有一种茶叫龙虎斗,就是拿陶器烤茶,在里面注上酒。
第二个层面就是 情感的价值,中国人特别重礼的情化。比如说闲居,比如说郊游,比如说雅集,比如说人物品造。什么是人物品造?中国人特别会评人,就是这人长得好看不好看。这是魏晋时期出现的。魏晋时期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男性审美传统,这个传统来自于韩国新罗时期的一种道,叫花郎道,就是把贵族男性集中起来进行训练,既有军事训练,还要学诗,学武、学琴。韩国现在对男性的审美是有花郎道传统的。这个传统在现在中国男团当中好像也很流行。
第三个就是 文化的价值。比如中国人讲琴棋书画,还讲博弈,在园林当中游山玩水。只要有条件,中国人就会享受自己的生活。在晚明的时期,是中国人追求生活美食的大时期,那时候出现了一系列生活美学的著作,比如李渔的《闲情偶记》,告诉你怎么去玩,怎么去把生活过得有审美品味。
2.中国生活美学的十层面
中国人讲天地人三才,第一个层面就是天之美。天气本身就是美的,并且东方人特别能感到四季的美感,如二十四节气的美感,惊蛰之美,春分之美。还有中国人画的祥云,中国人怎么能看到云那么多面貌?大家经常在云里面能看出狗、恐龙的外形来,这很重要。达芬奇说过,一个画家非常重要的就是在大理石纹里、在云中看出人形。如果你去米兰会发现在一个在古堡里有很大一幅画,是一整面墙,这一面墙是大理石,达芬奇就在上面勾了几笔,把这大理石变成了一个森林的景象。
地之美也有很多。《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出中国十大名山,被评为中国第一大名峰的是西藏灵芝地区的南迦巴瓦峰,很难见到,基本都在云雾之间。大众熟知觉得好看的山有黄山有泰山,但在排名里靠都比较靠后。还比如说花草,在西方花是日常用品,买花是日常消费。我前段时间看过一部电影叫《青年马克思》,在主人公已经穷得不行的时候,花也是日常必需品。花道的传统始于供佛,后来花道发展成为中国文人供花,叫大丈夫插花,在日本基本是贵妇人、一般的中产阶级干的事。后来台湾地区的老馆长带着他一名女弟子把中华花道传统的插花方式复兴了。插花现在在中国好像都是女孩子干的事,其实在明清之际插花的是以男性文人为主。
人之美,人是我们最经常接受的美的层面。“美人”这个词,现在基本上指的就是女性,但是在先秦时期美人这个词绝对是指男性。谁是美人?屈原就是美人。但屈原的美,讲的是他内美。道德高尚的人叫“美人”。“美人”这词最初是男性的专利,后来变成女性的专利,这就是语言的转换。
再往上说食之美,就是吃之美、喝之美。吃喝在前面说过,现在来说说什么是物之美。比如串文化,无论是玉串还是什么物,中国人喜欢小物件,真的是特有的一个传统。拿紫砂壶举例,欣赏一个紫砂壶,第一是造型要好看,要养眼;第二个层级是要养心;第三是要养神。这也是李泽厚先生的美学思想上的审美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在科举社会,不考物理不考算术,而考作诗,考文章,所以中国文人社会强调文之美,这个东西还可以拓展到笔墨纸砚。文往上走还有德之美,中国人特别讲道德,这个德再往上,还有性情之美等。
中国人讲性和天通的时候,又回到天。大家看天之美、人之美、地之美,到食之美,再到文之美,德之美又要回到天之美,这是个倒八字结构,是阴阳的结构,通过“天”、“人”、“地”、“食”、“物”、“居”、“游”、“文”、“德”、“性”这十个方面,可以深描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智慧。这恰恰是我们中国生活美学的十个层面。
等会儿答问题的时候,我要送我今年出的一本新书《审美及生活》,封面是达芬奇的作品,讲的是一个完美的人,如果他伸开手臂,恰恰应该是在一个圆和方的正中央。但问题就在于人是在变化的,完美只是一瞬间的,所有人都会老,身体都会变形,完美只能在理想当中实现,但是生活的理想就在于理想的生活。
生活美学作为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它的存在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今天就是想与大家来分享传统文化的智慧。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让人人都成为生活艺术家,谢谢大家。
Q&A
Q1:刘老师您好,您刚刚说到医美的火热,现在很多女性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美。您觉得女性的美还可以有哪几个维度或者特点?
A1:谈到了医美的问题,我想这个就是问在美的自然性和人工性之间,到底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平衡,什么样的度。我觉得把握这个度是很重要的。从权力的角度来说,女性传统上是被观看的,观看者一定是男性,这形成一个看和被看的权力结构。现在那么多漂亮的男孩、男团,他们更多是给女性看的。我觉得这是相互的,在一个平等时代应该是男女之间相互欣赏。
我想中国美是丰富多元的,有一定的标准也是好事,但是我们讲究“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上得其中”,你要往上求。尤其中国现在真的出于一个审美容易低俗化的时代,所以这个现状我觉得应该改变。
Q2:刘老师您好,现在一些年轻人会透支自己的消费能力去达到某种精致生活,那么我们怎么区分生活美学和现在社会存在的一些假精致现象?
A2:首先,我觉得一定要区分做给人看的美学和自己要过的美学。现在基本上处于一个我称之为“微时代”的时期。微时代有个特点,就是变得更小更快更及时了。现在微时代美学是小的美学、快的美学、即时的美学。
我特别反对这种假精致的、给别人看的美学,因为你自己没有从中得到快乐,而你要为这种假精致买单,给别人快乐,但也给别人嫉妒。你别以为你的朋友圈都喜欢这些东西,你只是满足了你某种虚荣心而已。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文化逐渐普泛、深化之后,一定会有追求素朴美学的那一个层面。
如果一个人只是一个演员,演得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哪还有真与美的存在?我个人比较不喜欢这种,虽然我也在朋友圈里面做一些“炫耀性”的发布,比如今天我去哪儿,明天我去哪儿,但我也不会把我的生活中很苦难那个部分展现出来,因为怕被亲人看到。我更多是展示阳光的一面。这其实跟审美是有关的,审美更多还是还是积极的美感,我觉得这点挺重要。
Q3:老师您好,我想请问您,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美学怎样才能够做到多方面的民族包容性?我们在电影当中怎样才能够体现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美?
A3:我觉得很多民族是我们人为界定的,有的原本是同一个民族,一江之隔就变成两个民族了。首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民族性的交融是最强的,包括中国这种血统的混杂性。首先要承认很多时候规定一个人的是后天的文化。
回到刚才你说的民族电影,我觉得每个电影一定要说属于自己的、本土的语言,我特别不喜欢那种统一腔调的电影。电影应该是拍自己的故事的,而且这个故事应该是有它本身血脉的,每种血脉都非常有特色,而文化血脉也有很多交融。
文化的交融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也是中华民族这几千年能够延续至今,和它本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内部的发展是有关的,所以它一直存活下来。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特别伟大的一个地方。
Q4:刘老师您好,从布拉格学派来讲,艺术它应该是超出标准的。在当代就是有一种人人都很艺术,都很标新立异的感觉,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会不会带来艺术泛化的焦虑?
A4:布拉格学派在文学上也特别讲审美,一定要给人陌生化的效果,陌生化的效果让观众觉得很新奇,但是问题就在于求新、求异,这是很西方化的。中国艺术是层层累积上发展的,特别是在中国绘画当中,所有画家小时候都要学习画谱,这种渐进的发展,是要在前人的笔法之上再出新。
很多前卫艺术不就是彻底陌生化吗?它给你一个震撼,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退出来了。少部分受过当代艺术洗礼、受过当代艺术教育的人会觉得还能接受,然后能进一步去感受它,但大部分人进不去。这就是把握度的问题,就像我们做电影也罢,做艺术也好,好的艺术大部分应该是既叫座又叫好的,但问题是叫座的未必叫好。
好在人能够记住历史中最美好的部分,就像我们想起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元曲。大家更多记住的还是每个时代最精华的部分,但那个时代有多少苦难,一般人不记得也不回想。因为值得我们推崇的是文化当中最美的那部分,最精华的那部分。只是现在大家都比较着急,所以需要历史的积淀,审美的积淀,这一点非常重要。谢谢大家。
视觉设计:
谢依然(19级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
罗 可(20级美术学院)
文字:
林依纯(20级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
杨穗益(20级人文学部)
排版:王星霁(18级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
核稿:YXF MJ TH PRJ
网址:北京电影学院讲座回顾 | 刘悦笛: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42691
相关内容
北京电影学院讲座回顾 | 刘悦笛: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华美育大讲堂·刘悦笛演讲录 |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刘悦笛:回归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之刘悦笛教授专场讲座圆满举办
人民文学出版社直播:朝内166文学讲座第128期 | 刘悦笛: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刘悦笛:中国人的美学,沉浸在生活里
科学网—刘悦笛:“生活美学”倡导者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找回中国人自身的美学传统|读+
第137期 刘悦笛:走向生活美学